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滕王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之一 ,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始建於唐朝永徽四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始建而得名,因初唐詩人王勃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流芳後世。

貞觀年間,唐高祖李淵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曾被封於山東滕州故為滕王,且於滕州築一閣樓名以「滕王閣」(已被毀),後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因思念故地滕州修築了著名的「滕王閣」,此閣因王勃一首《滕王閣序》為後人熟知,成為永世的經典。 滕王閣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歷史上的滕王閣先後共重建達29次之多,屢毀屢建。

滕王閣位於南昌市沿江路贛江邊東岸,江西南昌西北,與湖南嶽陽樓、湖北黃鶴樓並稱江南三大名樓。滕王閣原閣建築規模很大,閣高九丈,共三層。東西長八丈六尺,南北寬四丈五尺。滕王閣飽經滄桑,歷史上屢毀屢建達 28 次之多,世所罕見。現在的閣樓建於 1985 年,高達 57.5 米,占地達 47000 平方米。仿宋風格,臨江而立。

2001年元月核准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18年10月29日,文化和旅遊部在北京舉辦新晉5A級旅遊景區授牌會,滕王閣旅遊區正式躋身國家5A級旅遊景區行列。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滕王閣

開放時間;1989年10月8日

外文名稱;Pavilion of Prince Teng

館藏精品;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唐伎樂圖》

類別;皇家樓閣

地點;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

竣工時間;始建於唐永徽四年(653年),第二十九次重建滕王閣於1989年10月8日重陽節落成

榮譽;「江南三大名樓」之首

相關作品;滕王閣序、滕王閣詩、醒世恆言

所屬地區;江南地區

簡介

滕王閣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得名。據史書記載,貞觀年間,唐高祖李淵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嬰曾被封於滕州(今山東省滕州市)故為滕王,且於滕州築一閣樓名以「滕王閣」,後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又築豪閣仍冠名「滕王閣」,此閣便是後來人所熟知的滕王閣(歷史上滕王閣三處分別位於山東滕州、江西南昌和四川閬中)。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建滕王閣,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贛江邊,俯視遠望,視野均極開闊。李元嬰驕奢淫逸,品行不端,毫無政績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畫蝴蝶,很有藝術才情。他修建滕王閣,也是為了歌舞享樂的需要。這座江南名樓建於唐朝繁盛時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閣序》而很快出名。公元676年(唐高宗上元三年),詩人遠道去交趾(今越南)探父,途經洪州(今江西南昌),參與閻都督宴會,即席作《滕王閣序》,序末附這首凝鍊、含蓄的詩篇,概括了序的內容。

湖南嶽陽市的岳陽樓、江西南昌市的滕王閣和湖北武漢市的黃鶴樓和被人們稱為「江南三大名樓」。樓閣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傳統建築,「樓,重房也」;「閣,樓也」。這就是說,樓閣一般都是兩層或兩層以上的建築,且都以木質為主要結構。

滕王閣在古代被人們看作是吉祥風水建築,有古謠云:「藤斷葫蘆剪,塔圮豫章殘」。「藤」諧「滕」音,指滕王閣;「葫蘆」,乃藏寶之物;「塔」,指繩金塔;「圮」,倒塌之意;「豫章」亦即南昌。這首古謠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閣和繩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與寶藏都將流失,城市亦將敗落,不復繁榮昌盛。在我國古代習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風水建築,一般為當地最高標誌性建築,聚集天地之靈氣,吸收日月之精華,俗稱:「文筆峰」。滕王閣坐落於贛水之濱,被古人譽為「水筆」,有古人亦云:「求財萬壽宮,求福滕王閣」。可見滕王閣在世人心目中占據的神聖地位,歷朝歷代無不備受重視和保護。

同時,滕王閣也是古代儲藏經史典籍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古代的圖書館。而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也多喜歡在此,貴為天子的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大勝陳友諒後,曾設宴閣上,命諸大臣、文人賦詩填詞,觀看燈火。

滕王閣建成後歷經宋、元、明、清,滕王閣歷次興廢,先後修葺達28次之多,建築規制也多有變化。其中宋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滕王閣因年久失修而塌毀,侍郎范坦重建,比唐閣範圍更為擴大,並在主閣的南北增建「壓江」、「挹翠」二亭,逐漸形成以閣為主體的建築群,華麗堂皇之形貌,宏偉壯觀之氣勢被譽為「歷代滕王閣之冠」。最後一次建於清代同治年間,1926年毀於兵災,被北洋軍閥鄧如琢部縱火燒毀。僅存一塊「滕王閣」青石匾。此後50多年裡一直沒有重修。今天的滕王閣為宋式建築。唐宋一脈相承,宋代建築是唐代建築的繼承和發展。宋代的樓閣建築極窈窕多姿,建築藝術造型達到極高成就。

