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淫辭》選自《呂氏春秋》卷十八·審應覽。

《呂氏春秋》章節目錄: 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十二紀每紀五篇共六十篇,八覽每覽八篇(《有始覽》少一篇)共六十三篇,六論每論六篇共三十六篇,另有《序意》一篇,共一百六十篇[1]

目錄

原文

非辭無以相期,從辭則亂②。辭之中又有辭焉,心之謂也。言不欺心,則近之矣。凡言者,以諭心也。言心相離,而上無以參之,則下多所言非所行也,所行非所言也。言行相詭,不祥莫大焉。空雄之遇,秦、趙相與約曰:「自今以來,秦之所欲為,趙助之;趙之所欲為,秦助之。」居無幾何,秦興兵攻魏,趙欲救之。秦王不說,使人讓趙王曰:「約曰『秦之所欲為,趙助之;趙之所欲為,秦助之』。今秦欲攻魏,而趙因欲救之,此非約也。」趙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以告公孫龍。公孫龍曰:「亦可以發使而讓秦王曰:『趙欲救之,今秦王獨不助趙,此非約也。』」孔穿、公孫龍相與論於平原君所,深而辯,至於藏三牙③,公孫龍言藏之三牙甚辯,孔穿不應,少選,辭而出。明日,孔穿朝。平原君謂孔穿曰:「昔者公孫龍之言甚辯。」孔穿曰:「然。幾能令藏三牙矣。雖然難。願得有問於君,謂藏三牙甚難而實非也,謂藏兩牙甚易而實是也,不知君將從易而是者乎?將從難而非者乎?」平原君不應。明日,謂公孫龍曰:「公無與孔穿辯。」荊柱國莊伯令其父④「視日」,曰「在天」;「視其奚如?」曰「正圓」;「視其時」,曰「當今」;令謁者「駕」,曰「無馬」;令涓人「取冠」,曰「進上」;問「馬齒」,圉人曰「齒十二與牙三十」。人有任臣不亡者,臣亡,莊伯決之,任者無罪。宋有澄子者,亡緇衣,求之途,見婦人衣緇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緇衣。」婦人曰:「公雖亡緇衣,此實吾所自為也。」澄子曰:「子不如速與我衣。昔吾所亡者,紡緇也。今子之衣,禪緇也。以禪緇當紡緇,子豈不得哉?」宋王謂其相唐鞅曰:「寡人所殺戮者眾矣,而群臣愈不畏,其故何也?」唐鞅對曰:「王之所罪,盡不善者也。罪不善,善者故為不畏。王欲群臣之畏也,不若無辨其善與不善而時罪之,若此則群臣畏矣。」居無幾何,宋君殺唐鞅。唐鞅之對也,不若無對。惠子為魏惠王為法。為法已成,以示諸民人,民人皆善之。獻之惠王,惠王善之,以示翟翦。翟翦曰:「善也。」惠王曰:「可行邪?」翟翦曰:「不可。」惠王曰:「善而不可行,何故?」翟翦對曰:「今舉大木者,前呼輿謣,後亦應之,此其於舉大木者善矣,豈無鄭、衛之音哉?然不若此其宜也。夫國亦木之大者也。」

