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淇河 (衛河支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淇河 (衛河支流)

古老的淇河煥發着新的魅力
圖片來自快資訊

發源    山西省陵川縣

全長    161公里

流域面積  2248平方公里

所屬水系  海河流域


淇河[1] ,古稱淇水,全長161公里,流域面積2248平方公里,屬海河流域。是中國華北地區的一條河流,離黃河約七十至一百公里。淇河是中國豫北地區唯一一條未被污染的河流,被稱為「北方灕江」,因主要流經河南鶴壁市,因此又被稱為「鶴壁市的母親河」。

地理概況

淇河發源於山西省陵川縣太行山區,向東流經河南輝縣林州鶴壁市淇濱區淇縣濬縣,最後注入衛河。淇河總長161公里流域面積2142平方公里

河源段

  • 據史料記載,淇河有三個源頭,即北源淅水河、中源赤葉河、南源沙窯河,且源頭均在山西省陵川縣境。但根據支流最長為源頭的原則,淅河則應可稱為淇河之正源。
  • 北源淅河,系淇河的較大支流。發源於山西省陵川縣淅水村(據今人考證,淅河應為浙河。陵川縣有浙水村而無淅水村)。由發源於山西省壺關縣的東井嶺處的王莽河及發源於山西省陵川縣六泉鄉的淅水河在橋上村相匯後形成淅河之水,此間還有從河道北邊和南邊多個峽谷中流出的河水匯入。淅河往下注入弓上水庫, [5] 在合澗鎮嘴上村西入林州市境,過合澗鎮、經萬泉湖,原康鎮、桂林鎮,到臨淇鎮河口村與南源匯合為淇河,總長約90公里,在林州境內長約35公里。淅河在枯水季節潛入地下,到桂林鎮千家崗村潛水出露。淅河流域地形複雜,合澗村以上河床較陡,兩岸沖溝發育,合澗村以下河床略為平坦。降水是地表徑流的主要來源,多集中在汛期。淅河兩岸有較多的泉水出露,較大的泉水有石門寺泉、康王泉。由於淅河縱坡差很大,兩岸多山谷,每逢大雨,山洪陡漲陡落,水勢兇猛,行人涉渡困難,當地群眾有「淅河不過膝」之說。
  • 中源赤葉河,為香磨河上游源頭,香磨河上游由六泉河和赤葉河兩條支流組成。六泉河源出冶頭附近的老牛灣,流經石家坡、西灣、六泉、沙場等地,赤葉河源出冶頭南附近的畈腦嶺(方腦嶺),流經土窯、小垛、井河、高家、赤葉河等地。這兩條支流至隔河相匯,繼續東流,經西掌窪、嘴上、至東雙腦一直進入河南輝縣。 在輝縣南寨鎮石門口村西紅色娘子橋西南與南源沙窯河匯合。 [7] 因該河下游沿岸的居民,自古以來利用水力設置水磨磨粉造香,故而得名香磨河。香磨河在赤葉河東7.5公里的亂石泉,有零點四三秒公方的清水外溢,再向東至香磨、石濤,增為零點四五秒公方,至滴水清增為零點五一秒公方。它的水位季節性很強,旱季水量不大,雨季洪水增多。年經流量共有一千一百八十三萬四千公方,占全縣年經流量的9.4%。香磨河全長35公里,河床均寬40米.流域面積達119.7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6.8%。這條河的流域境內全部是石質山區,且兩岸山崇峻岭、懸崖壁立、澗深谷險、坡度急彎、水資源豐富。流至東雙腦附近的滴水清,河水從天然落差高達65米的峭壁之處猛瀉而下,形成了著名的「靈泉瀑布」。我縣人民為了開發利用這條河的水力資源,從1975年12月開始動工,興建東雙腦水電站,至1978年7月投產發電。
  • 南源沙窯河,源頭在山西省陵川縣古郊鄉崑山村西蓮花山下的老潭根。是由源於老潭根的沙窯河、源於王莽嶺北坡的龍潭溝河、源於輝縣市郭亮風景區的郭亮河以及附近山上的山泉匯合而成,統稱沙窯河。在輝縣,過三郊口鄉,在南寨鎮與中源匯合,繼續東流,過要子街村進入林州市境內,過臨淇鎮北流,至河口村匯合北源淅河,為淇河。

