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法戰爭紀念園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法戰爭紀念園區

圖片來自klcg

清法戰爭紀念園區,別名基隆法國公墓(又名基隆法軍公墓;Cimetière militaire français de Keelung)及民族英雄墓的合稱,位於基隆市中正區中正路與東海街交叉口,當前為基隆市文化資產之一。[1][2]

歷史

基隆法國公墓創立於清光緒11年(1885年),是為了紀念大清帝國法國中法戰爭期間陣亡的700多名將士所興建,也是基隆直接與此中法戰爭最具關聯之代表建築,從墓葬格局而言,也為全台數一數二之清末以來埋葬西洋人為主之公墓。現有格局則為1909年重修工程後所建立。

當前共有保存1885年法軍於大沙灣所興建、1929年法國政府派員參加移管式時所建的墓碑,及1954年法國政府由澎湖遷建之墓塚。目前園區共有7座石墓、2座紀念碑和一座遷移記事碑,全數採用花崗石砂岩塊雕鑿疊砌。

戰後時期

1964年中華民國與法國斷交後,清法戰爭紀念園區由中華民國政府收回為國有地,但由法國在臺協會作為法國海外領土實質管轄,一般人無法進入參觀;直到1999年移交基隆市政府並定為市定古蹟,始開放參觀。[3]1999年1月8日,基隆市政府公告清法戰爭紀念園區為市定古蹟。基隆市政府並在每年與法國在臺協會於基隆中元祭時共同舉辦普渡大典。[4]

2012年11月20日,園區石碑被吸毒者蓄意破壞,甚至部分石塊成為粉末。原先的墓碑材質為砂岩,但因年代久遠及且材質亦因風化而模糊,在修復工程上以「水泥黏著劑」修補,再安插不鏽鋼片,並用仿砂素材重新粉刷,僅能重建舊貌。該次破壞毀損了6個墓碑。[5][6]2016年8月,基隆市文化局爭取中華民國文化部補助,編列預算整修基隆多處古蹟,其中包含清法戰爭紀念園區。[7]2019年,因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計畫推動下,法國公墓則涵納於「沙灣歷史文化園區」展區,計畫範圍內的海軍中濱營區因鄰近紀念園區,遷移至和平島上的海濱和平營區空地,2019年7月31日開工,預計2020年5月完工讓中濱營區部隊進駐[8]

當前清法戰爭紀念園區則進行串聯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和周遭古蹟群整合成大型公園,與交通串聯改善、圍牆修復等整修工程。

園區古蹟

法國海軍陣亡官兵墓碑

為清光緒十一年(1885)所建,因中法戰爭中於基隆陣亡的法國海軍官兵而立。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因乙未戰爭,及後來因鄰近海岸造成海浪侵蝕導致多數石碑嚴重受損,當前在園區中則散置不少留存的石牌,各碑形式不一。

佛國陸海軍人戰死者紀念碑

佛國陸海軍人戰死者紀念碑,又名法國海軍陣亡官兵墓碑,是明治42年(1909年)日本政府接受法國委託而立碑之紀念碑。「佛國」指「佛蘭西」,即法國。碑座正反面分別以漢字和法文所表示,碑文為: 西元一千八百八十四年及五年佛清之役 葬佛軍將卒戰死者於此 本年重修建立紀念碑以傳後世 西曆一千九百九年(1909)十月立

佛國墓地紀念碑

形式和澎湖風櫃尾的法軍萬人塚紀念碑相同,上方為方形尖錐形式,下方為塔形台基。

戴爾及若漢德之墓

澎湖之役死於馬公及葬於該地火燒坪之海軍事務長馬里·約瑟夫·路易·戴爾(Marie Joseph Louis Dert),及海軍陸戰隊中尉路易·若漢德(Lieutenant Louis Jehenne)之遺體所立之墓碑,周圍則設有遷移記事碑表示遷移過程。

1954年3月27日,法國國家護衛艦將兩人遺體遷葬於法國公墓,葬禮儀式由法國籍天主教花蓮教區監牧費聲遠主持,中華民國國防部、法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代辦與全體館員、法軍艦長與官兵、法國僑民以及多人均參與。

參考文獻

  1. 清法戰爭紀念園區-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16-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1). 
  2. 基隆.法軍公墓(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175篇). www.tonyhuang39.com. [2017-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0). 
  3. 郭書宏. 清法戰爭紀念園區小檔案. 人間福報. 2011-08-04 [2016-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9). 
  4. 基隆法國公墓悼念戰爭殉身 台法為世界和平祝禱 ETtoday新聞雲 2018-11-12
  5. 臺灣殯葬資訊網-基隆清法戰爭園區 古墓碑修復完成開放. [2016-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0). 
  6. 大紀元-清法戰爭百年墓碑遭敲碎 修復難破壞者付費. [2016-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9). 
  7. 〈北部〉整建古蹟、場景重現 文化部砸5.5億 自由時報
  8. 林欣漢. 縫合基隆歷史場域 中濱營區要搬家了.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9-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