1942年,古建大師梁思成先生偕同其弟子莫宗江根據「天籟閣」舊藏宋宮廷畫《滕王閣》繪製了八幅《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在第29次重建之時,建築師們以此作為依據,並參照宋代李明仲的《營造法式》,設計了這座仿宋式的雄偉樓閣。1983年10月1日舉行了奠基大典,1985年10月22日重陽節正式開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周年之際,第二十九次重建的滕王閣於1989年10月8日重陽節勝利落成。這不僅僅給古城南昌增色添輝,而且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紛至沓來的中外遊人。[1]

歷史文化

滕王閣,中國古典建築的巔峰代表,始建於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創建,為南方現存唯一一座皇家建築。李元嬰出生於帝王之家,受到宮廷生活薰陶。「工書畫,妙音律,喜蝴蝶,選芳渚游,乘青雀舸,極亭榭歌舞之盛。」(明陳文燭《重修滕王閣記》)據史書記載,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李元嬰遷蘇州刺史,調任洪州都督時,從蘇州帶來一班歌舞樂伎,終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後來又臨江建此樓閣為別居,實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於山東省滕州故為滕王,且於滕州築一閣樓名以「滕王閣」,後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又築豪閣仍冠名「滕王閣」,此閣便是後來人所熟知的滕王閣。

「時來風送滕王閣」,滕王閣因「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一篇駢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簡稱《滕王閣序》)而得以名貫古今,譽滿天下。王勃的《滕王閣序》,膾炙人口,傳誦千秋。文以閣名,閣以文傳,歷千載滄桑而盛譽不衰。自王勃的「千古一序」之後,王緒曾為滕王閣作《滕王閣賦》,王仲舒又作《滕王閣記》,傳為「三王記滕閣」的佳話。後大文學家韓愈又作《新修滕王閣記》。由此王勃、韓愈等人開創了「詩文傳閣」的先河,使之後來的文人學士登閣題詩作賦相沿成習。

名稱來歷

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出生於帝王之家,受到宮廷生活薰陶。「工書畫,妙音律,喜蝴蝶,選芳渚游,乘青雀舸,極亭榭歌舞之盛。」(明陳文燭《重修滕王閣記》)據史書記載,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因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於山東省滕州市故為滕王,且於滕州築一閣樓名以「滕王閣」,後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又築豪閣仍冠名「滕王閣」,此閣便是後來人所熟知的滕王閣。 歷史上滕王閣有三處分別位於山東滕州、江西南昌和四川閬中(時間先後順序)。

相關作品

歷朝歷代文人雅士們以滕王閣為歌詠主題的詩作數不勝數,其中不乏張九齡、白居易、杜牧、蘇軾、王安石、朱熹、黃庭堅、辛棄疾、李清照、文天祥、湯顯祖這樣文化大家們留下的美文。對於常見的文學作品舉例如下表:

時間 作者 文學作品
唐代 王勃 《滕王閣序》
張九齡 《登城樓望西山作》
白居易 《鍾陵餞送》
明代 湯顯祖 《滕王閣看演〈牡丹亭〉二絕》
清朝 彭孫遹 《秋日登滕王閣》

旅遊景區

滕王閣主體建築淨高57.5米,建築面積13000平方米。其下部為象徵古城牆的12米高台座,分為兩級。台座以上的主閣取「明三暗七」格式,即從外面看是三層帶迴廊建築,而內部卻有七層,就是三個明層,三個暗層,加屋頂中的設備層。新閣的瓦件全部採用宜興產碧色琉璃瓦,因唐宋多用此色。正脊鴟吻為仿宋特製,高達3.5米。勾頭、滴水均特製瓦當,勾頭為「滕閣秋風」四字,而滴水為「孤鶩」圖案。台座之下,有南北相通的兩個瓢形人工湖,北湖之上建有九曲風雨橋。樓閣雲影,倒映池中,盎然成趣。

