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淡水鯊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淡水鯊魚
[1] 原圖鏈接

淡水鯊魚(學名: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 )是𩷶科、𩷶屬魚類,是蘇氏圓腹𩷶的俗稱,因體型似鯊而被稱為「淡水鯊魚」,其實和真正的鯊魚並無親緣關係。體表光滑無鱗,體長而側扁,背部隆起,腹部圓,無腹棱。側線平直。頭部圓錐形、平扁。吻短,口亞下位,口裂深度小,上下頜具小齒。有須2對,其中下頜須1對,觸鬚1對。鰓膜發達,在頰部聯合,鰓耙長,成條狀。背鰭位於背部的最高處,在背鰭之後尾鰭基之前;臀鰭較長,前靠近肛門,後延長至尾鰭基部;尾為正尾形,分叉顯著。鰾大,具有輔助呼吸空氣的功能。體色有的呈青藍色、青灰色,或灰黑色,腹部銀白色,幼魚體表常有3-4條縱向的暗色條紋。稚幼期身體半透明微紅色,體長達10厘米時呈淡紅色,之後隨着年齡的增長,再轉變為粉紅色,成魚亮銀白色,背部及各鰭稍帶粉紅色。

主要分布要東南亞一帶,有黑、白、灰三種體色,分河系與海系生長,黑色的稱淡水黑鯊,原產於泰國,1978年引進我國;白色的稱淡水白鯊,原產於馬來西亞,1998年引入我國;灰色的稱馬來亞河系灰鯊,肉質較好,2000年引進我國。

形態特徵

體表光滑無鱗,體長而側扁,背部隆起,腹部圓,無腹棱。側線平直。頭部圓錐形、平扁。吻短,口亞下位,口裂深度小,上下頜具小齒。有須2對,其中下頜須1對,觸鬚1對。幼體頜須達胸鰭基部,另1對須達眼的中部,成體頜須常斷失。眼中等大小。前後鼻孔距離較遠。鰓膜發達,在頰部聯合,鰓耙長,成條狀。背鰭位於背部的最高處,在背鰭之後尾鰭基之前,有一片狀脂鰭;胸鰭胸位;腹鰭小;臀鰭較長,前靠近肛門,後延長至尾鰭基部;尾為正尾形,分叉顯著。鰾大,具有輔助呼吸空氣的功能。 體色有的呈青藍色、青灰色,或灰黑色,腹部銀白色,幼魚體表常有3-4條縱向的暗色條紋。稚幼期身體半透明微紅色,體長達10厘米時呈淡紅色,之後隨着年齡的增長,再轉變為粉紅色,成魚亮銀白色,背部及各鰭稍帶粉紅色。

淡水鯊魚
[2] 原圖鏈接

動物學史

別稱來源

因體型似鯊而被稱為「淡水鯊魚」,其實和真正的鯊魚並無親緣關係。

養殖史

1978年6月,泰國ADK養鰻公司泰籍華人蔡友光先生贈送給珠江水產研究所該魚魚苗4000尾,由泰國空運至香港,再由火車運至廣州,放養在該所水泥池試養。魚苗規格,平均體長2.77厘米,平均體重0.89克。6月11日檢查時,存活2200尾,其中1100尾放養於200平方米(0.3畝)的土池飼養,另1100尾放養於20平方米水泥池飼養。6月22日檢查,水泥池存活540尾,先後分配給海南縣西樵山村外貿出口站230尾,中山縣小杭沙口外貿出口站100尾,廣州華南師範學院210尾。同年7月3日,蔡先生又送給珠江所168尾個體較大的魚。1998年和1999年,福建省漳州市水產推廣總站和水產開發中心先後引進體色紅白相間和藍白相間(又稱紅鯊和藍鯊)2個魚種,長約12-18厘米,進行試養。

生活習性

淡水鯊魚營底棲生活,屬雜食性魚類,幼魚以浮遊動植物為餌,也攝食人工飼料,成魚則攝食水生植物和人工飼料。該魚十分貪食,故生長速度快,個體大,對環境適應性強,河流、池塘均可養殖,養殖8個月可增重1公斤。該魚性膽怯,遊動快捷,受驚擾在水中不停地跳躍。該魚抗低溫能力差,適溫20~30℃,最佳生長溫度是24~28℃,當水溫降至18℃時,攝食量和活動明顯減少,水溫連續低於12℃開始死亡;生長水質的pH值為6~7.2。適應性與食性。淡水鯊魚耐低氧能力強,適應性廣,但抗低溫能力較弱。適溫20~34℃,最佳生長水溫26~32℃,水溫低於18℃時活動緩慢,反映遲鈍;水溫低於12℃時開始死亡。該魚食性較雜,幼魚以浮遊動物為餌料,成魚以水生植物及人工配合飼料為食,飼料蛋白質要求28%~32%。 淡水鯊魚食性雜,食量大,生長速度快,當年魚苗(3厘米~4厘米)養殖4個月,體重可達0.6千克以上。該魚性成熟較晚,飼養3年~4年,體重達3千克以上可以進行繁殖。繁殖季節為4月~9月,屬一年一次性產魚類。

