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淮海東路 (上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淮海東路 (上海)
圖片來自inewsdb

淮海東路上海市黃浦區的一條街道,東西走向,東起人民路,西迄西藏南路淮海中路,長373米,在法租界時代原名寧波路。淮海東路的長度和繁華程度都遠不及淮海中路,但是開闢早於後者。

淮海東路的所在地原為四明公所,是旅滬寧波籍人士的會館兼公墳,創建於1797年,位於上海縣城外西北側緊鄰護城河處。1862年被劃入法租界內。1874年5月3日和1898年7月17日,由於征地築路遷墳,曾經兩度引發法租界公董局與寧波同鄉會之間嚴重的中外流血衝突事件,稱為「四明公所事件」。最終,四明公所的地產大體得以保留,只讓出一小部分開闢寧波路(淮海東路),而中國方面則同意法租界再次擴展。

交會道路(東向西)

上海法租界

上海法租界Concession française de Changhaï)是歷史上法國中國上海租界。法租界大致位於上海市原盧灣區徐匯區兩區境內,東部狹長地帶(今金陵東路中山東二路一帶)伸入黃浦區(不含原盧灣區轄區)。它是近代中國4個在華法租界中開闢最早、面積最大、也最繁榮的一個,也是上海的兩個租界之一。

1943年,維希法國納粹德國的壓力下將特許權交給了親日本的南京政府。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前法租界所覆蓋的地區仍然是上海主要的住宅區,並且還是中國天主教的中心之一。儘管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進行了重新開發,該地區仍保留著鮮明的特色,並且是受歡迎的旅遊勝地。

歷史

設立

1847年法國駐上海第一任領事敏體尼被任命後的兩年,即1849年,法國商人雷米在英租界外租到了2.385畝土地。而後,法租界在於上海道台麟桂的同意後開闢。租借範圍南至護城河,北至洋涇浜,西至關帝廟諸家橋,東至廣東潮州會館沿河至洋涇浜東角,面積共約986畝。

擴張與失守

1861年,法國又以為了開闢滬法之間航線需租地造屋為由,租得了小東門外37畝土地。1899年6月,法租界再次擴張。新租界的區域北至北長浜(今延安東路西段),西至顧家宅、關帝廟(今重慶南路),南至打鐵浜、晏公廟、丁公橋(自忠路,原西門路),東至城河浜(今人民路西段)。法租界總面積從而增加到2135畝。

法租界在19世紀60年代開始越界築路,最初是從上海縣城西門築至徐家匯的軍路。1913年,當時的法國公使康德向中國政府索求界外馬路警權,欲圖再一次擴充租界面積。袁世凱政權為拉攏西方,答應了法租界的擴張要求並與法國簽訂了關於法租界界外馬路協定十一條。協定給予法租界當局在越界築路區域行使警政和徵稅權,但條件是法租界當局要驅逐租借內的革命黨人士。法租界當局控制區面積從而達到了15150畝,是法租界初辟時的15倍。同時,租界當局也同意由中國人中推選2名紳董,參加法租界董事會。1925年,法租界擴展至安和寺路哥倫比亞路

20世紀20年代,法租界已發展成上海首屈一指的住宅區[1]。特別是在1914年第二次擴建的,最初人口稀少的新法國租界。隨著需求的增長,法租界建造了許多豪華程度各異的公寓樓及石庫門住宅,以滿足越來越多的中國居民的需求。在俄國革命後湧入的白俄的幫助下,法租界發展了充滿活力的商業區。

1941年,日本帝國軍隊佔領了上海,成千上萬的中國人避難於法租界。

參考文獻

  1. 總計達15150畝. [2019-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