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泊頭市齊橋鎮毛三莊小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泊頭市齊橋鎮毛三莊小學位於河北省滄州市泊頭市齊橋鎮毛三莊。今年,每位隊員都選擇了更加安全、更為環保的祭奠方式——網上祭英烈,通「網上祭英烈」專欄,各年級積極開展活動,學習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緬懷先烈的獻身精神,網上鮮花,寫寄語寄託哀思,表達對革命先烈深切的懷念和崇高的敬意。

校園資訊

【折柳寄相思,滿盞思故人】——泊頭市齊橋學區毛三莊小學二十四節氣之「清明」綜合實踐活動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1]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習俗

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2],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祭祖

清明節作為傳統祭祀節日之一,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祭祖掃墓。古往今來,我們中國人都有在清明節掃墓的習慣,身在異國他鄉的遊子總會趕在清明節前回到家鄉故土,為祖宗先人掃墓祭祀。在祭祀掃墓時,一般都是先給墳墓剷除雜草,添加一些新土,然後擺上供品,燃香祭奠,或燒些紙錢,或在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比如磕頭、作揖等等,向祖宗先人說一說這一年來家裡發生的大事小情,後來又是如何妥善處理的,讓先人不必惦念牽掛等等,表示對先人的關心和憶念。

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唐人認為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人們踏青歸來,往往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這是因為春天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柳枝插在屋檐下,還可以預報天氣,古諺云:「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干,晴了天。」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據說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於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第一種傳說,據說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後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第二種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第三種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

盪鞦韆

盪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於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繫着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着風箏一起飛走。後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清明節活動

今年,每位隊員都選擇了更加安全、更為環保的祭奠方式——網上祭英烈,通「網上祭英烈」專欄,各年級積極開展活動,學習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緬懷先烈的獻身精神,網上鮮花,寫寄語寄託哀思,表達對革命先烈深切的懷念和崇高的敬意。

同學們根據語文課本所學和資料查詢,搜集了跟清明有關的詩詞,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篇製作手抄報。在這過程中,同學們豐富了知識國學知識儲備,也對清明節深厚歷史有了更多感悟。

同學們在了解了清明節的歷史和習俗之後,還把自己對清明節的認識和開展的活動用手抄報的形式記錄了下來。

學生們通過閱讀資料,了解了清明節放風箏的習俗由來,還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設計出每個人最具特色的個性風箏。

通過班會的教育和同學們學習清明節中應該注意的文明要求,大家紛紛動筆寫下文明清明倡議書,發出「綠色清明,文明祭祀」的大聲倡議。

清明節詩詞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通過這次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更加接近歷史,熟悉中華文明優良傳統,進一步了解了清明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使文明祭祀這一新風尚深入人心。增強了愛國情懷,為自己生長在日益強大的中國而驕傲和自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