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湖南文革屠殺

湖南文革屠殺
圖片來自epochtimes

湖南文革屠殺湖南省是文革時期屠殺情況最為嚴重的省份之一,屠殺主要發生於1967-1968年間,主要針對的是當地的黑五類分子(「地、富、反、壞、右」)及其親屬,具體由各地方政府、革命委員會人民公社生產隊、武裝部、民兵等組織實施。在此後湖南的「一打三反運動」中,亦有許多人被迫害致死,其中一些地區的造反派[1] 頭目、革命委員會領導被整肅甚至槍決。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部分屠殺事件的受害者獲得了中共中央湖南省委的平反及一定賠償,部分屠殺參與者獲得了刑事審判或被開除黨籍。

「黑殺風」盛行

1968年4月,湖南省革命委員會成立,時任解放軍第47軍軍長黎原出任革委會主任。但省革委會、省軍區與部分地方革委會、地方軍分區在某些問題上意見向左,甚至對立。期間,在47軍的支持下(「支左」),受打壓的革聯曾一度於1967年底—1968年8月掌權,並對道縣屠殺有過一定的清查和處理,但到了1968年8月後,紅聯重新掌權,直到文革結束。

1968年7月,「黑殺風」或抓「黑殺隊」的行動在邵陽等縣城逐漸盛行,開始出現群眾被殺死或逼死的情況。8月4日,邵陽縣黃塘公社爆發「八·四血案」、共死9人,引發了此後邵陽縣的大規模屠殺。該縣的貧下中農為此成立了「貧下中農最高人民法院」,具體的殺人行動則由縣生產大隊黨支書和民兵營長牽頭。與此同時,「刮紅色政治颱風」、「清理階級隊伍」等政治運動也同時展開,加劇了迫害和殺戮。

目錄

具體事件

道縣大屠殺

道縣大屠殺又稱道縣事件、道縣慘案,1967年8-10月發生在零陵地區包括道縣在內的10餘個縣市。道縣和周邊縣市的屠殺在當地政府包括縣人武部和縣委、縣政府策劃支持下,經當地各級行政機構包括縣人武部、縣委、革委會、公社、區武裝部、大隊村幹部、民兵等實施的。大屠殺中的殺人手段包括槍殺、刀砍、沉水、身上放火藥炸死、活埋、暴力打死、勒死、火燒熏死、摔死未成年嬰幼兒。

從1967年8月13日到10月17日,共有7696人被殺,1397人被逼自殺,2146人被致殘。死者絕大部分是「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和右派」的五類分子(3576人)以及他們的子女(4057人),還包括貧下中農1049人、其他411人;其中未成年人826人,年紀最大的78歲,最小的10天,14000多人參與了大屠殺。

邵陽縣大屠殺

邵陽縣大屠殺又稱邵陽「黑殺風」事件,發生在湖南省邵陽縣,受到道縣屠殺的影響。1968年7-9月間,依據1974年當地、縣聯合調查團的統計數據,全縣在抓「黑殺隊」運動中,共抓了11,177人,關押7,781人,私設監獄702處,自製鐐銬1,587副;其中,322人被殺、669人被逼自殺,共計死亡991人,另有113人致殘,而有學者指出邵陽大屠殺實際死亡人達數千人。該大屠殺中使用的殺人手段包括活埋、石砸、淹死、打死、勒死、燙死、壓死、火燒、分屍等等,不少女性死前受到凌辱。屠殺的屍體順着資江河漂流,引發河兩岸群眾聚集觀看,漂流死屍曾堵塞邵陽市自來水廠的抽水機,導致市民逾半月不敢飲用自來水

歷史背景

兩派對立衝突

1966年5月,毛澤東等人在中國大陸發動了文化大革命。1967年,湖南省道縣出現了觀點對立的連個群眾組織:一派稱「毛澤東思想紅戰士聯合司令部」(簡稱「紅聯」),另一派稱「無產階級革命派鬥批改聯合指揮部」(簡稱「革聯」); 其中,革聯基本從屬於湖南省最大的造反派湘江風雷」。 紅聯、革聯兩派鬥爭在1967年7月趨向白熱化,8月份起爆發多次武鬥、縣武裝部的槍支彈藥被革聯搶奪。與此同時,道縣的貧下中農造反組織編造了「黑殺隊」一詞,即當時的黑五類分子及其子弟等21種人要聯合起來成立黑殺隊,目的是要向幹部和貧下中農們反攻倒算、報仇雪恨。

1967年8-10月,道縣大屠殺爆發,殺戮多為貧下中農等人所為,主要針對當地的「四類分子」(地、富、反、壞)及其子女,其中屬於保守派的紅聯成員常將四類分子與革聯成員捆綁定義,並將殺害四類分子的行為看作是一種革命行動。一些大屠殺的組織者和執行者還認為他們的殺戮行為是進行「第二次土改」。

參考文獻

  1. 造反派,epoch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