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淮安戲曲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淮安戲曲博物館

中文名: 淮安戲曲博物館

類 別: 歷史類、藝術類

地 點: 清江浦大閘口歷史文化風貌區

裏運河中洲島上

館藏精品: 淮劇、京劇介紹廳

淮安戲曲博物館是展示和宣傳淮安戲曲歷史和成果的重要陣地,也是排演、交流戲曲的活動場所。戲曲博物館由四個廳組成,分別是戲曲知識廳、淮劇廳、京劇廳、淮海戲廳,通過實物、圖片、模型、書畫、音像資料,以及現代多媒體技藝等,來呈現戲曲在淮安地區的發生和發展的概貌。[1]

館藏文物

戲曲博物館由四個廳組成,分別是古代戲曲部分和淮劇、淮海戲以及京劇等,通過實物、圖片、模型、書畫、音像資料,以及現代多媒體技藝等,來呈現戲曲在淮安地區的發生和發展的概貌。

戲曲知識廳:藝海拾貝 梨園芬芳

戲曲知識廳是介紹全國、江蘇省和淮安市的戲曲分布狀況和淮安從外地引進的地方戲曲活動情況;以及戲曲方面的有關知識。淮安的主要地方劇種是淮劇和淮海戲,但在歷史上也曾有過越劇、呂劇、泗州戲、木偶戲等專業劇團存在過,黃梅戲更已在盱眙縣生存發展了五十多年了,現已成為江蘇省唯一的一個黃梅戲劇團。這一部分展的還有戲曲知識中有關服裝、臉譜等方面的一些內容,目的是讓參觀者有些直觀的感覺。

淮劇廳:淮調傳播 氍毹增光

淮劇,是由蘇北民歌、號子、民間說唱及香火戲發展而來。它產生於兩淮(淮陰、淮安),流行於鹽阜(鹽城、阜寧)和揚泰(揚州、泰州),以及滬寧沿線及皖東地區。

民間的船民、漁民和農民為驅邪納吉、酬神祭鬼,經常請「僮子」念偈跳神、禱祀還願。僮子們為娛悅民眾的演出即被稱為「香火戲」,淮劇就是由香火戲一脈相承、發展而來。

到了明清時期,香火僮子向徽劇藝人學習,漸能搬演民間故事或傳奇,遂形成了地方小戲。到了二十世紀初期,因洪澤湖洪水泛濫,上、下河地區的藝人們隨難民流落江南,直到上海去謀生,他們的演出被稱為江北戲、江淮戲。而在後來的蘇北抗日根據地,又被稱為淮戲、新淮戲。直到1951年5月,上海成立民營公助的「淮光淮劇團」時,才正式定名為「淮劇」。

京劇廳:大師名家 成就輝煌

清·乾隆末到嘉慶初(1790—1797)以唱二簧調為主的四大徽班先後沿大運河北上進入北京,徽班藝人常和擅長西皮調的漢劇藝人同台演出,逐漸形成了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徽、漢合流的皮簧聲腔。到了光緒、宣統年間,北京的皮簧班相繼到南方演出,因與當時的老徽班聲腔有所不同,遂被稱為「京調」以示區別,後又漸被叫做「京戲」。

光緒二年,清江浦就有了專門演京戲的場所——同慶樓。活動於兩淮地區的京戲班社有遠香、安瀾、長春、普慶等。

抗戰時期,中共淮海專署組建了淮海實驗京劇團。解放戰爭時期,該團隨大軍渡江南下,進駐上海易名為華東京劇團,後併入上海京劇院。

特別值得引以為耀的是淮安擁有以王瑤卿、周信芳、宋長榮為代表的京劇大師和名家。他們的藝術成就直接影響着中國京劇的創新和發展。

淮海戲廳:戰地黃花 吐蕊飄香

淮海戲是拉魂腔系的根基劇種。主要流行於江蘇北部淮安、連雲港、宿遷市和鹽城、徐州市的部分縣區,以及魯南、皖東北一帶。它的主要唱腔,原為海州一帶的秧歌號子發展起來的[太平歌]、[怡心調]、[獵戶腔],因其旋律優美、高亢嘹亮,特別是尾音常翻高「起腔」,具有攝人心魄的魅力,故被稱為「拉魂腔」。拉魂腔傳到淮北後形成泗州戲;傳到魯南後形成柳琴戲;在海州當地形成了淮海戲。

建築布局

淮安戲曲博物館坐落在清江浦大閘口歷史文化風貌區裏運河中洲島上,與島上的淮安名人館、大運河楹聯館和裏運河南岸的陳潘二公祠(暨大運河名人館)及周信芳故居,共同組成淮安運河博物館,構成了裏運河文化長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淮安戲曲博物館展陳面積約2700平方米,整個展覽分為序廳、古代戲曲廳、戲曲知識廳、京劇廳、淮海劇廳、淮劇廳幾個部分。

參考來源

綻放美麗:盱眙大媽蝶變雲錦模特,旗袍秀驚艷淮安戲曲博物館

參考資料

  1. 淮安戲曲博物館,淮安文明網 , 201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