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濰坊市奎文區手球運動協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濰坊市奎文區手球運動協會,成立於2014年,位於山東省濰坊市。企業註冊資本3萬人民幣。通過天眼查大數據分析,濰坊市奎文區手球運動協會擁有行政許可1條。

相關資訊

濰坊奎文區:普通中學裡培養出手球「國家隊」

在印度新德里,亞洲第六屆青少年女子手球錦標賽的賽場上,一抹中國紅色成了場上最耀目的色彩,快速跑動、穿插、騰空而起的身體躍出了完美的弧線,皮球划過哈薩克斯坦隊守門員的指尖,應聲入網。32比25!中國隊鎖定勝局,喜獲季軍,並獲得了2016年世界少年女子手球[1]錦標賽參賽資格。

「這是手球國少隊自成立以來在國際舞台上的集體亮相,也是有史以來取得的最好成績。」國家體育總局手曲棒壘運動管理中心國家隊主管姚峰有些激動。

「能結出如此碩果,最關鍵的是土壤。」姚峰說。然而這樣一支在國際賽場上爭光奪彩的國少隊,卻是從濰坊市奎文區一所普通中學裡生長出來的。

從一棵樹到一片森林

「這個既像籃球又像五人制足球[2]的球類比賽是什麼?」第一次看到手球比賽的人,大多都是這種反應。但他只要坐下來觀看15分鐘,一定會被這種對抗性強、動作優美的比賽吸引住。

即便如此,在中國,手球作為一項小眾運動仍是「養在深閨人不知」。

對此,國家體育總局手曲棒壘中心副主任孟偉有着深刻的感受。他記得2010年時,全國中學生手球錦標賽在山東省濰坊市奎文區育華學校開賽。這是手球界的重大賽事,但是到場報道的記者卻屈指可數,對於手球運動也是知之甚少。

據孟偉介紹,由於國家隊成績一般,項目開展對硬件條件的要求也相對較高,手球運動在國內的普及程度和受關注度可謂低得可憐。青少年手球比賽無人關注、無人喝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是在濰坊的奎文區,卻是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小到課間操,孩子在球場上十分鐘的手球對抗,大到區級中小學手球聯賽,學校之間的激烈對抗,手球特色項目之花已經開遍奎文區各中小學。

最先在奎文區播下手球這顆種子的,是奎文區體育教研室藝體部主任姜濤。第一次在賽場上看到手球比賽,姜濤就被眼花繚亂的魚躍射門吸引住了。2003年,籃球專業出身的他通過了手球國家級裁判員考試,成為濰坊唯一的國家級手球裁判員。

「為什麼我們濰坊的中小學就不能引進手球項目呢?」姜濤發現,這個項目特別適合中小學生

最終在他的努力下,2005年,奎文區選定了中新雙語學校和幸福街小學進行試點工作。從此之後,手球在奎文的發展開始由點到面,多點開花。

奎文區教育局局長劉永平介紹說,2008年區教育部門又將手球推廣與「陽光體育」工作相結合,並計劃制訂相應的教學大綱,將手球納入校本課程的範疇,使之成為一門選修課。2009年奎文區教育局正式立項《區域內體育特色項目(手球)的推廣與研究》,決定在全區中小學推廣手球運動。

姜濤回憶起奎文區第一屆中小學手球聯賽,「當時只有17支隊伍參加,如今已經到了44支。」全區26所普通中小學先後成立了43支手球隊伍。區內也會定期舉行比賽,為各隊之間交流提供平台。5年的時間,姜濤見證了奎文的手球項目從一棵樹長成了一片森林。

打破專業隊「自古華山一條路」

如果非要在奎文手球發展上,劃出一條分水嶺的話,那就是2013年國少隊落戶奎文。

從2013年開始,國家體育總局將手球女子國少隊的選材和培養放在奎文區育華學校,共建周期4年,選拔以12至14歲年齡段為主的隊員,在保障正常學業的基礎上,通過嚴格正規的訓練,為國青隊、國家隊選拔優秀人才。

為什麼要把國少隊放在一所普通學校呢?

