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涇川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涇川縣位於甘肅省平涼市,黃土高原中部秦隴交界處,因地處涇河川腹地而得名。處於東經107°15′—107°45′,北緯35°11′—35°31′,東西長57公里,南北寬36公里。東與寧縣及陝西省長武縣交界,西接崇信縣、崆峒區,南鄰靈台縣,北靠鎮原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

歷史沿革

約公元前11世紀的商代末年,涇川境內有當地歷史上最早的兩個國家——阮國和共國,兩國都是商的諸侯國。阮國疆域在今城關、羅漢洞、涇明、紅河之間,共國疆域在今城關水泉寺一帶。後來均被周文王所滅。

約公元前768年的西周末年,義渠戎逐漸強大,在今慶陽西南寧縣建立西戎古國——義渠國,涇川境屬之。

周赧(nǎn)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72年),秦昭襄王滅義渠戎,置北地郡,轄今平涼東5縣、慶陽和寧夏的固原地區。涇川境屬之。

西漢時期,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

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分北地郡而設安定郡,安定郡屬涼州刺史部管轄。安定郡治高平(今寧夏固原),管轄今甘、寧、陝交匯的關隴廣大地區。

東漢時期,漢順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羌族勢力衰敗,安定郡遷回。連年戰亂導致人口數量大幅減少,安定郡由東漢初的20縣合併為8縣,即臨涇、朝那(zhū nuó)、烏氏(zhī)、高平、三水、彭陽、陰盤、鶉觚(chún gū),這次調整保留了原來安定郡的大縣而擠掉了小縣。郡治高平被毀嚴重,遂將安定郡治所設在臨涇(臨涇水之意)縣,而且原來西邊較遠的縣也未返回舊治所,都設置在新郡治所周圍。其中臨涇縣在今城關水泉寺一帶,朝那縣在涇川西北,烏氏縣在涇川東,高平縣在涇川南。8個縣的轄境占有今涇川、靈台、鎮原三縣之地及陝西部分地區。

三國時期,安定郡轄境屬魏國。曹操平定關中隴右之後,安定郡隨涼州刺史部被併入雍州。

西晉時期,安定郡下轄安定、臨涇、烏氏、都盧、鶉觚、陰密、西川7縣,其中安定縣、臨涇縣、烏氏縣三縣的全部地區或部分地區在今涇川境內。

十六國時期,晉愍(mǐn)帝建興五年(公元317年),安定郡歸前趙(漢);公元328年,安定郡歸後趙;公元351年,安定郡入前秦。公元360年,置安定為雍州治所。公元370年,復置雍州於安定(指安定郡的治所臨涇,今涇川城關水泉寺);公元384年,安定郡入後秦。

北朝時期北魏太武帝神三年(公元430年),設涇州,領6郡17縣。安定郡領安定(今涇川南部)、臨涇(今涇川北部)、朝那(今鎮原西南,包括涇川黨原)、烏氏(今涇川東北)、石堂(疑為今靈台百里)5縣;隴東郡領涇陽、祖居、撫夷3縣;新平郡領白土(今陝西彬縣)、爰得(今涇川、長武交界)、三水(今陝西旬邑)、高平(今涇川、長武交界)4縣;趙平郡領鶉觚(今靈台邵寨)、東盤(今長武東南)2縣;平涼郡領鶉陰、陰密(今靈台)2縣;平原郡領陰盤(今崆峒)。當時,涇州、安定郡、安定縣三級治所均在涇州古城內。

西魏大統元年(公元535年)廢臨涇縣,分臨涇縣與朝那縣的一部分置安武縣。並在涇州治總府,治所安定(原臨涇城,今涇川城關水泉寺),先後曾轄涇州,邠(bin)州、鹽州、靈州、顯州、雲州。

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撤州而復置郡,安定郡統7縣:安定、鶉觚、陰盤、朝那、湫古。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改湫古縣置臨涇縣,治所在今慶陽市鎮原縣境內。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安定郡改名涇州;太宗貞觀時,全國設10道,涇州屬關內道。涇州領5縣:安定、鶉觚、臨涇、良原(今靈台梁原)、陰盤;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全國改10道為14道,改州為郡,涇州為安定郡;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因「安史之亂」,避安祿山之諱,改安定郡為保定郡,安定縣改為保定縣;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為涇州,領保定、靈台、良原、臨涇、潘原(今崆峒四十里舖)5縣;大曆三年(公元768年)春,設涇原節度使,管理涇州、原州,治所在涇州;光化二年(公元899年),隴山以東屬岐王李茂貞的彰義軍節度使管轄,治所在涇州。

