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沙洋縣馬良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沙洋縣馬良鎮隸屬於湖北省沙洋縣,東臨漢江,西接沙洋縣高陽鎮沈集鎮,北與鍾祥市石牌鎮毗鄰,江(山)沙(洋)公路穿鎮而過,千里漢江傍鎮而行,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千年古鎮,因三國名士馬良曾隱居馬良山研修學問而得名。

馬良鎮版圖總面積111.34平方千米(2017年),下轄1個社區、12個行政村,總人口34743人(2017年)。2013年,該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7.6765億元。

馬良鎮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6.4°C,境內有馬良山,海拔高度155米,為全鎮的最高點。[1]

中文名稱: 馬良鎮

外文名稱: Maliang Town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湖北省沙洋縣

下轄地區: 權城1個社區、張集等12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馬良鎮鎮區南部

電話區號: 0724

郵政區碼: 448261

地理位置: 沙洋縣北部

面 積: 111平方千米

人 口: 34743人(2017年)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鄂H

歷史沿革

商朝時期,商王武丁的後裔受封在漢水西岸建立權國。

春秋時期,楚武王伐隨,為解決進兵通道吞併權國,改過去的諸侯分封制,由楚國國君直接委派縣尹。

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在今馬良鎮境內置基洲,設章山縣(屬基州領治)。

漢安帝永初七年(113年)省基州;漢元康三年(293年),武寧軍改為武寧郡,領治若州、章山縣。

漢大興二年(319年),武寧郡改稱荊州,領武寧、章山等縣,省樂鄉縣入章山縣,

西魏後梁大定三年(557年)在內方山復置基州,轄章山縣,不久基州廢。

隋開皇三年(583年),拔章山縣入荊州;隋仁壽二年(602年),復置基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若州,領治章山縣,同屬荊州總管(刺史)。唐武德七年(624年),廢基州併入長林縣,撥章山入郢州。唐武德八年(625年),省章山縣併入長林縣。唐建中三年(782年)復置章山縣,不久廢,併入荊門縣,屬山南節度使,荊南節度副使管轄。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劃割荊門馬良鄉(馬仙村)七個里,望鄉三個里,隸屬承天府(今鍾祥)。

清順治三年(1646年),改承天府為安陸府,荊門馬良改屬安陸府。

清同治三年(1864年),荊門直隸州,設四個鄉(東、南、西、北)馬良沙洋一帶為東鄉;同治七年(1868年),荊門境內編為12個村,59個裡,馬良為馬仙村。

民國三年(1914年),荊門縣始設10個區,馬良屬第二區(駐沙洋)管轄。

民國十九年(1930年),全縣分東、南、西、北4個鄉,馬良屬東鄉領治;後荊門縣先將18個區改為5個區,馬良屬第5區管轄。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全縣縮減為5個區,馬良屬第5區;次年(1940年)農曆五月初二,日軍過襄河,馬良淪陷。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荊門縣設37個鄉(鎮),馬良境內置馬良鄉(劉馬鄉併入)、垢囤鄉(姚覃鄉併入)。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國民黨推行軍政一體化,沙洋區署設在沙洋(區長楊玉龍),轄沙洋鎮、構囤鄉(鄉長王榮庭)、馬良鄉(鄉長楊寶英,號白雲)。

1949年3月,馬良地區解放;同年4月,成立馬良鄉。

1951年,全縣設12個區和沙洋鎮130個鄉、695個行政村,區轄鎮有城關、拾回橋、後港、馬良4個。

1958年,農村人民公社化,全縣成立8個人民公社,撤銷馬良鎮。

1960年,恢復馬良鎮,隸屬煙垢公社管轄;1963年5月煙垢區公所改為馬良區公所。

1965年12月17日,省人委批准撤銷馬良鎮其範圍劃交太平公社管理。

1968年,成立馬良區革命委員會,同時成立姚集公社、太平公社革命委員會。

1975年10月,撤區並社,馬良區一分為二;1978年11月,馬良片改為馬良管理區。

1981年9月,荊門縣委批准恢復姚集公社馬良鎮;1984年2月,全市設鎮建鄉,馬良鎮升格為市轄鎮。

1987年10月,姚集鄉從馬良鎮分出升格為區轄鄉;1996年5月8日,姚集鄉機構合併入馬良鎮。

2005年8月,馬良鎮調整行政區劃,名仍為馬良鎮,為沙洋縣轄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馬良鎮轄權城社區1個社區,張集村、耀星村、姚集村、沿江村、馬台村、童沙村、花立村、王港村、襄河村、鄧集村、艾店村、北港村等12個行政村。鎮政府位於馬良鎮區北部。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馬良鎮位於湖北省沙洋縣北部,東臨漢江,西接沙洋縣高陽鎮、沈集鎮,北與鍾祥市石牌鎮毗鄰。全鎮南北長23.5千米,東西寬4.7千米,版圖總面積111.34平方千米(2017年),鎮中心大致位於東徑112°34′,北緯30°45′。

氣候特徵

馬良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6.4°C,年均降雨量937毫米。夏季常受強對流天氣影響和夏威夷高壓控制,故易發生洪澇和乾旱災害。

地形地貌

馬良鎮地處荊山余脈向漢江平原過渡的坡崗丘陵地帶,地勢中部高,南北兩地低,地形大致為東高西低,海拔高度在39.4-41米之間,境內馬良山為海拔最高點,達155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1年,馬良鎮總面積11037公頃,其中耕地面積6233.64公頃,農林用地71.07公頃。

