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濱木巴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海濱木巴戟(學名:Morinda citrifolia L.)是茜草科、巴戟天屬灌木至小喬木,高可達5米;莖直,枝近四稜柱形。葉片交互對生,兩端漸尖或急尖,光澤,無毛,葉脈兩面凸起,下面脈腋密被短束毛;托葉生葉柄間,無毛。頭狀花序每隔一節一個,與葉對生,花多數,無梗;萼管彼此間多少粘合,萼檐近截平;花冠白色,漏斗形,裂片卵狀披針形,着生花冠喉部,花絲長約3毫米,花葯內向,花柱約與冠管等長,子房有時有不育,每室胚珠1顆,胚珠略扁,聚花核果漿果狀,卵形,種子小,扁,長圓形,全年花果期。 分布於中國台灣、海南島及西沙群島等地。分布自印度和斯里蘭卡,經中南半島,南至澳大利亞北部,東至波利尼西亞等廣大地區及其海島。生于海濱平地或疏林下。 果實可吃,樹幹通直,樹冠幽雅,在東南亞常種於庭園。根、莖可提取橙黃色染料。皮含袖木醒二酚、巴戟醌,印度尼西亞民間作藥用。[1]
形態特徵
灌木至小喬木,高1-5米;莖直,枝近四稜柱形。葉互對生,長圓形、橢圓形或卵圓形,長12-25厘米,兩端漸尖或急尖,通常具光澤,無毛,全緣;葉脈兩面凸起,中脈上面中央具一凹槽,側脈每側6(-5或7)條,下面脈腋密被短束毛;葉柄長5-20毫米;托葉生葉柄間,每側1枚,寬,上部擴大呈半圓形,全緣,無毛。 頭狀花序每隔一節一個,與葉對生,具長約1-1.5厘米的花序梗;花多數,無梗;萼管彼此間多少粘合,萼檐近截平;花冠白色,漏斗形,長約1.5厘米,喉部密被長柔毛,頂部5裂,裂片卵狀披針形,長約6毫米;雄蕊5,罕4或6,着生花冠喉部,花絲長約3毫米,花葯內向,上半部露出冠口,線形,背面中部着生,長約3毫米,二室,縱裂;花柱約與冠管等長,由下向上稍擴大,頂二裂,裂片線形,略叉開,子房4室,有時有1-2室不育,每室具胚珠1顆,胚珠略扁,其形狀隨着生部位不同而各異,通常圓形,長圓形或橢圓形,或其他形,橫生,下垂或不下垂。果柄長約2厘米;聚花核果漿果狀,卵形,幼時綠色,熟時白色約如初生雞蛋大,徑約2.5厘米,每核果具分核4(-2或3),分核倒卵形,稍內彎,堅紙質,具二室,上側室大而空,下側室狹,具1種子;種子小,扁,長圓形,下部有翅;胚直,胚根下位,子葉長圓形;胚乳豐富,質脆。花果期全年。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台灣、海南島及西沙群島等地。分布自印度和斯里蘭卡,經中南半島,南至澳大利亞北部,東至波利尼西亞等廣大地區及其海島。生于海濱平地或疏林下。
生長習性
性喜高溫多雨氣候。適宜在年平均溫度21-27℃、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相對濕度70%以上的無霜區栽培。不耐低溫,當出現5℃低溫時葉片發黃,若溫度再低葉片會發黑。可以生長在海邊泥灘,也可生長在沖積壤土和磚紅壤土上。PH6.0-7.0,喜光,不耐乾旱。
繁殖方法
採種 採種母樹:株型 緊湊、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發生、具兩年以上樹齡豐產單株可作為採種母樹。 採種果:無不良表現且單果重在100克以上的標準果。 適時採收:在全果變奶黃或金黃色,充分成熟時採收。最好採摘6-8月份的果實。 及時洗果晾種:堆漚成熟的果實使果肉腐爛,用粗砂磨擦清除果肉易於及時取種子晾乾,防止霉變,影響種子質量。 貯藏:種子採收後,最好隨采隨播,自然條件貯存情況下,超過一個月時間,其發芽力會大大降低,在10-15℃低溫貯藏半年時間仍有20%以上發芽力。 育苗 種子處理:用60℃溫水浸種2小時左右,取出後用小剪刀剪去種子頂部,以利於種胚突破種皮萌發。 播種催芽:經處理後的種子,均勻播種於苗床,每平方米苗床可播種約1000粒種子,然後用細沙覆蓋1厘米再覆蓋遮光網;經常澆水保濕,一般夏季播種一個月後陸續萌芽。播種期以夏秋季為宜。 育苗標準:小苗長出3-4片真葉後,即可移載於15×15厘米的育苗袋中。
