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印寺及八萬大藏經藏經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海印寺及八萬大藏經藏經處海印寺初建於新羅時期的公元802年,位於韓國慶尚南道伽耶山南側山麓陝川郡紅流洞溪谷的盡頭,是韓國最著名的三大佛寺之一。海印寺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是寺中藏經版庫里存放着13世紀問世的世界級文化遺產[1]—高麗大藏經版。大藏經版共81258塊,號稱「八萬大藏經」,總字數約5200萬之多,據稱無一錯漏,既工整又精緻,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獻價值,是現存大藏經中,歷史最悠久,內容最完善的。1995年,海印寺及八萬大藏經藏經處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

世界遺產委員會描述:海印寺位於伽耶山,寺中藏有高麗大藏經版。高麗大藏經版是現存最完整的佛教全書,全書用80 000塊木版雕刻而成,完成於公元1237年至1248年。藏經閣建於公元15世紀,是專門為收藏高麗大藏經版而建造的,這一建築也被認為是傑出的藝術作品。作為高麗大藏經版最古老的保存地,海印寺和藏經閣有着非常特別之處,其保存木版技術的發明和實施讓世人驚嘆不已。

八萬大藏經版存放地

海印寺位於韓國慶尚南道陝川郡伽耶山,亦名牛頭山,是新羅時期高僧義湘大師的弟子順應和理貞二位法師,為弘揚華嚴宗而於公元802年創建的道場。華嚴宗的根本經典是《華嚴經》。在《華嚴經》「賢首菩薩品」中有「海印三昧」之名。海印三昧又叫海印定、海印三摩地、大海印三昧。華嚴宗以此三昧為華嚴大經所依之總定。佛說法前,必先入定思惟法義,以及審查根機。如說《法華》時,入無量義處三昧;說《般若》時,入等持王三昧;說《涅槃》時,入不動三昧。華嚴經七處八會中,每一會均有別定,即第一會入如來藏三昧,乃至第八會入師子奮迅三昧。海印三昧即此七處八會所依之總定。海印者,約喻以立名,即以大海風止波靜水澄清時,天際萬象巨細無不印現海面,譬喻佛陀之心中,識浪不生,湛然澄清,至明至靜,森羅萬象一時印現,三世一切之法皆悉炳然俱現。華嚴大經即依此定中所印現之萬有而如實說。海印寺之名即取義於此。

八萬大藏經,是指藏經的版數有八萬多張,也來源於佛教對大無可表之數的概括,就象通常說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或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一樣。大藏經在高麗時代曾兩次作為國家重點項目來雕刻。首先雕刻的稱為舊板大藏經,從高麗顯宗二年(1011)敕命雕刻開始至1087年,經過77年才完成。可惜的是舊板大藏經於高宗十九年(1232)在戰亂中全部遭元兵焚毀。四年之後,高宗二十三年至三十八年間(1236-1251),高麗朝野上下為求佛力護佑折伏蒙古,發願再雕大藏經,歷經16年完工。新板高麗大藏經最初置於江華道,由於倭寇的侵略,轉移到漢城的支天寺。朝鮮時代太祖時(1398),全部經板遷移到海印寺。從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至同治年間,海印寺因戰爭等原因,七次遭受火災,新羅、高麗時代之建築遺物悉歸烏有,唯收藏大藏經板木之屋舍倖免,實屬不可思議。

高麗大藏經經板之木取自生長在海島上的樺木和伏樟木,砍伐後首先在大海中浸泡三年,然後取出排列橫置,經三年晾乾,再用鹽水浸泡,放在陰涼處晾乾後,用刨子平整木頭,作成版塊。刻經的時候,要沐手焚香,專心誠意,在佛前祈禱:惟願三寶加被,經文絲毫無差。祈禱畢後,先在木版上用毛筆寫上經文,每寫一個字,都要虔誠禮拜,再順序按字跡雕刻經文。整部藏經前後由30多人書寫完成,統一用歐陽詢書體,精湛美觀,如同出自一人之手,而且校訂嚴謹。所以,高麗大藏經在諸部大藏經中屬於精湛完美的版本之一,當今最常用的日本新修大正藏,即是以高麗大藏經為主要底本而編撰的。