之前青少年手球運動大多在體校和後備人才基地開展。「在那裡的孩子,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打球,其他的什麼都不用考慮」。在姜濤看來,這種「自古華山一條路」的培養模式,一開始可能會在競技方面顯現出優勢,但長久來看,會出現後勁不足的情況。「因為手球不僅是靠手打,更要靠腦子打。」姜濤解釋道。

濰坊市育華學校校長張雪梅說:「我們籌建國少隊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培養高競技的體育比賽人才,而是培養他們的運動技能和習慣,這是一種寬口徑的培養,既不耽誤學習,又不耽誤訓練。」為了能給這些隊員提供高水平的訓練指導,奎文區還高薪聘請了韓國著名手球教練金京男、中國唯一一位手球博士王琳茹擔任教練。同時還為隊員提供雙學籍保障,解決了隊員後續發展的困難。

「任何一項運動要想取得好的競技成績都需要一定的『體育人口』。目前我們國內的手球人口實在是太少了。我們也希望通過在中小學推廣和普及手球運動能夠發現一些好的苗子,以後能夠為市隊、省隊乃至國家隊輸送人才。」姜濤說。

在劉永平看來,這是一種「可進可出」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以往的體校培養模式中,隊員只能走專業運動員的這條路,他說:「這是一座獨木橋,競爭殘酷,遇到傷病,就只能告別賽場,而且後續發展存在問題。」

國少隊創立之初,許多人對在普通中小學建設專業球隊並不理解。而劉永平認為「我們的目的,並非僅限於培養『專業』球員,更重要的,是為學校里有手球天賦的孩子提供更廣闊的成長空間和發展平台,這正是素質教育的題中之義。」實踐證明,國少隊的成立是尋求現代的、可持續發展的、素質全面高智能的中國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之舉,在培養高素質運動員的同時,有效拓展了素質教育空間。

截至目前,國少隊輸送到省專業隊44人、國青隊8人、國家隊1人。姚峰介紹,近年來,通過國少隊這個平台,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手球運動員,提高了中國青少年的手球競技水平,縮小了與手球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對中國手球運動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既是「自留地」,更是「試驗田」

學生每天一小時大課間活動能做些什麼?濰坊市奎文區給出了新的答案:利用每天一小時的課間活動時間,來一場酣暢淋漓的手球比賽。

如今,一進入5月份,奎文區中小學的操場就熱鬧起來。這是奎文區已經舉辦到第七屆的中小學生手球聯賽,全區中小學50多支隊伍參加。像很多專業的聯賽一樣,打起了主客場賽制。在歷時一個月的賽期中,在奎文區的中小學操場上將上演177場比賽。

「聯賽現在已經成為學生們的盛會了,一到有比賽的時候,學生們就會裡三層外三層地圍起來,敲鑼打鼓地為自己學校搖旗助威。」張雪梅說。

已經舉辦了七屆的手球聯賽只是一個縮影,在奎文區,手球不僅僅是國少隊的這一小塊自留地,更是覆蓋全區的試驗田。

在劉永平看來,手球是撬動奎文區學校體育的一個槓桿。「奎文的手球推廣路徑是深耕土壤,而不僅僅是培養良株。因此我們在區內推廣的時候,刻意淡化錦標思維,鼓勵各個學校積極參與,希望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手球興趣,引導他們掌握一門體育特長。」

劉永平說:「在普及這一方面,奎文區是兩條腿走路。」他所指的兩條腿,一條是「手球進課堂」,一條是手球聯賽。在奎文,學校每個班級每周的三節體育課中必須有一節是手球課。而且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也設計了側重性不同的手球課程,「學生從小學4年級開始接觸手球,從基本的比賽規則,到如何觀看比賽和一些基礎動作的訓練開始,隨着年級的增長,難度越來越高。」另外奎文區還積極組織策劃了班級、級部比賽模式,如今手球在奎文區,已經實現了「班班有隊伍,校校有聯賽」。

視頻

濰坊市奎文區手球運動協會 相關視頻

手球運動介紹
一分鐘帶你看懂奧運會手球規則 #奧運視頻徵稿活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