該魚體長、側扁,背部隆起,頭部偏平呈圓錐形,吻短,口亞下位,膜與頰部不相連。膘大,具有呼吸空氣的功能,故不易缺氧。該魚的軟骨組織含有硫酸軟骨素,故除了作食用和觀賞,還具有藥用價值。

淡水鯊魚
[3] 原圖鏈接

繁殖

人工繁殖

蘇氏圓腹𩷶在東南亞地區一直是池塘養殖的重要品種,但在池塘馴養條件下的人工繁殖,直至1960年泰國利用同種魚的腦垂體催產技術,才取得人工繁殖成功。泰國催產親魚來自天然水體或池塘培育的個體,年齡2-3齡,體重4-5千克的魚已完全成熟。在中國廣東,一般選擇3齡以上的個體。池塘培育親魚,池塘面積1000平方米左右,水深1.5米以上,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放養前要清除塘底污泥,用生石灰消毒。每立方米水體放親魚0.5千克。產卵前9個月,雌、雄親魚要分塘飼養。人工飼料蛋白質含量高於35%,投餌量為魚體重的2%,可以9:1的比例餵攪碎的雜魚米糠,或把魚粉、花生麩、米糠和碎米混雜一起,其配比為35:35:25:5。 產卵前3-4個月,混合餌料里再加入1%的複合維生素添加劑,或每周加餵1次攪碎的雜魚。培育期間要經常沖水刺激。如用浮動網箱培育,網箱規格為3米×5米×1.5米,水深1.2米,放養密度為每0.1-1立方米水體放l尾。網箱置於流水的地區,網箱應加蓋或放水草,以防親魚因驚擾逃逸。餌料和投餌方法同池塘。至產卵季節,選擇雌魚腹部膨大、柔軟、肛門呈粉紅色、輕壓腹部有卵流出、卵粒鬆散、呈淡黃綠色(雄魚選擇輕壓腹部有精液流出的)的個體進行催產;催產劑為同種性成熟魚或蟾鬍子鲶的新鮮腦垂體。雌魚注射2針,第一針為1個預定劑量(一個預定劑量=被取腦垂體的魚體重/被注射垂體的魚體重),間隔12小時後,注射第二針,劑量是第一次的1.5-3倍。後來發現,該魚也可注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促產,最好在第一次注射的劑量里增加100-150國際單位該激素,第二次注射劑量里增加300-700國際單位該激素。雄魚是在雌魚第二次注射時,注射雌魚劑量的1/4。水溫28-32℃時,在第二次注射後的8-12小時之間,雌魚排卵。 卵呈圓球形,淡黃色,具粘性,卵徑約1.86毫米。這時要將產卵池中的親魚捕起,用於毛巾輕輕拭去魚體表的水分,用手輕壓雌魚的腹部將卵擠入清潔乾燥的盆中,然後迅速擠入雄魚的精液,將精.卵均勻混合(用羽毛攪拌)3-5分鐘,通常100萬粒卵需精液1毫升(160萬粒卵/1千克卵);然後將受精卵散在魚巢上(用棕櫚皮、水草根、柳樹根等做成)。每10平方米魚巢布卵1升。魚巢放入網箱內孵化,網箱規格為0.9米×2米×0.5米,用噴水進網箱以提高溶解氧,水的溢出率為3-5升/分鐘。最好用流水孵化,或脫粘孵化。水溫度28-32℃,約24-26小時內大部分受精卵孵化。剛孵出的仔魚全長為2.923毫米,活動力強,不集群。這時將魚巢移入另一空網箱,繼續孵化。仔魚孵化後10-12小時,開始垂直遊動,2-3天卵黃囊吸收完後開始攝食。該魚有同類殘食的習性,在孵化後3-4天開始相互殘食,應及時入池塘分散培育。

自然繁殖

蘇氏圓腹𩷶性成熟較晚,一般3-4齡、體重達3千克以上才能進行繁殖。每年6-9月為繁殖季節。屬1年1次產卵魚類,每尾產卵30-40萬粒,卵小、黏性、黃綠色、呈透明狀。