注釋

①淫辭:指說話強詞奪理,胡言亂語,這篇是尹文學派的學說。②相期:相溝通。從:通「縱」,放縱。③藏三牙:羊有三隻耳朵。④父:巫,巫師

譯文

沒有言辭就無法互相溝通,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就會發生混亂。言辭裡面又有言辭,這說的就是思想。言辭不違背思想,就差不多了。凡是說話,都為了表明心志。言辭與心志相背離,如果在上位的無法考察,那麼在下位的會有很多說的話與做的事不一致、做的事與說的話不吻合的情況。言行互相違背,沒有比這更不吉祥的了。在空雄盟會的時候,秦國、趙國互相訂約,說:「從今以後,秦國想做的事,趙國幫助它;趙國想做的事,秦國幫助它。」過了沒多久,秦國發兵攻打魏國,趙國想救魏國。秦王不高興,派人責備趙王說:「盟約上說『秦國想做的事,趙國幫助它;趙國想做的事,秦國幫助它。』現在秦國想要攻打魏國,趙國卻想救它,這不符合盟約。」趙王把這事告訴平原君。平原君把這事告訴了公孫龍。公孫龍說:「也可以派使者責備秦國,說『趙國想要救魏國,現在秦國偏偏不幫助趙國,這不符合盟約。』」孔穿、公孫龍在平原君的住處互相辯論,言辭精深而動聽。談到羊有三耳的命題,公孫龍說羊有三個耳朵,非常有口才。孔穿不應聲,一會兒就告辭走了。第二天,孔穿來拜見,平原君對孔穿說:「昨天公孫龍的話很雄辯。」孔穿說:「是啊,幾乎都能讓羊有三個耳朵了,雖然這很困難。希望能夠問問您,論述羊有三個耳朵很費力而實際上不是這樣,論述羊有兩個耳朵很容易同時符合事實,不知您贊同容易又符合事實的說法呢,還是贊同費力又不正確的說法?」平原君不應答。第二天,他對公孫龍說:「你不要同孔穿辯論了。」楚國的柱國莊伯讓他的巫師看看太陽是吉是凶,巫師說是「在天上」;問他看看太陽怎麼樣,回答是「正圓」;看看這時日的凶吉,回答是「正是現在」;讓門房官員去傳令駕車,回答是「我沒管馬」;讓負責清潔的涓人把濕衣服弄乾,回答是「戴在你頭上」;問馬的年齒,看馬人卻說「齒十二個,加上牙共三十個」。有個擔保人家的奴僕不逃跑的人,奴僕逃走了,莊伯判決這案,擔保的人卻沒罪。宋國有個叫澄子的人,丟失了黑色衣服,到路上去尋找,看見一個婦女穿着黑色衣服,就抓住不放,想要脫掉她的衣服,說:「如今我丟了件黑衣服。」婦女說:「您即使丟了黑色衣服,這件衣服確實是我自己做的。」澄子說:「你還不如迅速把衣服給我。往日我丟的是紡絲的黑衣服,如今你的衣服是麻葛製成的單面黑衣服。用麻葛製成的單面黑衣抵償紡絲的黑衣服,你難道不占便宜嗎?」宋王對他的相唐鞅說:「我殺的人很多了,但臣子們越發不畏懼我,這是什麼原因呢?」唐鞅回答說:「您所治罪的,都是不好的人。懲處不好的人,好人當然是不怕。您要讓臣子們畏懼自己,不如不區分好與不好,不斷地給他們治罪,像這樣,臣子們就會畏懼了。」過了沒多久,宋王殺了唐鞅。唐鞅這樣回答,不如不回答。惠子給魏惠王制定法令。法令已制定好了,把它拿來讓君子們看,君子們都認為法令好。把它獻給惠王,惠王認為它很好,拿來讓翟翦看。翟翦說:「好啊。」惠王說:「可以施行嗎?」翟翦說:「不可以。」惠王說:「好卻不可以施行,為什麼?」翟翦回答說:「如今抬大木頭的,前面的唱着勞動號子,後面的在響應他們,這勞動號子對於抬大木頭來說是很好了,難道是沒有鄭、衛國那樣的音樂可唱嗎?然而不如唱這個適宜。治理國家也像抬大木頭一樣需要有適宜的法令啊。」

著作簡介

《呂氏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2]。上應天時,中察人情,下觀地利,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念、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3],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

視頻

淫辭 相關視頻

先秦文學《呂氏春秋》詳解察今59
項少龍在石頭上刻八個字就擊敗了呂不韋幾萬字的呂氏春秋

參考文獻

  1. 呂氏春秋的作者,解歷史, 2020-12-07
  2. 秦國丞相呂不韋《呂氏春秋》,搜狐,2018-10-17
  3. 治國通論-法家治國思想 ,豆丁網, 2017-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