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戰役(莫青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湘江戰役》是中國當代作家莫青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湘江戰役
——血染江河名垂青史
回望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征程,黨帶領人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奇蹟。二萬五千里的長征是人類歷史的一大壯舉,而湘江戰役則被譽為紅軍長征史上「最慘烈、最悲壯、最輝煌」的一戰。血染湘江,紅透半壁江山,那是最沉重的色彩;以森森白骨做底,那又是最絢麗的色彩;其上五星冉冉,那也是最神聖的色彩,鐫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頭。
伴隨着黨的二十大召開,歷史的滾滾煙塵席捲而來,期刊室營造出濃郁的紅色氛圍,我沉浸在一片「紅色海洋」中,拿起座位邊擺放的黨史教育書籍,仿佛回到了湘江戰役發生的那一年……
陳樹湘「斷腸明志」
1934年12月冬,湘江戰役觸動了中國人民的心,此時的中國已經是冰火兩重天,紅三十四師用血肉之軀築起一道「城牆」,在危難之際,師長陳樹湘率領全師戰士殺出一條血路。
被俘後,陳樹湘忍痛從傷口處絞斷腸子,英勇就義,以熱血薦軒轅,兌現了「為蘇維埃流盡最後一滴血」的誓言。壯哉,壯哉!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在為你負重前行。他死後,頭顱被敵人割下來掛在城門示眾。這裡是他生長的故鄉啊!他以這種方式告別了故鄉,告別了母親。 「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青山埋忠骨,紅星耀精魂。陳樹湘,他用短暫的一生書寫了對祖國對黨對人民絕對忠誠的革命讚歌。也許歷史書廖廖幾行字,是他的一生,但是跨越時間的長河,屬於他的紅色記憶仍然熠熠生輝。
易蕩平「蕩平天下」
全州縣的湘江戰役紀念館,珍藏着易蕩平生前用過的物品。他20歲投筆從戎,以「蕩平天下為己任」。1934年11月他在湘江戰役腳山鋪戰鬥中身負重傷,敵軍攻勢越來越猛,前沿陣地相繼失守,他也危在旦夕。敵人一步步逼近,「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生又何妨,死又何懼?易蕩平奪過警衛員手中的槍,擊中自己的頭顱,將生命留置在了26歲。
「我的歷程已盡,但是中國的革命之路需要更多的人前仆後繼,中國的輝煌我看不到了,但是未來千千萬萬的中國人民將會代替我迎接盛世中國,我願以身許國,蕩平天下」。我想這便是易蕩平先生來不及訴說的遺言,盛世中國已經實現,你為革命灑下的熱血沒有白費,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青年前仆後繼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酒海井棕繩
在廣西革命紀念館的展廳里,陳列着一根黑色棕繩。上世紀70年代,這件珍貴的文物發掘於廣西灌陽縣酒海井。
1934年11月,發生在全州和灌陽交界的新圩阻擊戰驚天地泣鬼神。連日的戰火沒有驚擾到酒海井,卻在一個陰雨連綿的傍晚,桂系反動民團押來了100多名紅軍重傷員。傷員們雖然軍裝破爛,但都端正地戴着八角帽,上邊有醒目的紅星。這些紅軍重傷員都是紅三軍團第五師的戰士,新圩阻擊戰剛結束,民團便追捕而來,100多名無法撤離的傷員被捕,押往酒海井。民團讓傷員們排隊走向井口,傷員們稍有遲疑,民團的槍托就猛地砸向他們的頭部。這些十七八歲的重傷戰士雖然無力反抗,但毫不畏懼。他們喊着「紅軍萬歲!」「共產黨萬歲」……無一人流淚,無一人求饒,堅定地仰望天空,此刻他們或在與遠方的親人告別,或在期待美好的未來。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盡埋英烈骨,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豐碑。戰爭的硝煙已散盡,只留下這根棕繩靜靜地躺在展櫃裡,它見證了戰爭的殘酷與戰士的堅強。
紅軍手雷「小甜瓜」
在桂林博物館「灕水春秋——桂林歷史文化陳列」湘江戰役的展櫃中,安放着3枚手雷。它們的形狀很像佛手瓜,正面是一個五角星的圖案。
