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洋芋之詩(木門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洋芋之詩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洋芋之詩》中國當代作家木門月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洋芋之詩

洋芋花開

種不成麥子

就種豆子

種不成豆子

就種穀子

種不成穀子

就種洋芋呀

像一個土頭土腦的村人

在你饑渴難耐的時候

獻出他的貧窮

粗糙的面孔

多像我的父親

走過溝溝岔岔

到處是他們謙恭的笑容

對了,是他們的笑容

讓這乾旱的村莊

不荒蕪、不衰敗呀

原載於《飛天》2010年第5期

一顆馬鈴薯

馬的鈴鐺在土地深層叫喊

它的喊聲穿透乾旱

伸出去的手臂上

開出憂鬱的花

它在黑暗中尋找

孤獨氣息招來鼴鼠的啃咬

一把鋒利的鋤頭又將它一切兩半

唉,這孤獨果實

剛剛掙脫黑夜

就被一隻粗糙大手塞進蛇皮袋

重見天日的時候

它渾身的汁液

已長成無數長長的鬍鬚

選自詩集《把住村莊的門》


歲月深處的洋芋

苦焦的地方,十年九旱。連人,也被蔑稱為「北山上的黃鼠兒」。

怎見苦焦?除河谷地帶有些旱川地,其餘都是坡地。那些坡地地貌極其相似,都像老人臉上的皺紋,旱溝里的水也如老人咸澀的淚。不要說山清水秀,就連吃水也極其困難。冬春兩季,十幾丈深的井裡打出的總是黃泥。雖說修了「121」工程,但那一窖水也只能解兩三個月的乾渴。由此,每到旱季,全村人起雞叫睡半夜,都為着搶那兩桶黃泥湯。

由此,老家人如果有個豐收年景,那確實是幸運中之幸運。究其原因,那就是所種的莊稼錯過了季節。雨季來臨的時候,老家的夏田就要收割了。往往是麥子半尺長,豌豆當驢草,胡麻只長一個銅疙瘩。收穫在場裡,不夠滾一碌碡。因此姑娘小伙一長大,都遠遠地去了蘭州,或者比蘭州更遠的地方,過年了才回來一趟。山溝里留下的,皆是老弱病殘。  

只有一種作物不錯過季節,那就是洋芋。雨季來臨的時候,它正在開花結果。你走到洋芋地邊,就會看見那些碧綠、寬大的葉子簇擁着白色的小花,中間的小花蕊黃黃的,像白色的笑容里露出的明亮的牙齒。一地的洋芋在黃土下暗暗生長,壅着洋芋的土堆子,被憋得裂開了口子。如果你手伸進去,就可抓出來一顆土頭土腦的傢伙。揣上一襟子,放在土炕灰里,燒熟,又放在笸籮里,篩去土,掰開來,外焦黃里嫩白,一股香氣直衝鼻孔。待到八九月,洋芋成熟了,一钁頭刨下去,它們就像委屈了很久的孩子,滿地亂滾。往往一垧地可收萬把斤,窖在深窖里,一年的口糧就有了。

北山上的土層厚,土質好,種出來的洋芋瓷實、面飽,吃起來酥酥的,不麻人,不粘口,做菜愛熟,滿口余香。我的那些老祖宗,晚清時候從甘谷移民到這山灣來,開荒種地,一開始就種出了碩大的洋芋,也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據祖母說,民國十八年大旱,一村的人很少餓死,就是靠了這洋芋。

如今我每日飯中沒有了洋芋,總覺得心中不踏實、不自在。偶爾涮一頓火鍋,也總是想吃幾片洋芋,幾根寬粉,才算過癮。沒有了洋芋,我總是有吃不飽的感覺。自己做飯,也多是洋芋燉排骨、青椒洋芋絲、醋溜洋芋片、洋芋燜飯、洋芋小米飯……就連臊子麵裡面,也要和些洋芋丁。  

小時侯,家裡口糧不足,晚上常常是一碗酸拌湯,一鍋煮洋芋。一家人圍坐在煤油燈盞下吃洋芋,絕像梵高的畫《吃土豆的人》中的情形。上中學的時候,一疙瘩包穀面的「黃團長」,一顆洋芋蛋,就是我的午餐冬天的一日很冷,我突發奇想,竟背了家裡的生洋芋,在教室里爐子下烤了起來,結果挨了班主任的批評,還寫了一份檢查……

物價上漲的時代,我也還是只有洋芋充裕,因為老家親友隔三差五就給我捎來一蛇皮袋。好在有永遠吃不完的洋芋,才讓我鼓起勇氣,像洋芋一樣,活得實實在在。

原載於《定西日報》2008年9月22日「採風」

定西三大寶

有趣的段子流傳很久了——

定西三大寶:洋芋、土豆、馬鈴薯

說的其實就是一樣東西——

既可當菜,又可當糧

既可紅燒,又可蒸煮

最普遍的叫法還是:洋芋

本為芋,塊莖

來自南美

適合生長於黃土

故名曰土豆

春夏少雨的定西

只好種土豆了

土豆,土豆

秋風吹來,金蛋蛋亂滾

金蛋蛋——如同母親叫兒子的乳名[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