循南北兩道石級登臨一級高台。一級高台,系鋼筋混凝土築體,踏步為花崗石打鑿而成,牆體外貼江西星子縣產金星青石。一級高台的南北兩翼,有碧瓦長廊。長廊北端為四角重檐「挹翠」亭,長廊南端為四角重檐「壓江」亭。從正面看,南北兩亭與主閣組成一個倚天聳立的「山」字; 而從飛機上俯瞰,滕王閣則有如一隻平展兩翅,意欲凌波西飛的巨大鯤鵬。這種絕妙的立面和平面布局,正體現了設計人員的匠心。

一級高台朝東的牆面上,鑲嵌石碑五塊。正中為長卷式石碑一幅,此碑由八塊漢白玉橫拼而成,約10米長、1米高,外圍以瑪瑙大理石鑲邊,宛如一幅裝裱精工的巨卷。此碑碑文為今人隸書韓愈《新修滕王閣記》。韓愈在《記》中寫道:「余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長碑左側為花崗岩《竣工紀念石》及青石《重建滕王閣紀名》碑,右側為花崗石《奠基紀念石》及青石《滕王閣創建紀年》碑。

由一級高台拾級而上,即達二級高台(象徵城牆的台座)。這兩級高台共有89級台階,而新閣恰於1989年落成開放。二級高台的牆體及地坪,均為江西峽江縣所產花崗石。高台的四周,為按宋代式樣打鑿而成的花崗石欄杆,古樸厚重,與瑰麗的主閣形成鮮明的對比。

二級高台與石作須彌座墊托的主閣渾然一體。由高台登閣有三處入口,正東登石級經抱廈入閣,南北兩面則由高低廊入閣。正東抱廈前,有青銅鑄造的「八怪」寶鼎,鼎座用漢白玉打制,鼎高2.5米左右,下部為三足古鼎,上部是一座攢尖寶頂圓亭式鼎蓋。此鼎乃仿北京大鐘寺「八怪」鼎而造。此鼎之設,寓有金石永固之意。 

主閣

主閣的色彩,絢爛而華麗。其梁枋彩畫採用宋式彩畫中的「碾玉裝」為主調,輔以「五彩遍裝」及「解綠結華裝」。室內外斗拱用「 解綠結華裝」,突出大紅基調,拱眼壁也按此色調繪製,底色用奶黃色。室內外所有梁枋各明間用「碾玉裝」,各次間用「五彩遍裝」,天花板每層圖案各異,支條深綠色,大紅井口線,十字口梔子花。椽子、望板均為大紅色,柱子油朱紅色,門窗為紅木家具色。室外平坐欄杆油古銅色。  

主閣一層

主閣一層檐下有四塊橫匾,正東為「瑰偉絕特」九龍匾,內容選自韓愈的《新修滕王閣記》;正西為「下臨無地」巨匾;南北的高低廊檐下分別為「襟江」、「帶湖」二匾。內容均選自王勃的《滕王閣序》,以上四匾均是生漆為底貼金匾額。 由東抱廈的正門入閣, 門前紅柱上懸掛着一幅4. 5米長的不鏽鋼拱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此乃毛澤東同志生前手筆。江澤民總書記1989年和1995年兩度登閣時,曾在這裡久久駐足觀賞,並與導遊員一同吟誦王勃《滕王閣序》文。  

大廳

走進大廳,撲入眼帘的是一幅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這是根據明朝馮夢龍所著《醒世恆言》中的名篇《馬當神風送滕王閣》的故事而創作的,浮雕主體部分,王勃昂首立於船頭,周圍波翻浪涌,表現王勃藉神力日趨七百里趕赴洪都的英姿。畫面右邊為王勃被風浪所阻,幸得中源水君相助的情景,左邊為王勃赴滕閣勝會,揮毫作序的場景。整個構圖採用時空合成的現代觀念,將不同時間、地點、人物、故事融合在同一個畫面,以傳統雕塑手法,並通過朦朧燈光的處理,把觀眾帶入幽遠迷人的意境中。  

一樓西廳

一樓西廳是閣中最大廳堂,西梁枋正中掛有白棟材同志書「西江第一樓」金匾。此廳陳放了一座滕王閣銅製模型,又叫「閣中閣」。它是按2比25的比例製作。台座乃是採用桂林白礬石打制,「閣中閣」由江西銅工藝品廠鑄造。廳內丹柱上懸掛有多副出自名家手筆的楹聯。