幹流段

  • 在林州市境內,淇河幹流,自臨淇鎮河口村東流,穿越臨淇盆地,到五龍鎮黃花營村東入鶴壁市。在林州市流域面積806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39.4%。有4條較大支流,即淅河葦澗河野豬泉河湘河。流域內有合澗、桂林、原康、東姚、臨淇、五龍、茶店等鄉鎮。年平均徑流量為4.8億立方米,地表徑流量變幅在1.4~13.3億立方米之間。淇河兩岸泉水也較多,有欠十步泉、梨林泉等。淇河從河源到李家寨一段,河谷窄陡。李家寨村到五龍鎮花地村,因流經臨淇盆地,河床平緩,易發生水災。淇河水源較充沛,是林州市南部人民飲用水和農業用水的重要水源,新中國成立後,在該流域上游建成石門水庫,起到了消洪、緩洪的作用。
  • 在鶴壁市境內,於淇濱區大河澗鄉西南部入境,境內長度76.6公里,流域面積288平方公里。淇河自大河澗鄉將軍墓村西入鶴壁市淇濱區境,曲折彎轉向東南流至大賚店鎮堡上村出境,境內全長約44公里,流域面積超過1255平方公里,河面自然落差近120米。淇河鶴壁市郊區段正處於太行山區向華北平原過渡的重要河段,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歷史上兩岸茂林修竹,有竹園、桑園等村名。
  • 濬縣,過衛賢鎮與淇縣西崗鎮交界,至淇縣、濬縣、衛輝市交界的上樂村鎮小河口村匯入共產主義渠東入衛河。同時穿越共產主義渠,向南至淇縣淇門鎮西(對面是濬縣新鎮鎮淇門村)入衛河。  

河道特徵

  • 賀家村以上,河行於丘陵山區,坡陡流急,河槽多深潭,跌水很多,最大跌水在白王廟西,落差6米,河床比降大,自上而下,由1/200降至1/700。賀家莊以下,河道進入平原,比降驟減,兩岸地勢平緩,逐漸以人工堤防束水,以防山區洪水漫溢。
  • 淇河古時曾為黃河支流,屬黃河水系。古淇河並未注入衛河,而是流至濬縣申店(古宿胥口處)後,折向東北流,經官店、同山、白祀山、枉人山、瓮城、蔣村,再向前行注入古黃河。公元前494年,即晉定公十八年,因黃河改道,淇河南注,申店以下淇河故道斷流。公元204年,即東漢漢獻帝建安九年,曹操率軍遏淇水(即淇河)入白溝(即今衛河),淇河變成衛河支流

水文特徵

淇河為山區性河流,洪水峰高量大,新村水文站觀測的最大洪峰流量為1956年的3590立米/秒,每逢漲水時,經常因衛河頂托而漫溢。日最小流量為1958年4月29日的0.08立米/秒。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28年的資料,淇河新村站的年平均流量為16.96立米秒,年均天然徑流量為5.35億立米,年最大徑流量為1956年的16.46億立米,年最小徑流量為1979年的1.38億立米。

歷史文化

  • 古代衛河水系尚未形成時,位處太行山東麓的淇水流入古黃河[2]。淇河流域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商朝後期的都城朝歌,即位於淇水西岸。中國第一部詩集《詩經》,有6篇與「淇水」有關。
  • 詩經時代,淇水是典型的黃河水系。直到千年之後的東漢建安年代,曹操於淇口作堰,遏使東北流,注入白溝(今衛河),以通漕運于海河,遂成為現代人說的衛河支流。
  • 淇河不僅是一條清潔的河,更是一條古老而美麗的河。早在七千多年前新石器早期,就有人類在這裡居住,形成了獨具風騷的淇河文化。河水流經太行山脈形成獨特的淇河風光。"水影山光,勝過桃源",享有"北國灕江"之稱。《詩經》有十三篇描寫淇河風光。"淇水悠悠,檜楫松舟,駕言出遊,以寫我憂",其美妙令人神往。
  • 淇河又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一條文化底蘊深厚的河流。它孕育過一代商王朝,哺育過眾多英傑。大禹周文王鬼谷子王梵志花木蘭許穆夫人黑山軍首領張燕、唐代詩人王維、文豪羅貫中等都曾在此留足。沿淇河溯流而上,有豐富的文化遺蹟、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西周辛村墓地、黑山農民起義軍遺址、羅貫中晚年隱居處、淇河天然太極圖青岩石窟白蛇洞白龍潭白龍廟雞冠山隋唐雙塔寺盤石頭水庫千佛洞等景點都具有較高的研究與觀賞價值。

水利工程

  • 在淇河中游興建盤石頭水庫。壩址位於鶴壁市淇濱區大河澗鄉盤石頭村淇河段,即是豫北地區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3]
  • 共產主義渠,1958年開工建設,因冀、魯、豫三省人民弘揚共產主義精神共同修建而得名,原為引黃濟津和引黃灌溉工程。該渠從焦作市武陟縣秦廠起至濬縣王莊鄉老關嘴入衛河,全長156.5公里,其中濬縣境內渠長44.2公里、渠底寬50米、渠口寬80米至100米,沿途建有多個提灌站,天旱時引黃河水灌溉農田。1962年停止引黃後,共產主義渠變成防洪排澇河道。

著名特產

著名的「淇河三寶」或說「淇河三珍」是:纏絲鴨蛋淇河鯽魚冬凌草


視訊

影片河南省新鄉市:80年前的新鄉衛河,滿眼江南水鄉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