動物資源

20世紀50年代,馬良鎮主要動物有野雞、鴨、兔、羊、豬、狐狸、刺蝟、獐、獾、狼、豹子等。進入21世紀後,野生動物大都消失,故常見的動物以家畜如雞、鴨、豬、牛等。

植物資源

馬良鎮植物以意楊、濕地松、馬尾松、樟樹、柳樹、楝樹、榆樹、構樹、香椿樹、桑樹、柏樹等樹種為主。頻臨滅絕樹種:粗康樹、木梓樹、槐樹、皂夾樹、冬青樹。

礦產資源

馬良鎮礦產資源主要是石灰石,集中分布在該鎮王港、襄河兩村,地質儲量達1.8億噸。

人口

馬良鎮總人口達34743人(2017年)。

經濟概況

綜述

2011年,馬良鎮實現農業生產總值3.3869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2281億元,財政收入877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7400元。

2013年,馬良鎮實現農業總產值3.6955億元,工業總產值12.2811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981億元,財政收入985萬元,人均收入10056元。

第一產業

2011年,馬良鎮農業以小麥、棉花為主,實現農業生產總值3.3869億元;全域糧食播種面積4015公頃,總產17796噸,每公頃單產4432公斤;油料播種面積670公頃,總產2029噸;生豬出欄49817頭;其他經濟作物面積4197公頃。年內建成電灌站1處,裝機容量150千瓦;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00公頃,有效灌溉率達80%。

第二產業

2011年,馬良鎮域內工業以建材為主,主要工業產品有石料等,全鎮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2281億元。全鎮有企業4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0家,非煤礦山企業20家,棉花加工企業12家,工貿企業4家。

第三產業

2011年,馬良鎮域內金融網點有3個,年末存款餘額2.4473億元;郵政儲蓄餘額8500萬元,函件業務2萬件;有個體工商戶300戶,從業人員1200人;有飲食業20家、旅館5家、理髮店5家、修理鋪3家、中大型超市2家。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2011年末,馬良鎮集鎮面積1.56平方千米,有4條主要街道。鎮內有2座自來水廠,共鋪設自來水管道20千米,日供水1000~3000噸,供水2000戶。域內有碼頭3個;客運站有1個,即馬良客運中心;有縣道40千米,鎮道25千米,通村公路75千米,可通100%的自然村,村組公路硬化里程210千米,硬化率達85%。

文化教育

截至2011年,馬良鎮有初中1所,小學3所,幼兒園3所,在職教師189人,在校學生1829人,其中初中408人,小學1013人,在園幼兒408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升初比例100%。初中升學率達90%,9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馬良鎮有醫院1所、村級衛生站12個,醫務人員129人,其中鄉村醫生59人;病床位80張。全年參加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31836人,參保率達95%。符合政策生育率達98.75%,人口出生率控制在4.36‰,出生性別比100:97。

社會保障

2011年,馬良鎮域內落實農村低保637戶,1085人,發放低保金95.8萬元。五保老人70人,其中集中供養的49人,分散供養21人,年人均補助生活費1950元。

交通

馬良鎮交通較為不便,對外交通主要依靠公路,途徑道路有縣鄉道(幹線有X001線)。

民俗文化

清末民初,馬良因其交通的便利和商業的繁榮,文化藝術也進入一個相對繁榮的時期。清朝咸豐年間,馬良鎮上修建的戲樓有二千多個觀眾席,每年農曆七月十五過廟會,戲樓連續唱戲十多天,民間個體和民間團體演出也比較活躍。

新中國建立後,鎮內部分村建立起鄉村地方劇團,主要上演歷史劇目。「文革」開始後,鄉村劇團被禁絕,「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紛紛誕生,每個大隊、小隊都建立了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除自編自演宣傳節目外,還組織排演京劇現代樣板戲。宣傳隊員大都是當地回鄉知識青年、基幹民兵以及下鄉知識青年。除白天演出記工分,夜晚排演一般都不計報酬。當時比較有影響的宣傳隊有新隆(今北港)、楊垴、馬台等大隊宣傳隊。

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以集鎮為中心的文學、藝術團體湧現,各大小隊也辦起文化室、讀書室,辦牆報出專欄,宣傳改革開放,弘揚精神文明。

旅遊

馬良山

馬良山古稱內方山,又名章山、馬仙山,後因三國時蜀漢馬良居此讀書,並有才名,故改稱馬良山,由長崗嶺逶迤東北約七八里許,境內有禹王坡及禹王廟,相傳大禹治水時來此住過,人們為追憶他疏通漢水的功勞,故取名「禹王坡」,並在山上建「禹王廟」。山上還有季雨霖墓,在原漢江採石場入口處北側,是馬良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石頭魚

馬良鎮特產石頭魚,光滑無鱗,頭部近似黃顙魚,嘴部生在頭下,下吻彎若新月,上吻突出,近似鯊魚嘴型。鰭翅灰白色,隱隱約約有石頭般的斑紋;圓鼓鼓的魚腹,白里泛紅;尾部扁側。石頭魚無細刺,脂肪適中,口感柔滑,最宜清燉,具有生津潤肺,強身健體的藥用功能。石頭魚的魚膘曬乾後,可以用來燉湯。

視頻

購物中的自我保護 沙洋縣馬良小學李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