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入藥部位

莖。

性味

味甘、微苦,性溫。[1]

歸經

歸肝、胃經。

功效

活血調經,補血舒筋。

主治

用於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後血虛,貧血 「貧血」:

貧血(anemia)是指人體外周血紅細胞容量減少,低於正常範圍下限的一種常見的臨床症狀。

由於紅細胞容量測定較複雜,臨床上常以血紅蛋白(Hb)濃度來代替。

我國血液病學家認為在我國海平面地區,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婦Hb<100g/L就有貧血。}},

風濕痹痛,四肢麻木,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1. 治閉經、月經不調:雞血藤15g,熟地當歸各9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1. 治血滯經閉:牛馬藤30g,大雞血藤12g,澤蘭15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1. 治再生障礙性貧血:油麻血藤30-60g,黃芪30g,龜板鱉甲各9-15g。水煎,每日3次分服。(《中草藥資料》)
  1. 治筋骨疼痛麻木:木瓜牛馬藤麻柳姜各60g。泡酒服。(《重慶草藥》)
  1. 治風濕關節痛:雞血藤30g,穿根藤白勒花根阿利藤各15g。水煎,酌加黃酒服。(《福建藥物志》)
  1. 治風濕關節痛,屈伸不利:牛馬藤30g,常青藤30g,木瓜15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使用注意

重慶草藥》:「熱證體弱者慎用。」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曬乾。

形態特徵

常綠油麻藤又名常春油麻藤、常綠黎豆、黎豆。大攀援灌木,長5-10m,稀有達20m者。

莖直徑可達30cm,棕色或棕黃色,粗糙。小枝具明顯的皮孔。三出複葉,革質;

葉柄長9-15cm;葉片卵形或長卵形,長7-12cm,寬5-7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側生小葉基部斜楔形。

總狀花序着生於老莖上,萼寬鐘形,萼齒5,上面2齒連合,外面疏被銹色長硬毛,內面密生絹質茸毛;

蝶形花冠,深紫色,長約6.5cm;雄蕊10,二體,花葯異型;

子房無柄,有銹色長硬毛。莢果條形,木質,長約60cm,種子間縊縮,

外被金黃色粗毛。種子10餘顆,腎形,黑色,直徑約2cm。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生于山地林邊,常纏繞於其他樹上或附於岩石上。

分布於西南及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藥材性狀

藤莖呈圓柱形,直徑2.5-4.7cm。表面黃褐色,粗糙,具縱溝和細密的橫向環紋,皮孔呈疣狀凸起;

質堅韌,難折斷。商品為橢圓形斜切片,韌皮部具樹脂狀分泌物,

棕褐色,木質部灰黃色,導管孔洞狀,放射狀整齊排列,

韌皮部與木質部相間排列呈數層同心性環,髓部細小。氣微,味微澀而甜。

相關論述

  1. 草木便方》:「活血化瘀,舒筋,利關節。治腰脊痛。」
  1. 分類草藥性》:「治寒脾風,風濕麻木,筋骨疼痛,消腫。」
  1. 重慶草藥》:「行氣活血,除風濕。」
  1. 浙江藥物植物志》:「苦、溫。」
  1. 湖北中草藥志》:「甘、淡、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