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洛川老秧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洛川老秧歌

洛川老秧歌是流傳於陝西洛川縣京兆鄉、城關鎮及黃陵、富縣等地的地方秧歌,是一種不同於陝北大秧歌的古老傳統形式,當地群眾稱之為「老秧歌」。 老秧歌是春節鬧杜火時常見的形式。正如秧歌中唱的那樣:「過了一年又一年,村村秧歌鬧得歡,雖說秧歌不好看,敲鑼打鼓太平年。」這些唱詞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當地群眾把秧歌活動作為歡度春節、喜慶豐收時,抒發人們喜悅心情不可缺少的一項活動。京兆老秧歌所用器具為彩燈彩扇小鑼小釵。是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內容

中文名稱:洛川老秧歌

遺產編號:Ⅲ—19

遺產級別:省

所屬地區:陝西·延安·洛川縣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單位:延安市洛川縣

基本信息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延安市洛川縣

內容介紹

洛川老秧歌流傳歷史比較悠久,在當地博物館現存的清嘉慶年間刻制的皮影戲箱中,仍保存一套「打社火」節目,刀工細膩,造型生動,栩栩如生地再現了歷史上的洛川民間社火場景。從老秧歌表演的風格和動律特點分析,除一般老秧歌外,較有特色的要數「京兆老秧歌」和「城關老秧歌」。風格各異。「京兆老秧歌」以洛川京兆鄉為代表,當地把這種秧歌稱「提裙子」秧歌,「城關老秧歌」稱「鬼拉腿」秧歌。

「京兆老秧歌」表演時人數不限,但必須是五人一組,每組二男三女,表演時少則五、六組,多則十幾組。每組一男身着長袍,頭戴瓜皮帽,右手持蠅甩子,左手持彩燈,扮丑相在前開路稱「傘頭」,另一男扮丑相身着彩服,手執馬鑼,稱鑼手,三女均扮彩旦,頭飾彩花額子,跟在丑角後面,其中一女腰系兩片白裙,雙手提裙子,邊扭邊舞,名曰「提裙子」,另一女一手叉腰一手執扇,以扭為主,名曰「走扇」,第三女雙手執小鑔,邊扭邊擊名曰「打鑔子」。相傳這五人一組反映大戶人家小姐出遊趕集的場面,打傘者為花花公子,提裙者為小姐,打鑔子、走扇均為丫環和家院。舞蹈表現公子向小姐調情逗趣,戲耍過程,打擊樂伴奏,動作古樸大方,節奏歡快,各組演員在傘頭的帶領下一會成排,一會成圈、成圓,隊形變化有序,穿插有致。

表演至高潮時唱洛川傳統秧歌,俗稱唱秧歌。一般演唱有「平調」秧歌或「四六曲」以及當地民歌小調,或套曲「背弓調」等。老秧歌演唱另一特點是「唱則不舞,舞則不唱」,當地民間說法「敲得緊扭得歡,不敲不扭唱起來」,唱到高潮由傘頭領唱,眾人合,氣氛紅火,頗具我國古代散曲表演的某些遺蹟。

主要特徵

1、受洛川縣在歷史上形式的特殊區域,固而形成了老秧歌稀有的保持原始風貌的特徵。

2、由於老秧歌起源於「宮庭歌舞」,受陝北民間秧歌風格的影響,所以形成了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

3、由於老秧歌演出人數、男女不限,規模宏大氣氛熱烈,是一種在廣場上進行的集體歌舞活動。其內容豐富,人物動作豐富,有扭、有擺、有擰、有甩,很有挖掘提高的價值。

4、老秧歌除春節期間是不可缺少的民俗文化活動外,對大型會議、工程奠基、或竣工典禮、迎送貴賓等重要活動並有助興之意。

主要價值

學術價值:老秧歌是根據戲曲里「宮庭歌舞流傳在民間的一種民俗舞蹈形式它反映了人們的思想信仰、風格情趣、它的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徵實屬罕見,還有它從喜愛的秧歌調對洛川的文化藝術有一定的摧動作用。

實用價值:發揚、挖掘、搶救、秧歌對延安地區,豐富人民的群眾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素質,促進全面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有一定的重要作用。

歷史淵源

洛川地處陝北和關中的過渡地帶,而兩地民俗相互影響,藝術風格兼收並蓄,形成洛川民間藝術的獨特風姿。老秧歌是根據「宮庭歌舞」流傳於民間。據老藝人講述京兆老秧歌反映了大戶人家小姐外出踏青春遊的場景。相傳北宋時已有原為「陽歌,春歌以樂」。而京兆老秧歌歷史悠久,記有鬧社火,源於祀日祭祀土地爺的活動,形式多樣是一種民間廣場集體歌舞藝術,表演起來多姿多彩,紅火熱鬧。

京兆老秧歌從20世紀80年代在市、縣文化部門的重視下,一直保持原生態,很少受到外界的衝擊與破壞。後來經過縣文化館的挖掘、整理、加工、提高。曾赴省市演出,並獲得了殊榮。1982年首次在延安地區民間歌舞調演中獲優秀獎並贏得專家的好評。1991年在洛川縣首屆秧歌藝術節大展示;1994年秋參加第二屆蘋果節,也是洛川民間歌舞大薈萃,這些活動同時也促使了洛川民間歌舞向更高水平發展。

相關物品

京兆老秧歌所用器具為鑼、鼓、彩燈、彩扇、小鑼、小釵。[1]

參考文獻

  1. 洛川老秧歌三秦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