群山圍繞的雅宜清致的廟宇

新羅和高麗時期的建築物除藏經閣之外,在朝鮮時代全部遭毀。現今伽藍(即僧眾所居住的園庭)多為李太王(1864-1895)初年的建築,與昔日擁有大雄寶殿、講堂、會堂等數百座殿堂僧舍的龐大規模相比,如今已縮小甚多。但是,伽耶山優雅寧靜的環境,晨鐘暮鼓和誦經念佛的梵音,群山圍繞的寺剎庵堂,超塵脫俗的僧人氣質,伴隨着有千年歷史的木雕高麗大藏經,始終不變的成為海東佛教信仰的中心之一,起着弘法利生、淨化世間的作用。

九光樓:是海印寺眾多建築中深具特色的一座建築物。最初修建此樓的動機,是因過去的法堂除了大德長老之外,一般人不許入內,一般信眾難以在法堂親聆佛法,故建此樓讓普通信眾能隨時念佛聽法。九光樓現在是海印寺保管佛教文物之地,也叫寶藏殿。

大寂光殿:為海印寺的主殿。因海印寺原本是華嚴寺剎,殿內供奉的是華嚴宗的本尊毗盧遮那佛,大殿名稱也不叫大雄殿,而叫大寂光殿。大寂光殿是在開山祖順應和理貞二位祖師建寺的原址上,於1818年重新修建的。殿內總共供奉了七尊佛像。左側是鐵鑄的觀音菩薩、木雕的文殊菩薩和毗盧遮那佛,中間是本尊毗盧遮那佛,右邊供奉的是木雕普賢菩薩和地藏菩薩、鐵鑄法起菩薩。本尊毗盧遮那佛是1769年塑造的。在大殿沒有供奉本尊佛之前,木雕毗盧遮那佛作為本尊佛供奉,左右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像,都是高麗時代用銀杏木雕成的,世稱為三尊佛。三尊佛最早供奉在慶尚北道的金塘寺,後又遷移到伽耶山的龍起寺,1897年遷移到海印寺大寂光殿。

藏經閣:位於大寂光殿後面,八萬大藏經就在此保管收藏。藏經閣現在被韓國政府指定為第52號國寶。藏經閣創建的最初年代不詳,但依大藏經遷移到海印寺的1398年來推算,現在的建築應是朝鮮時代初大約1488年左右修建的,至今已維修多次。藏經閣一共有四棟建築物,東面是法寶殿,南面是修多羅殿,連接這兩棟殿宇的就是寺院保存大藏經之所。藏經閣是至今遺留的朝鮮初期建築物中最具特色的古蹟。它在建造上不僅要講究藝術構造的精美,還要根據當地的氣候特徵,按室內的濕度和溫度以及通風情況來設計。為了調節室內外氣流和溫度的協調,根據需要在地下埋有炭灰、石灰、黏土等。這樣,在夏天梅雨季節,濕氣太大時,會自動吸收濕氣,乾濕氣流互相補充,自動調節所需的濕度。為了氣流暢通,藏經殿的窗門都採用格子窗,尤其是修多羅殿的窗門下邊要比上邊大三倍,法寶殿相反,上邊比下邊大三倍,十分利於房舍之間的通風,這在今天來看,都是十分科學而先進的設計

禪院:海印寺是具備講院、禪院、律院的大叢林,韓國佛教的主流是禪,所以禪院就成為韓國寺院最主要的建築。因此,禪院一直都被設在海印寺重要位置的堆雪堂和禪悅堂。現在海印寺的禪院設在東邊樹木蔥蔥、寂靜宜人的少林院。此建築物本來是為保管高麗大藏經而建,1984年開始作為禪院。作為獨立單一的禪院建築,是韓國最大的少林院,也是曹溪宗指定的安居寺院,經常有40-50名禪僧日夜精進參禪。在以少林院為主的海印寺禪院的影響下,整個伽耶山都興起了參禪之風,象三仙庵、藥水庵、普賢庵等比丘尼的寺院,經常也有100多名比丘尼參禪悟道。另外,還有專門為在家修禪者修建的龍塔禪院和願堂庵。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