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海南孔雀雉

中文名稱 :海南孔雀雉

拉丁學名 :Polyplectron katsumatae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綱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目 :雞形目

            科雉科

            屬 :灰孔雀雉屬

            種 :海南孔雀雉

亞        種 :無亞種

保護級別 :瀕危(EN)
                     來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命名者及年代   :Rothschild,1906

海南孔雀雉(英文名稱:Hainan Peacock-pheasant)是珍稀瀕危雉類之一,是海南特有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熱帶雨林雉類,棲息於海拔150~1200米的山區,在我國主要分布地區是霸王嶺尖峰嶺吊羅山黎母山等保護較好的原始林區[1]。此外,本島東南部的加新,中北部的澄邁、屯昌的南味嶺以及六連嶺等地區也記錄到海南孔雀雉的蹤跡。分布在海南的灰孔雀雉經過長期獨立進化,在分類學上的地位已從特有亞種提升為獨立種,其命名也從灰孔雉變更為海南孔雀雉。

目錄

命名由來

第一個標本的採集者是日本人勝間田善作。1902年到1906年,勝間田善作受僱於英國博物學家AlanOwston,長住海南島收集各種動植物標本。5年間,這個日本人的足跡幾乎遍布整個海南島。1903年,就在他首次來到五指山時,就幸運地採集到了孔雀雉

這個孔雀雉標本後來被Owston送達英國著名動物學家Rothschild手裡,後者在1906年將其定為世界新種。

由於與中國大陸的灰孔雀雉在外型上極為相似,海南孔雀雉命名後不久就又被眾多鳥類學者們歸入灰孔雀雉的亞種。

2004年,原省林業局、海師大等單位合作,通過DNA測序和分子遺傳標記等科學手段,發現海南孔雀雉和灰孔雀雉的遺傳距離為3.1%,超過了鳥類種與種水平間的遺傳距離的範圍,應為獨立的物種。

這一研究成果於2008年被發表在國際動物學權威雜誌《ZoologicalScience》(《動物科學》)上,得到國際公認。該論文提出,經過長期獨立進化,海南孔雀雉和灰孔雀雉的遺傳距離在過去數百萬年間差距越來越大,約於440~600萬年前分化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種類[2]

形體特徵

海南孔雀雉為中型雞類。尾羽有金屬反光的眼狀斑,體灰褐色,密布細點及不規則橫斑。腳紅色。

雄鳥全長65厘米左右,雌鳥約50厘米。雄鳥體羽為烏褐色,密布近白色細點和橫斑。頭頂有蓬鬆而延長的髮狀冠羽,頸後還披有翎領。背、兩翅及尾均具有金屬藍帶紫色在大型眼狀斑。嘴黑色,腳黑褐色,腳具二短距。雌鳥羽色較暗,尾巴短,眼狀斑不很明顯[3]

生活習性

海南孔雀雉性隱匿,一般上午7~9點之間有一活動高峰,下午16~18時之間有一個更高峰;上午10~11時,下午1~2時之間還各有一個小峰。除了繁殖季節短暫時間和親鳥育雛外,海南孔雀雉是全年單獨活動性的鳥類。在野外觀察中,均未發現其有集群行為。

孔雀雉棲息於海拔150~1500米的常綠闊葉林及竹叢中,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晚上在樹上過夜,白天到地下覓食。性情機警,如果受到干擾便立即離去,往往只聞其聲不見其鳥。孔雀雉食性較雜,以昆蟲蠕蟲果實種子為食,特別喜歡昆蟲和蠕蟲。多築巢於密林的溝谷地及山區耕地附近的次生林,巢在自然下凹的地面。每窩產卵2~5枚,偶見6枚,孵卵期21天。雛鳥為早成鳥[4]

生存現狀

海南孔雀雉分布地區狹小,再加上生境破壞的嚴重,野生數量已經十分稀少。在1957~1961年的海南島鳥類調查中,研究人員沒有發現海南孔雀雉,可見在當時就已十分稀少。近年來調查研究表明,海南孔雀雉1992年和1993年的種群數量密度分別為3.75隻/km2和3.74隻/km2, 全島海南孔雀雉總數大約為2700隻。目前海南孔雀雉依然受到來自人類的各種威脅,如不加強保護,它們時刻面臨着絕滅的危險[5]

視頻

海南孔雀雉相關視頻

中國海南特有的孔雀雉,非常稀有
瀕危孔雀雉保護計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