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棠白粉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海棠白粉病

海棠白粉病病害
原圖鏈接

海棠鏽病是各種海棠的常見病害,危害貼梗海棠垂絲海棠西府海棠以及梨、木瓜等觀賞植物。在我國各個省市均有發生,發病嚴重時,海棠葉片上病斑密布,致使葉片枯黃早落。該病同時還會危害檜柏側柏龍柏鋪地柏等觀賞樹木,引起針葉及小枝枯死,影響園林景觀。

基本信息

中文名:海棠鏽病

危害作物:海棠等

海棠病害
原圖鏈接

病 原:梨膠鏽菌和山田鏽菌

發病形態:葉片有病斑,表面黃褐色銹狀物

病害簡介

病原菌以菌絲體針葉樹寄主體內越冬,可存活多年。次年3-4月份冬孢子成熟,菌癭吸水漲大,開裂,冬孢子形成的物候期是柳樹發芽、山桃開花的時候。當時旬平均溫度為8.2-8.3℃以上,日平均溫度為10.6-11.6℃以上,當又有適宜的降雨量時,冬孢子開始萌發,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冬孢子萌發5-6小時後即產生大量的擔孢子。據報道,在四川貼梗海棠上該病的潛育期為12-18天,垂絲海棠上則為14天。在貼梗海棠上,3月下旬產性孢子器和性孢子,4月上旬產生鏽孢子器,下旬產生鏽孢子。在北京地區,4月下旬貼梗海棠上產生桔黃色病斑,5月上旬出現性孢子器,5月下旬產生鏽孢子器。6月份為發病高峰期。性孢子由風雨和昆蟲傳播,2-3周後銹孢子器出現,8-9月份銹孢子成熟,由風傳播到檜柏等針葉樹上,因該鏽菌沒有夏孢子,故生長季節沒有再侵染。該菌除了侵染檜柏外,還侵染圓柏、龍柏、沙地柏、刺柏、鉛筆柏、柱柏、翠柏等針葉樹種。寄主種類雖然多,但各階段所表現的症狀基本相同。該病的發生、流行和氣候條件密切相關。春季多雨而氣溫低,或早春乾旱少雨發病則輕;春季多雨,氣溫偏高則發病重。如北京地區,病害發生的遲早、輕重取決於4月中、下旬和5月上旬的降雨量和次數。該病的發生與寄主物候期的關係:若擔孢子飛散高峰期與寄主大量展葉期相吻合,病害發生則重。

主要危害

鏽病主要危害海棠葉片,也能危害葉柄、嫩枝和果實。葉面最初出現黃綠色小點,擴大後呈橙黃色或橙紅色有光澤的圓形小病斑,邊緣有黃綠色暈圈。病斑上着生針頭大小橙黃色的小點粒,後期變為黑色。病組織肥厚,略向葉背隆起,其上有許多黃白色毛狀物,最後病斑變成黑褐色,枯死。葉柄、果實上的病斑明顯隆起,果實畸形,多呈紡錘形;嫩梢感病時病斑凹陷,易從病部折斷。

檜柏等植物被侵染後,針對和小枝上形成大小不等的褐黃色瘤狀物,雨後瘤狀物(菌癭)吸水變為黃色膠狀物,遠視猶如小黃花,受害的針葉和小枝一般生長衰弱,嚴重時可枯死。

海棠鏽病在我國普遍發生,除對海棠、檜柏造成危害外,還直接導致多種果樹受害、減產。據觀察,該病冬季寄生危害檜柏嫩枝,其中以蜀檜、龍柏發生較重,花柏、刺柏次之。夏季寄生主要危害蘋果、梨、各類海棠、山楂等葉果和嫩枝,其中以犁樹危害最重。

病原菌種類

海棠鏽病的病原菌有梨膠鏽菌和山田鏽菌(Gymnosporangium yamadai)兩種。 梨膠鏽菌(Gymnosporangium asiaticum Miyabe ex Yamada),異名為(G. haraeanum Syd.),屬擔子菌亞門,冬孢菌綱,鏽菌目,膠鏽菌屬。兩種鏽菌都是轉主寄生,危害海棠類及檜柏類植物。