因為其獨特的外形和標誌,紅軍戰士親切地稱呼它們為「小甜瓜」。當年,中華蘇維埃政府的經濟條件非常艱苦,鑄造出來的手雷表面粗糙,結構簡單,品種五花八門,材質、大小、重量都不盡相同,甚至連外殼上的黨徽大小都不一樣。然而就是這樣一種簡陋的武器,卻陪着紅軍走過了兩萬五千里長征。
這3枚紅軍手雷是桂林博物館從湘江戰役遺址徵集而來的。看着它們,80多年前湘江戰役的炮火聲仿佛穿越時空,迴蕩在耳邊。1934年11月27日,湘江戰役拉開序幕,面對數倍於己的敵軍,紅軍將士向死而生,浴血奮戰,滾滾硝煙中,一枚枚「小甜瓜」從陣地中擲出,阻擋了敵人一撥又一撥的進攻。戰鬥持續了五晝夜,將士的鮮血浸染湘江,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鑄就一座歷史的豐碑。
硝煙遠去,山河無恙。「小甜瓜」雖然簡陋,但是擲出它們的人,卻有着無比堅定的信仰。
黃家人冒死守護軍旗
廣西博物館收藏了一面紅軍長征途中遺留的旗幟,旗幟上鮮艷的色彩已經褪去,但是屬於湘江戰役的記憶不會褪色。
1934年11月28日,在全州縣新圩鎮,湘江戰役第一場阻擊戰爆發。1934年的深秋,蕭瑟的秋風,凋落的紅色楓葉,以及血染的沙場,這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秋。楓樹腳村村民黃和林一家熱情接待了一位受傷的李姓紅軍戰士。楓樹腳村外,戰鬥還在繼續,紅軍戰士冒死堅守了三天四夜,戰鬥悲壯而激烈。新圩阻擊戰的部隊勝利完成了任務,撤離此地。李姓紅軍戰士撤退時把軍旗交給了黃和林,說「等革命勝利後我再來取」。
88年過去了,紅軍戰士沒有赴約。但是黃家人祖孫四代守護這面紅旗。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山河動盪,活着已經很不容易,黃家人卻誓死守護紅旗。新中國成立後,經歷了不知道多少個日夜的提心弔膽,黃家後人輾轉將這件珍貴的革命文物捐贈給廣西博物館。
黃家人多年守護的不只是一面旗,還是血與火的歷史,是黃家人日日盼、月月盼、年年盼,盼望紅軍戰士歸來的信念,是軍民的魚水情。
歷史需要銘記與傳承。尹湯懷用半生講解湘江戰役,從1996年起,他便在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工作,為民眾講解湘江戰役故事,而他一直堅守的原因是「英雄不怕犧牲,就怕被遺忘」,於是他把講解湘江戰役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為己任。愛國,就是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並用一生去踐行。他守護的不是一座座冰冷的墳墓,而是一代代中國人的精神支柱,征程亦是歸途,堅守心中一方淨土,生命也會因此升華。
在灌陽縣烈士陵園,一座墓碑的碑座上鐫刻着一行文字:「你們的姓名無人知曉,你們的功勳永世長存」。那些沒有留下名字的革命先烈,那些在戰火紛飛中隕落的塵埃,那些沒有來得及交代的遺言,那些沒有來得及記錄的生命中的高光時刻,都化作了湘江戰役精神支柱,培育了中國人「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情懷。
同落寞並生的還有偉大。他們「俯首甘為孺子牛」,將青春甚至性命都獻給了那摯愛的人民。他們是無數個為民請命的陳樹湘,用鮮血去反抗壓迫與暴力,倒下的是軀體,立起來的卻是不朽的豐碑!他們是無數個捨生取義的易蕩平,含着英年早逝的悲壯,更有着屈原「伏清白以死直兮」的不屈,即便是死,也充滿了屈原投江的悲壯和決絕;他們是無數個守護紅軍墓、講解紅色故事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們;他們啊,是黑暗時代里的破曉黎明,是破碎山河裡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陳樹湘未惜頭顱灑熱血,易蕩平甘將熱血沃中華,無數紅軍戰士赤誠肝膽獻國情......他們用胸膛擋住了冰冷的子彈,用雙手扶住了這將傾大廈,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山河無恙,因為有無數人慨然以赴。
湘江戰役中三萬將士浴血奮戰,用青春和熱血譜寫了一曲壯美的革命史詩,現世如山,綿亘於紅色大江的蜿蜒行跡。誠然,不同時代的江河予以時代不同的印記,烙下印記的力量卻絕非須臾成就,它以紅色基因為載體在血脈中沉澱,方能給予時代滋養。湘江戰役是滾燙的愛國熱血,是億萬萬顆沸血難消的愛國之心。[1]
作者簡介
李英利,1964年出生於山西臨猗,運城市作協會員,臨猗縣廟上中心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