第二層

第二層是一個暗層,採光和通風均靠人工解決。此層的陳設,體現的是「人傑」的主題。正廳的牆壁上,是大型丙烯壁畫《人傑圖》,畫高2.55米, 長20多米,畫面上生動地描繪了自先秦至明未的江西歷代名人,這些人雖然時代不同,服飾不同,地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素質不同,性格不同, 但是和諧統一在同一的畫面之中。這是一幅由江西歷史上眾多名傑組成的輝煌長卷,展示了偉大華夏民族之雄風。畫面人物造型生動,格調雅逸,線條組織富有韻味。正廳兩側,設有貴賓接待室和小會議室,進入西廳門楣上,橫掛「俊采星馳」金匾, 與《人傑圖》渾然一體。西廳陳列了自新閣落成開放以來, 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等遊覽滕王閣的照片。

第三層

第三層是一個迴廊四繞的明層,也是閣中一個重要層次。在廊檐下有四幅巨型金字匾額,規格都是1.5米× 4.5米。東為「江山入座」 , 西為「水天空霽」, 南為「棟宿浦雲」,北為「朝來爽氣」,這些內容均系清順治蔡士英重修滕王閣時所擬匾額。東廳兩 側陳列有「鑾駕」禮器,取材於「戟」、「帷」等古儀仗,有朝天鐙、月牙戟、 判官手、龍鳳屏、金爪等, 由蘇州製作。面北耳廳陳列以「物華天寶」著稱的江西工藝展品,北耳廳為一茶座,是閣中品茗、小憩之地。

中廳屏壁有2.8米× 5.5米的丙烯壁畫《臨川夢》,取材於湯顯祖在滕王閣排演《牡丹亭》的故事。《牡丹亭》劇本寫成於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第二年,湯顯祖首次在滕王閣上排演了這齣戲,開創了滕王閣上演戲曲之先河。滕王閣由此而從一座歌舞樓台逐漸演變成戲曲舞台。畫面以灰藍色為基調,採用裝飾手法,刻畫戲劇人物,體現神靈感夢的故事情節,通過夢幻來體現湯公對黑暗現實的抨擊,對理想社會的憧憬,表現出強烈的愛憎。 

第四層

與第二層建築上看是相似的,也是一個暗層。此層主要體現「地靈」的主題。正廳的牆壁上,是丙烯壁現《地靈圖》,集中反映了江西名山大川自然景觀精華。畫面從南往北依次是大庾嶺梅關、弋陽圭峰、上饒三清山、鷹潭龍虎山、井岡山、廬山、鄱陽湖、石鐘山等。畫面嚴謹,功力深厚,充分表現了江西「鍾靈毓秀」的壯麗山川。進入西廳的門楣上方懸掛「雄峙」金匾,西廳為「滕王閣竹刻楹聯堂」。

第五層

第五層與第三層相似。也是一個迴廊四繞的明層,是登高覽勝、披襟抒懷、以文會友的最佳處。廊檐下四塊金匾,內容出自《滕王閣序》。正東為「東引甌越」、南為「南溟迥深」,西為「西控蠻荊」,北為「北辰高遠」。

東廳中央,陳列了滕王閣規劃全景模型。西牆上鑲嵌了兩幅大型陶瓷壁畫,規格都是2.6米×2米。原畫為已故江西當代著名山水畫大師黃秋園先生所作。左邊這幅名為《吹簫引鳳圖》,取材於東漢劉向所作《神仙傳》。傳說春秋時,有個名叫蕭史失,擅長吹簫,秦穆公之女弄玉對他非常仰慕,拜其為師。秦穆公曾專門修建一座「鳳台」,供他們學習時使用。後來,師徒二人結為伉儷,弄玉在蕭史指點之下,很快掌握吹簫技藝,她模仿鳳凰之聲、引來鳳凰圍繞她翩翩起舞。數年後,夫婦雙雙乘鳳凰飛升天界成仙。右邊這幅是黃秋園先生臨摹五代畫家關仝的《西山待渡圖》。關仝的原畫本已模糊不清,黃先生精心研究,採用枯骨皴筆法,勾線線粗壯雄健,其風骨神韻盡得原作精髓,令人嘆服。山水畫大師李可染先生認為:「黃秋園先生的山水畫,含英咀華,自成家法。蒼蒼茫茫,煙雲滿紙。望之氣象萬千,撲人眉宇。」東廳兩側,為「翰墨」、「丹青」二廳。兩廳中有古色古香的根雕家具,有供書畫家潑墨揮毫的書畫案,是藝術家進行創作的極佳環境。這裡也是前來遊覽參觀的名人題詞留言的所在。有黨和國家領導人江總書記在兩度登閣乘興吟誦王勃序文之餘,揮毫書寫的其中警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有李鵬同志」高閣重臨江渚,層樓再出雲天」的題詞;有鄧力群同志「長江三樓,一樓勝過一樓」的墨跡。