(1)梨膠鏽菌

寄主是柏科的檜柏,還有歐洲刺柏、翠柏、龍柏等,其中以檜柏、歐洲刺柏和龍柏最易感病。轉主寄主是梨、貼梗海棠、垂絲海棠、木瓜、山楂等。梨膠鏽菌屬於擔子菌門,冬孢菌綱,鏽菌目。病菌為轉主寄生,完成一個生活史,有四種孢子階段。完成一個侵染循環,必須要求多個寄主存在,缺一不能發病。檜柏染病後,起初在針葉、葉腋或小枝上出現淡黃色斑點,後逐漸腫大。次年2、3月間,漸次突破表皮,露出單生或數個聚生的圓錐形角狀物,紅褐色至咖啡色,此即病菌的冬孢子角,同時該部位膨脹顯著。冬孢子角遇雨吸水脹成舌狀膠質塊,橙黃色,乾燥時收縮成膠塊。梨膠鏽菌以多年生菌絲體在檜柏病部組織中越冬。病菌侵入檜柏後,10-12月出現病狀,呈黃色小斑。至第二年2、3月間,症狀才明顯,冬孢子角突破寄生表皮而外露。3月下旬以後冬孢子才逐漸成熟。氣溫在5℃以上時,冬孢子角遇雨即膠化,冬孢子萌發黃粉狀的擔孢子,它不能危害檜柏,只能危害轉主寄主如梨樹等,而在轉主寄主上形成的性孢子和銹孢子不能再危害梨樹等,轉而侵害檜柏的嫩葉或新梢,形成新的侵染循環。兩種寄主相近,春雨多時病害較重。

(2)山田膠鏽菌

它除危害檜柏、新疆圓柏希臘檜、矮檜、翠柏及龍柏外,轉主寄主是蘋果、沙果、海棠等。山田膠鏽菌檜柏染病後,在小枝一側或周圍形成直徑3-5㎝的癭瘤。病部呈黃色,起初表面平坦,至春季,病癭中心隆起破裂,露出深褐色雞冠狀的冬孢子角。冬孢子角遇雨吸水膨大,呈膠質花瓣狀。檜柏受害嚴重時,小枝枯死。山田膠鏽菌在檜柏上以菌絲體在菌癭中越冬,翌春形成褐色的冬孢子角,遇雨或空氣潮濕時膨大,萌發大量淡黃褐色的擔孢子,隨風傳到轉主寄主如蘋果等樹上,侵染葉片、葉柄、果實及新梢,形成性孢子和銹孢子。銹孢子成熟隨風至柏上,侵害檜柏枝條。

山田膠鏽菌侵染西府海棠、白海棠紅海棠、垂絲海棠、白花垂絲海棠、三葉海棠、貼梗海棠等。梨膠鏽菌侵染垂絲海棠、貼梗海棠等。在這裡對山田膠鏽菌做形態描述。性孢子器生於葉片的上表皮下,叢生,蠟黃色,以後變為黑色,直徑190-280μm;性孢子橢圓形,或長圓形,3-8μm×1.8-3.2μm,「側絲」很多。銹孢子器毛髮狀,多生於葉背肥厚的紅褐色病斑上,叢生,5-12μm×0.2-0.5m m;包被黃色,細胞長圓形或披針形,65-120μm×18-25μm;銹孢子球形至橢圓形,淡黃色,有細瘤,直徑15-25μm。冬孢子廣橢圓形、長圓形或紡錘形,雙細胞,分隔處稍縊縮或不縊縮,黃褐色,32-53μm×16-22μm;柄細長,無色。擔孢子亞球形、卵形,12-16μm×11-17μm。該鏽菌缺夏孢子階段。擔孢子萌發的溫度範圍是4-30℃,最適溫度為15-22℃;PH值範圍是3.0-9.0,最適PH值為5.0-7.0。

發生規律

病菌在河南省平原地區不能越夏,但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可在海拔500米以上山區的自生麥苗或夏麥上發生為害,秋後通過氣流傳到平原麥苗上引起發病。

白粉病流行的條件主要有兩個,一是大面積種植感病品種,二是適宜的環境條件。一般在小麥密度偏大、施氮肥過量的情況下,麥株旺長,植株衰弱,田間濕度大或者發生了倒伏的麥田,發病往往較重。該病一般在3月底至4月初出現發病中心,4月中旬後隨氣溫逐漸回升,病株率迅速增加,在適宜的條件下導致大流行。[1]

防治方法

1、合理用肥,避免密植,改善通風條件。摘除病葉。

2、建議用20%國光三唑酮乳油1500-2000倍或12.5%烯唑醇可濕粉劑(國光黑殺)2000-2500倍,25%國光丙環唑乳油1500倍液噴霧防治。連用2次,間隔12-15天。 注意:使用唑類藥劑防治時,幼嫩花木及草坪一定要注意使用的安全間隔期。不可加量和縮短間隔期使用,以免發生矮化效果。

3、加強管理 引進新材料時,無論是從外地還是在附近市場上購買的植株、種苗都要進行嚴格檢查,儘量杜絕病株的引入;在野外採集野生植物時應選取健康無病植株。搞好栽培環境的清潔衛生,經常及時清除植株上的病枝老葉和掉落的殘花敗葉,消除滋生病害的隱患。棚內通風,如遇連續陰雨,應多開門窗。適當增施有機肥、複合肥和鉀肥等,不偏施氮肥,以提高植株抗病力。[2]


相關視頻

養花常識:白粉病的發生原因、防治方法,原來這麼簡單!


白粉病易在高溫多雨地發生,通風不良時更嚴重,突發可噴灑粉銹寧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