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洋縣棗糕饃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洋縣棗糕饃

主要食材;黃酒,白面

分類;民族傳統名點,糕點

口味;甜

洋縣棗糕饃是陝西省洋縣地區傳統名點,名滿陝南。棗糕饃是用繩串成串串提着,是走親訪友,饋贈待客的禮品,洋縣棗糕饃潔白沒有裂紋,外酥里軟、韌、松、甜,存放時掛在風涼處不變味,存放上三、四個月,還能恢復原來的軟度,好像剛蒸的饃,在沒有保鮮、冷凍技術設備的年代裡,是不可多得的面制食品。[1]

在洋縣飯館、作坊、家庭都能製做。棗糕饃用黃酒渣發酵,和面時加白糖,根據四季氣溫把握好水溫,和成的面要反覆采揉,饃饃做成後要蓋上被單,發酵半小時後,用大鐵鍋蒸燜,出鍋時按上花印即成。 麵粉、砂糖、菜油及紅棗蒸燜印花,以繩貫之放通風處,雖數月不變味。

目錄

製作工藝

原料配方

富強粉50千克黃酒渣子500克白糖3.5~4千克水20千克

製作方法

1.發酵面:黃酒渣子500克做酵子,加溫水化開,過絲羅後,發麵5千克,溫水量冬天5千克,夏天2.5千克,春、秋3.5千克左右。發麵盆冬天放在熱地方,以熱到不烘乾面盆為準;夏天則應放最陰涼的地方。

2.和面:一般是頭天晚上發麵,第二天早上和面。每50千克麵粉中加白糖3.5~4千克,包括發酵面用水在內,用水量在20千克左右。冬天水溫要求在60~80℃,春、秋水溫50℃左右,夏天水溫應更低一些。和面時,先將酵面稀釋,然後和面,和面動作要利索,千萬不要把面燙了。夏天先和進25千克左右,餘下20千克左右按情況摻兌;冬天先和進,30~40千克,餘下5~10千克按情況再摻兌。和成的面越硬越好。

3.成型:和成的面要揉光揉好,再擰成100克左右的面蛋,揉成長條,並沿長平面中間按一條溝溝,溝溝內抹上香油,翻個身,溝溝朝下,再夾捏成17厘米左右的長條,橫放,用手掌從兩頭壓下,呈凸狀,再將中間部分壓成平面,即成扁平狀,平面四角各按上個棗瓣(棗子去核切成四瓣),最後由兩頭對卷,翻身,使抹油的溝溝翻在上面,如意狀的饃饃就做成了。饃饃做成之後,要擺在盤子裡,冬天蒙上棉被,夏天蒙上單子,再漲(即餳發)半小時左右。

4.蒸燜:當地使用大鐵鍋,將餳好的饃放入籠笆(竹片編成的籠箅),上面扣上鐵盆,旺火燒開15分鐘,回汽10分鐘即熟。使用鐵盆是為了防止饃饃水分過大。

5.印花:出籠的饃饃,用一根小竹杆刻成的點花印,蘸食用紅水,按一下,花朵即成。

技術要領

其一,要反反覆覆的踩面。面要和硬,此點極重要。先稱出全部麵粉的三分之一,用甜酒醅發酵。面脹起之後,在連續踩進三分之一的麵粉,這道工序俗稱 "接面"。接好的面叫"酵面"。接面進行到最後時,取少許白砂糖溶於熱水之中,再將熱糖水加進另外的三分之一的乾麵粉之中和勻後同酵面混合,不斷地使勁揉槎,直到麵團細膩光滑。彈性足,硬度大為好,全憑手把關。

其二,造型別出心裁,可視性強,有雕塑感。將踩好的麵團搓成交場得粗條形狀,並將其揪成小塊,每塊約於麵粉二兩。然後,最快揉搓多次,每塊擀成一匝長、三指寬、一指厚的麵餅。餅面可塗少許香油,接着用刀在餅面上順長輕輕劃一下。接下來,提起麵餅兩端向麵餅中心捲去,待兩端迎住之後饃胚便告完成。

其三,裝飾頗具匠心。紅棗去核切塊鑲入兩隻"耳朵"中央,給人以無限的情趣。

其四,饃胚做成後不要急着蒸,要付以棉被,捂半小時,讓其充分發脹。

其五,正是把握火候是關鍵。大鍋內放適量水,將竹箅置水上,水燒開後將饃胚有序的排列於篦上,蓋好鍋蓋用大火蒸。等蒸汽逸出便改用文火。蒸氣回鍋即熟。起鍋時用食用紅畫上梅花。蒸一鍋饃大約需要半點鐘。

食品特點

1、棗糕饃不用兌鹼,潔白而沒有裂紋,吃起來松、韌、甜。

2、存放時,用繩子串起來,掛在風涼處。

3、口味酥脆香甜。

4、形狀獨特。整體為弧形,上彎下平。中央順長裂開。這種樣子便於攜帶。因為饃上裂有長口子,底面又平,所以每兩個饃底面相對為一組,用細草一組一組把幾十個饃拴串起來,走親訪友時,將饃串搭在肩上或掛在胳膊上,很方便

相關視頻

陝西漢中洋縣棗糕饃 香甜美味不離心

參考資料

  1. 洋縣棗糕饃 , 掛雲帆,2021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