中廳正中屏壁上,鑲置用黃銅板製作的王勃的《滕王閣序》碑,近10平方米,乃是蘇東坡手書,經複印放大,由工匠手工鐫刻而成。

西廳東壁懸掛磨漆畫《百蝶百花圖》,選此題材,乃是根據滕王李元嬰愛蝶、繪蝶之雅事。據傳李元嬰擅畫蝶,自成一派,畫界稱為「滕派蝶畫」。滕王的蝶畫當時非常珍貴,有詩云:「滕王蛺蝶江都馬,一紙千金不當價」。這幅磨漆畫寄託了今人對「滕王閣」創始人李元嬰的懷念。其製作工藝非常精妙:以三合板為底,貼金箔紙為底色,蝴蝶乃是用細銅絲勾勒線條,將貝殼碾成粉末敷成翅膀,畫面下部盛開的白色花叢是南昌市市花金邊瑞香,花瓣用蛋殼拼成。磨漆畫有東方油畫之譽。

五樓是最高的明層。漫步迴廊,眺望四周,江水蒼茫,西山疊翠,南浦飛雲,章江曉渡,山水之美,盡收眼底;高樓如林,大橋如虹,公路如織,人車如流,一派城市繁榮之景象。四季之景不同,游目四望,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第六層

是滕王閣的最高遊覽層。其東、西重檐之間,高懸着2米×5米的蘇東坡手書「滕王閣」金匾各一塊。其內,雖是一個暗層,但設計者將中廳南北角重檐間的牆體改成了花格窗,故光線極好,與明層無異。

由台座之下的底層算起,這一層實為第九層,故大廳題匾「九重天」。大廳中央,有漢白王圍欄通井, 下可俯視第五層,其上方有一圓拱形藻井,寓含天圓地方之意。24組斗拱由大到小, 由下至上, 共12層,按螺旋形排列。取意1年12個月、24個節氣。斗拱採用的是明、清民間木作處理手法。彩繪採用五彩裝,瀝粉貼金,金碧輝煌。最頂端的彩繪,則是參照西安鐘樓的彩繪式樣精心繪製而成。這一螺旋式藻井,在全國古建中是不多見的,能給人以動感,凝神仰視,仿佛在不斷旋轉,不斷變化,又給人以時空無限之感,這也正是設計者的匠心獨具之處。藻井中央,懸掛精雕細刻的「母子」宮燈,隨氣流變化,宮燈不停地微微轉動。

西廳稱為「仿古展演廳」,是一座小型戲台,戲台上陳列有極為珍貴的古樂器複製件,深寓歌舞興閣之意。其中有湖北隨縣出土的「曾侯乙」編鐘、編磬仿製件。編鐘為24件,可進行演奏,曾獲得1985年的「百花獎」。編磬為32件,其厚薄不同,敲擊時發音各異。此外,還有土樂「塤」、』『竹樂「、「排簫」,革樂「建鼓」、「雙鳳虎座鼓」,匏樂及絲樂「瑟」、殷代「虎紋磬」、「鐃」等塑件,還有隋唐時代的樂俑。這些仿古樂器既是陳列品,又可利用它們進行小型的樂舞演奏。2000年後,文娛隊移至北園(俯暢園)進行文藝演出。