五代十國時期,後唐莊宗同光二年(公元924年),李茂貞向後唐朝貢稱臣,涇州併入後唐。

北宋時期,宋初涇州為彰義軍節度,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改彰化軍;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全國設15路,涇州屬秦鳳路,領保定、靈台、良原3縣;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升保定縣長武鎮(今涇川涇明長武城)為縣,一年後改降為長武寨;徽宗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復設長武縣。涇州領保定、靈台、良原、長武4縣。時涇川分屬保定、長武2縣;慶曆元年(公元1041年),分陝西沿邊為秦鳳、涇原、鄜(fū)延、慶環四路,涇州屬涇原路。范仲淹韓琦開府涇州。

金時,涇州屬慶原路。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改保定縣為涇川縣,意為涇水之川。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遷州治於長武(今涇川涇明長武城),不久又遷回涇川。涇州領涇川、長武、良原、靈台4縣。

元時,涇州初屬都元帥府,曾在涇州立總司,轄邠州,後屬鞏昌總帥府;忽必烈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靈台併入涇川;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長武縣併入涇川,復靈台縣,將良原縣併入靈台;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涇川改屬陝西行中書省平涼府;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涇州改為直隸州,領涇川、靈台2縣。

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涇州降為散州,屬平涼府,撤涇川縣,縣事由州直理。由於洪水沖毀涇州城,州衙由水泉寺古城遷至涇河南的皇甫店,即今縣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涇州屬陝西承宣布政使司平涼府,領靈台1縣。

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分陝西布政使司為左、右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領平涼、慶陽、臨洮、鞏昌四府。乾隆六年(公元1667年),右布政使司改為鞏昌布政使司。次年又改為甘肅布政使司,治所由鞏昌移至蘭州,涇州屬甘肅布政使司平涼府。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涇州升為省直隸州,領靈台、鎮原、崇信3縣。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涇州改名涇縣,屬涇原道,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復名涇川縣。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改涇原行政區為甘肅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涇川屬之。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涇川縣改屬甘肅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區劃詳情

截至2016年,涇川縣轄1個街道,8個鎮,7個鄉,分別是:城區街道、城關鎮、玉都鎮、高平鎮、荔堡鎮、王村鎮、窯店鎮、汭豐鎮、太平鎮、羅漢洞鄉、涇明鄉、紅河鄉、飛雲鄉、豐臺鄉、黨原鄉。

2017年全縣國土面積1409.3平方公里(211.4萬畝),其中年末耕地面積67.98萬畝,按農業人口32.48萬人計算,人均2.09畝。

人口民族

2018年末戶籍人口35.62萬人,戶數11.28萬戶。根據人口抽樣調查推算,全縣常住人口28.74萬人,城鎮人口10.57萬人,城鎮化率36.78%。人口出生率11.08‰,死亡率5.78‰,自然增長率為5.30‰。

截至2012年,涇川縣總人口34.89萬人,其中有回族滿族藏族蒙古族土家族苗族6個少數民族成份,人口1942人,占涇川縣總人口的0.5%。其中回族511戶1799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98%,其他少數民族共143人。

地理環境

涇川縣位於甘肅省,在東經107°15′—107°45′,北緯35°11′—35°31′之間,黃土高原中部秦隴交界處。東與寧縣及陝西省長武縣交界,西接崇信縣、崆峒區,南鄰靈台縣,北靠鎮原縣。.東西長57公里,南北寬36公里,總面積1486平方公里(2012年)。

地形地貌

涇川縣地貌地形屬典型的黃土丘陵溝壑區,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占總面積63.4%的丘陵溝壑區梁峁起伏,溝壑縱橫,此外,破碎塬區和河谷川區分別占總面積的23.6%和9.4%[1]

氣候特點

涇川縣氣候大陸性顯著,四季分明,冷暖起伏不大,降雨多集中於夏季。年平均氣溫10℃,無霜期174天。年平均降雨555毫米,日照2274小時,相對濕度69%,常年多東北風,年蒸發量1339.6毫米。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冰雹、風雷、病蟲害等,其中以乾旱為主。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截至2012年,涇川縣境內有涇河及其支流汭河等五條河流,年平均徑流量124億立方米,其中可利用6.9億立方米。水力發電站1處,年發電量25萬千瓦小時。