養殖技術

飼養

淡水鯊魚生長在淡水裡,與傳統鯊魚的區別在於可以離開海水,成熟遲,飼養3-4年、體重3公斤以上才能進行繁殖。每年6-9月 為生殖季節,每年產卵一次,卵小,粘性,黃綠色,呈透明狀。由於與羅非魚的適溫和飼料要求相似,養成方法也近似羅非魚,但比羅非魚抗病力強。放養魚種的規格為5-10厘米,每年4-5月份水溫在20℃以上開始投苗。一般放養密度:單養每畝2000尾;混養每畝100尾;網箱每立方水體100尾。成活率達90%。

人工配料

淡水鯊魚的人工配合飼料蛋白含量魚苗期須在30%以上,成魚在25%-30%。可用以下配方:魚粉20%,肉骨粉5%,小米糠13%,熟豆粕20%,麥麩10%,啤酒酵母粉5%,玉米面18%,麥芽4.5%,豆油1%,雙魚牌礦物元素添加劑2%,雙魚牌複合維生素添加劑1%。在配好的原料中加30%的水,拌勻後製成顆粒飼料。

魚種培育

採用池塘或網箱培育。池塘面積500-1500平方米。網箱規格多樣,一般為5米×2米×1.5米。放養前池塘和網箱要嚴格消毒。老池塘要清淤,曝曬,用生石灰消毒.施基肥,再注新水,水深1米,7天後放苗。新塘,如土壤偏酸性。每平方米用生石灰l千克消毒和中和酸性。每平方米水面放苗4000尾。開始以肥水培養浮游生物,飼養5天後,要投餵煮熟的飼料,10天後,投餵攪碎的雜魚,每天投餵3-5次。2周後魚苗可培育到2厘米左右。

淡水鯊魚
[4] 原圖鏈接

病害病防治

淡水鯊魚的病害防治主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在養殖過程中要經常地做好病害的預防工作,即在飼料中,添加各種維生素。且添加「大蒜素」或「魚菌寧」、「魚服康」等藥品,以防止腸炎、腐皮、疔瘡等病的發生;定期潑灑「溴氯海因」、「二氧化氯」等藥品,預防細菌性或病毒性病害的發生。因為淡水鯊魚身體不具鱗片,對化學藥物較為敏感,一般不要使用化學藥物進行治療。

1.腸炎病:病魚行動遲緩,不吃食,腹部膨大,體色變黑,特別是頭部顯得更黑,肛門紅腫,用手輕壓腹部,有黃色粘液從肛門流出;打開病魚的腹腔,腸壁充血,呈紅褐色,腸內沒有食物,只有許多黃色的粘液,如不及時治療,病魚會很快死亡。

2.白點病:又叫小瓜蟲病。魚體被小瓜蟲寄生後,病魚的鰭條和皮膚上出現一個個的白點,所以叫白點病。感染了小瓜蟲的魚由於受到刺激,體表和鰓部分泌大量的粘液,魚因呼吸困難而死亡。每年的3~5月和8~10月是小瓜蟲的流行季節。15~25℃的水溫是小瓜蟲繁殖的最適水溫,當水溫在10℃以下和26~28℃時,發育停止,28℃以上容易死亡,小瓜蟲主要危害夏花魚種和越冬魚種。

預防方法:放苗種前,用生石灰徹底消毒;發病後,用40%福爾馬林浸泡;提高水溫。

3.氣泡病:主要發生在魚苗階段,成魚很少見。這種病由三種原因引起。第一,魚池中施了過多的未發酵的腐熟肥料;第二,是由於池水中的N會計師達到飽和狀態引起的,據報導,1升水中含N量達到18.6~19.73便可使魚產生氣泡病;第三,是水中氧氣達到過飽和狀態所引起。池場內的水生藻類,如金魚藻過多,在強陽光進行旺盛的光合作用而釋放大量的氧氣於水中,使水中的氧氣過飽和,在鯊魚的體表、鰭上、鰓上形成許多氣泡,使魚的浮力增加,失去正常的遊動能力而死亡。

預防方法:

禁止在魚池中施放未發酵的肥料,施肥和投餌量要適量,防止池塘中的腐殖質過多;清除池中的水草,控制水中的肥、活、爽;往病魚池中加注新水,可防止病情變化,加入新水後,病情輕的魚可以排出氣泡,恢復正常。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1年 ver 3.1)——瀕危(EN)。

保護價值

蘇氏圓腹𩷶的軟骨組織含有硫酸軟骨素,故除了作食用和觀賞外,還具有藥用價值。 蘇氏圓腹𩷶是泰國、馬來西亞等地區的優良淡水養殖魚類。 較為美觀,不僅可作為優質食用魚,還可作為觀賞魚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