大廳南北東三面牆上,嵌有大型唐三彩壁畫——《大唐舞樂》。南面為「龍牆」,以男性歌舞樂伎為主,畫面以《破陣樂舞》為大框架。據《新唐書.禮樂志》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為秦王時,征伐四方,破叛將劉武周,軍中遂有《奏王破陣樂舞》之曲流傳,歌頌其功德。李世民即位後,親制《破陣樂舞》,其舞形及音樂「發揚蹈厲,聲韻慷慨。」壁畫中舞蹈者披甲執戟,作戰武士打扮,具有濃厚的戰鬥氣息和粗獷雄偉氣勢。《破陣樂舞》的隊列當中,有兩組舞蹈的表演者。右邊,兩名胡人表演以跳躍動作為主的《胡騰舞》,這種舞蹈為唐代西北少數民族舞蹈,出自石國,也就是唐屬安西大都護府管轄,今烏茲別克塔什干一帶。舞蹈者頭戴珠帽,穿長衫,腰系寬帶,足登軟靴(多為黑色),有詩曰:「揚眉動目踏花毯,紅汗交流珠帽偏」。左邊,兩名舞者執劍跳起,表演的是《劍器舞》。唐代著名舞蹈藝人公孫大娘善舞劍器,杜甫在《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中描繪道:「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畫面中後部,舞者身披獅皮表演《五方獅子舞》。五名舞者裝扮成五頭不同顏色的獅子,各立一方,表演獅子「俯、仰、馴、狎」等各種情態,有二人扮成「崑崙像」,就是戲獅的人,牽着繩,拿着拂塵彩球逗弄獅子,場面雄偉壯觀,與前面的《破陣樂舞》隊形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畫面後部是樂台上下的伴奏樂伎。

北面為「鳳牆」,以女性歌舞樂伎為主,畫面以唐代著名宮廷樂舞《霓裳羽衣舞》為主體(在三樓已對其進行簡要介紹)。白居易在詩中描繪,其服飾「案前舞者顏如玉,不着人間俗衣服。虹裳霞帳步搖冠、細瓔累累佩珊珊」。其舞姿「飄然轉旋迴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裙裾雲欲生」。左邊,兩名女童踩蓮對舞,表演的是《柘枝舞》。此舞為唐代西北少數民族舞蹈,出自怛羅斯,(唐代屬安西大都護府管轄,今烏茲別克境內的江布爾)。其舞姿節奏明快, 旋轉迅速,剛健婀娜兼而有之,主要以鼓伴奏。畫面中後部, 兩名舞伎在圓形地毯上快速輕盈地旋轉,表演的是《胡旋舞》,此亦是唐代西北少數民族舞蹈, 出自康國(唐代屬安西大都護府管轄,即今烏茲別克境內撒馬爾罕)。其舞姿動作輕盈,急速旋轉,節奏鮮明,主要以鼓伴奏。白居易《新樂府?胡旋女》詩云:「弦歌一聲雙袖舉,回雪飄搖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巳時」。畫面後部是伴奏樂伎。整個舞蹈場面設置在滿塘春水、綠荷粉芙蓉的水榭之上,旁有兩隻仙鶴,一左一右,上下翩飛,烘託了輕歌曼舞、飄飄欲仙的氣氛。  

旅遊指南

開放時間

7:30—17:30

門票

50元 

交通

公交

214路區間車,26路,52路,38路,170路,39路,228路在滕王閣站下車

軌道交通

南昌地鐵一號線在滕王閣站下車。

地址

南昌市榕門路仿古街58號

景區榮譽

滕王閣風景名勝區榮獲由中央文明委授予的第三批「全國文明單位」稱號

2001年被評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04年被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重要事件

遭災

自清世祖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至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的260年間,興廢頻繁達十三次之多。其中毀於火災七次,遭兵燹兩次,自然損壞而傾圮四次。每次重修均不如唐、宋、元、明四代,建築規模均低下,採用一些民間的作法。晚清之閣有照片可考。

建築特色:木結構,歇山重檐,黑瓦木柱,無彩繪。有牌坊式的入閣正門,頗似南方寺觀。共兩層,尺寸不詳。

興廢

興廢達七次,建築規模均低於前朝。據記載,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所建較雄偉。建築形式繼承了宋、元之風。據明代繪畫考證,屋頂有所變化,為盔頂式。

建築特色:共二層。長:7丈4尺(23.014米),闊:7丈4尺(23.014米),高:4丈2尺(13.062米)[2]

修建

建於城牆之上,其修建可考者,有元世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及元順帝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兩次。

建築形式:似宋閣,據元代繪畫考證,較宋閣高大,長闊略遜。長:8丈8尺(27.034米),闊:約9丈(28米),高:4丈4尺(13.517米)。[3]

相關視頻

滕王閣宣傳片-南昌辰星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滕王閣發展歷程,沒去過滕王閣的小夥伴可以看一下,還是十分震撼的

參考資料

  1. 滕王閣旅遊攻略 ,欣欣旅遊網 2017-09-15
  2. 江南三大名樓(圖文) ,中國網 2016-12-30
  3. 國務院關於發布第五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名單的通知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2016-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