栽培技術
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在種植前全墾或帶狀整地,帶寬1.5米,清除雜草,犁翻土地。坡地上要挖水平梯帶,然後按1米×2米的株行距挖穴,穴深50厘米×50厘米×40厘米,每穴施放鈣鎂磷肥100克,施有機肥5-10千克,與表土拌勻回穴。種植的季節以雨季初期最好,這時氣溫已升高,土壤濕潤,種植以後很快能恢復生長。定植時若苗木根系受傷,可以將苗木上的大葉片剪去二分之一以利成活。海巴戟喜大水大肥,成活後在生長季節每月施一次複合肥,施肥量視幼樹大小控制在5-20克。在生長良好的情況下,栽植當年即可現蕾結果。 [2]
多圖
病蟲防治
天蛾 每年發生4代,以蛹在土下10厘米處越冬。成蟲白天隱藏在寄主或生長茂密的農作物及雜草叢中,夜間交尾產卵,有趨光性,遷移性大,卵散產於葉背。幼蟲共5齡,白天躲藏在葉背,夜間取食,陰天可整日為害。高溫少雨有利於其發生,冬天翻耕可降低蟲口基數。10月老熟幼蟲陸續下土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 成蟲發生期用黑光透殺,卵盛期人工摘除蟲卵,高齡幼蟲時人工捕捉。
- 為害嚴重時用90%敵百蟲晶體1000倍液、20%菊馬乳油2000倍液噴霧,每周一次,連續2-3次。
- 大面積栽培時注意保護天敵,在天敵發生盛期,用Bt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禁止噴灑化學農藥。
褐軟蚧 每年發生6代,多世代重疊,被害蟲植株上常同時長有成蟲、卵及各部齡若蟲,卵期短,若蟲多聚集在莖及嫩枝葉莖部,排泄物粘稠,易誘發煤污病,影響光合作用。 防治方法:
- 注意保護利用天敵瓢蟲等,剪除蟲枝或刷除蟲體。
- 在卵孵化期用40%樂果乳油1000倍液,.5%敵死2000倍液或80%敵敵畏1000倍液等噴霧,注意均勻噴灑在葉背面。
- 各代卵初孵時和若蟲期噴灑40%樂果乳油10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800倍液1-2次,間隔7-10天噴一次。
輪紋病 病原為殼二孢屬真菌,以病葉組織內的菌絲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斑內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生長期新病斑上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不斷引起再侵染,擴大危害,8-9月發生嚴重。 防治方法:
- 冬季清潔田園,燒掉病殘體,合理密植,加強水肥管理。
- 7月下旬開始噴70%萬霉靈600倍液,50%多菌靈500倍液或50%代森錳鋅600-800倍液等藥劑,每10天1次,連續2-3次。
主要價值
果實可吃,樹幹通直,樹冠幽雅,在東南亞常種於庭園。根、莖可提取橙黃色染料。皮含袖木醒二酚(Soranjidiol)、巴戟醌(Morindone),印度尼西亞民間作藥用。 該種有強烈氣味;在民間作為保健及藥用飲料已有兩千年歷史,特別是在太平洋南部島嶼的土著民中,是必不可少的日常保健品。其果實,又被稱為諾麗(noni),其含有相當高的生物鹼和多種維生素。臨床藥理研究結果表明,能維護人體細胞組織的正常功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提高消化道的機能,幫助睡眠及緩解精神壓力,減肥和養顏美容。在南太平洋一帶素有「仙果」的美稱,被譽為「大自然恩賜給人類的曠世珍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