礦產資源

截至2012年,涇川縣已探明有等金屬礦點,、溫泉等非金屬礦點多處。其中位於縣城東7.5公里何家坪村的溫泉日出水1920立方米,水溫37℃至38℃,水質優良,富含氟粒子,為重碳酸型醫用礦泉水。

森林資源

截至2012年,涇川縣現有林地面積69.6萬畝,森林覆蓋率34.9%,林木蓄積量146.4萬立方米。

經濟綜合

初步核算,2018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37.7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下降14.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67億元,比上年下降38.3%;第二產業增加值9.38億元,比上年下降6.3%;第三產業增加值20.67億元,比上年下降6.7%。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實現13154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下降14.6%。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20.3 :24.9 :54.8。

交通運輸

2018年公路運輸貨運量199.65萬噸,貨運周轉量57775萬噸公里,客運量203.41萬人,客運周轉量10007.02萬人公里。境內公路總里程1258公里,其中國道145.57公里,省道90.67公里,縣道133公里,鄉道135.6公里,村道753.16公里。全縣二級客運站1個,鄉鎮客運站19個。年末全縣民用汽車保有量9186輛,營運車輛1017輛。

公路

國家高速G70福銀高速公路,國道312線,省道302線、304線構成了涇川交通大骨架。

2013年,涇川縣公路運輸貨運量2301.16萬噸,比2012年增長37%,貨運周轉量60182萬噸公里,比2012年增長39.9%,客運量372.61萬人,比2012年增長6.2%,客運周轉量20099.77萬人公里,比2012年增長13.2%。

鐵路

建設中的西平鐵路在此設有涇川站,將於2014年年底開通客運業務,屆時對外交通將更加便利。

航空

涇川境內沒有民用機場,其北距慶陽機場96km,全程高速直達。

旅遊景點

西王母浴苑

依託得天獨厚的溫水資源優勢而建成,地處縣城以東7.5公里處,旁依312國道,依山旁水,環境優雅。溫泉水溫常年恆溫38.2℃,日出水量1920m3,水中含有13種有益於人體的活性微量元素,屬氟離子碳酸鈉型醫用礦泉水[2]

西王母宮

位於中國絲綢古道甘肅涇川縣城以西1華里處[3],涇汭二河交匯的回山之上。西王母大殿為王母宮的主殿,東王公大殿為王母宮主殿,配殿左殿為三皇殿、周穆王廟;右殿為五帝殿、漢武帝廟。

瑤池

位於回山南麓,是傳說中西王母舉辦蟠桃會、宴群仙的地方。這裡環境幽雅,綠樹成蔭,水從石隙浸出,流向汭河,形成瑤池溝流域自然風景區,拾級而上,曲徑入幽,奇花異草,美不勝數。特別是「夜月亭」更具特色,古時就已成為涇州八景之一。

王母宮石窟

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回山下,屬北魏時期開鑿的佛教石窟。窟內為方形中心塔柱,四面和窟內三壁分三層雕有大小造像1000餘尊,具有北魏太和年間風格,距今約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皇甫聖母廟

始建於清代之前,現存的大殿,為清代道光二十三年(癸卯)四月重修。廟院中保存有重修皇甫聖母祠古碑一通。上有涇州州衙11名武官題名捐銀記載。

地方特產

罐罐蒸饃

因上大下小,形如小罐,故得此名。色白如雪,皮薄如紙,熱柔冷酥,醇香味長,含水量少,長期存放不餿。用開水浸泡,像白蓮初綻[4]

千層家常餅

製作方法:1、將麵粉用溫水加鹽揉成麵團,分成若干份小麵團;2、將小麵團用擀杖推開,抹上清油,折捲成三層,再擀再折兩次後,推擀成圓形;3、鍋熱後倒油少許,均勻,餅子入鍋用手輕輕旋轉至上色,翻轉數次,待上策均勻後出鍋,用濕毛巾包嚴3-5分鐘即成。

獲得榮譽

曾榮獲「甘肅省實現綠化第一縣」[5]、「全國水土保持先進縣」、「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等稱號。

視頻

涇川縣 相關視頻

涇川三中舉行七十華誕·致敬祖國詩歌音樂會
涇川黨原城劉村萬人篝火晚會實地採訪
涇川西王母民俗文化仙鶴舞
涇川美麗鄉村行之完顏民俗景區

參考文獻

  1. 涇川縣 甘肅地圖網
  2. 美麗涇川(六) 梧桐子網站
  3. 圖文詳情 馬蜂窩
  4. 涇川罐罐蒸饃 天天小吃網
  5. 涇川成為甘肅省實現綠化第一縣 中國綠色時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