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湖北省通城縣博物館

湖北省通城縣博物館通城縣別稱銀邑,漢為下雋縣地,故簡稱雋,位於湖北省東南部,湘鄂贛三省交界處,是咸寧、岳陽、九江金三角的中心交匯點。通城縣博物館是縣城主要是部分古代文化遺蹟及文物的保護和陳列。

目錄

館藏文物

堯家林文化遺址

麥市鎮陳家段村堯家林,面積 20餘萬平方米。 1980年 4月武漢大學歷史系、咸寧地區博物館[1]試掘,開 5× 5米探方 4個,獲石器 200餘件,復原陶器 70餘件。石器有斧、鋤、刀、鑿、鑽、等,陶器有鼎、鬲、盤、豆、紡輪等,均屬龍山文化。

五代三關

五代十國後期,通城地屬南唐,境西、南與後周交界。西建有雁門關,在北港鎮雁門村,界湖南嶽陽;保定關,在馬港鎮寺前村,界湖南嶽陽;南建有天岳關,在黃龍林場,界湖南平江。南唐保大十四年(後周顯德三年,公元 956年)二月,後周南面行營統領兼中書令王逵率部隊從岳州攻南唐,繞過雁門關、保定關,奇襲地形最險的天岳關,殲南唐守軍 3000餘人。三關在咸豐年間重修,均較完整。雁門關在 1995年 7月洪水中損壞,村民袁金娥捐資萬元修復。

宋代古橋——靈官橋

靈官橋原名招賢橋,在馬港鎮靈官橋村。南宋景定年間,由黃庭堅八世孫黃子賢建。橋墩型美觀,宛如彎月。歷 740餘年,仍結構牢固,保存完整,是古代橋樑建築的珍品。

徐壽輝統軍元帥印

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徐壽輝政權銅印,外圓內方,直徑 13厘米,厚 1.1厘米,通高 9厘米,重 1.5公斤。印面四角陽刻雲紋,印文篆刻「統軍元帥府印」,印背手柄兩側陰刻兩行楷書,右為「統軍元帥府印」。左為「中書禮部治平四年 月 日給」。 1979年 9月 9日在四莊鄉上坪村麻鴨窩出土。徐壽輝農民政權印在全國已發現 3方,唯此方印最大、最完整。此件保存在通城縣博物館。

李自成墓

李自成墓位於通城縣九宮山南麓[2]。《明史》及舊志均載:李自成「以袞冕之禮葬于山下」。民國 15年( 1926年),郭沫若率軍北伐,到此憑弔。1955年,縣人民委員會在原址重修其墓,陰刻郭沫若親筆所題「李自成墓」 5字,墓東側刻郭沫若所撰墓誌,西側為中共湖北省委書記王任重題詞。全墓用石塊砌成,雄偉挺拔。 1997年因公路改造南移 500米重修。

發展歷史

通城縣別稱銀邑,漢為下雋縣地,故簡稱雋,位於湖北省東南部,湘鄂贛三省交界處,是咸寧、岳陽、九江金三角的中心交匯點。通城縣博物館是縣城主要是部分古代文化遺蹟及文物的保護和陳列。主要有五大歷史名勝古蹟:堯家林文化遺址、五代三關、靈官橋、徐壽輝統軍元帥印、李自成墓。

視頻

湖北省通城縣博物館 相關視頻

通城縣博物館
走進湖北省博物館,一起雲賞國家寶藏——曾侯乙編鐘

參考文獻

  1. 每日科普 | 博物館知識,搜狐,2020-06-10
  2. 李自成的墓葬究竟在那,搜狐,20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