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沙洋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沙洋縣隸屬於湖北省荊門市,地處漢江中下游,江漢平原北端,東臨漢江與鍾祥市天門市隔江相望;西瀕漳水,與當陽市毗臨;南濱長湖,與江陵縣潛江市交界;北靠荊山余脈,與掇刀區、東寶區接壤。

沙洋縣位於武漢城市圈和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結合部,毗鄰漢江,水運暢通,素有「漢江明珠」、「小漢口」等美譽 , 境內有襄荊高速公路穿過和國道207、234、348線和漢宜線等一級公路途經。

沙洋縣總面積2044平方公里,下轄13個鎮。2015年,該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4億元,比2015年增長9.5%。2018年,人口59萬人。

沙洋因唐朝尉遲恭任荊州總管時在漢津口旁的瓊台山修建「沙洋堡」而得名,境內留下了中國中南地區規模最大的新石器古城遺址──馬家垸遺址,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縣級政權──權縣,出土了郭店楚簡,境內有包山楚墓、楚莊王墓等楚墓群連綿分布。

2019年12月6日,入選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命名名單。

歷史沿革

,《禹貢》把中國分為九州,沙洋屬荊州地域。

,約公元前十二世紀,商朝分封武丁後裔於漢水西岸建權國,在今馬良鎮建權城。

,約公元前十一世紀,周王室封姬姓宗室於漢江之間,周公承王命封其弟季載於冉建國,(冉也作或那),地域在現拾回橋鎮境內。當時,沙洋東北部為權國,西部為國。後均被楚國所滅,沙洋全境為楚地。春秋時期,楚武王克權,在權國故地馬良境內創建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縣級政權——權縣。

,戰國時期,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白起伐楚,秦國占領郢都(今荊州市紀南)後,設南郡,沙洋縣境屬南郡。

西漢,在荊門西境設編縣,沙洋縣境屬編縣。新莽代漢(9—24年),沙洋屬編縣升級的南順郡。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荊門降州為縣,境內屬荊門縣管轄。十七年至二十七年(1928—1938年),民國湖北省政府將沙洋列為縣市單位。三十七年(1948年),境內建立荊南縣。三十八年(1949年)初,建立沙洋市。同年9月,撤銷荊南縣、沙洋市,回歸荊門縣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1960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沙洋鎮與沙洋農場管理局合併成立沙洋市。轄漢江人民公社(現沙洋城區)和李市人民公社,隸屬荊州行署。1961年7月,撤市復鎮,仍歸屬荊門縣管轄。1985年5月,成立沙洋區。1998年12月,成立沙洋縣,仍屬荊門市管轄。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末,沙洋縣下轄沙洋鎮、五里舖鎮、十里舖鎮、紀山鎮、拾回橋鎮、後港鎮、毛李鎮、官當鎮、李市鎮、馬良鎮、高陽鎮、沈集鎮、曾集鎮等13個鎮,縣政府駐沙洋鎮平湖路33號。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確定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沙洋縣為湘鄂西片區

地理環境

全縣東西最大橫距62.4公里,南北最大縱距59.2公里,版圖總面積2044平方公里,介於東經112°02'-112°42',北緯30°23'-30°55'之間。

沙洋縣地處江漢平原西北部的湖區和荊山余脈東南的山崗丘陵地帶,由西北向東南緩慢傾斜;屬北亞熱帶濕潤大陸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能充裕、熱量豐富、雨量適中、雨熱同季。

沙洋縣地處江漢平原西北部的湖區和荊山余脈東南的山崗丘陵地帶,境內地勢北高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呈緩慢傾斜。最高處為馬良山,主峰海拔155米;最低在長湖底最深處,海拔27米。區內西北部為丘陵龍崗狀地形,南部為漢江堆積階地,屬漢江平原地域,東部主要為漢江堤防外灘地帶的河漫地。

沙洋縣境內處於中緯度地區,屬北亞熱帶濕潤大陸季風氣候,具有四季分明、光能充裕、熱量豐富、雨量適中、雨熱同季的特點。無霜期長,嚴寒酷暑期短。農業氣候災害有低溫、熱害、乾旱、洪澇、陰雨、冰凍、大風、冰雹。形成沙洋縣的氣候因素主要是太陽輻射、地理位置、地形和大氣環流。

沙洋縣境內以荊山余脈為界,分為漢江、長湖兩大水系。漢江有59.94公里流經沙洋;另有25條支流流入漢江和長湖,總長691.4公里。

自然資源

截至2015年,沙洋縣境內發現和探明的礦產資源共有9種,主要礦產為石膏、水泥和建材石料用石灰岩、磚瓦用粘土、河沙等,有礦區(礦床)33處。其中,中型石膏礦床2處,儲量約39.1萬噸;小型水泥用灰岩礦床4處,儲量約3233萬噸;中型建築石料用灰岩(白雲岩)礦床1處,儲量約1251萬立方米;小型磚瓦用粘土礦床17處,大型膨潤土礦床1處,小型石油礦床1處,中型礦泉水礦床1處。

沙洋縣境內共有森林植物482種,其中銀杏、杜仲、大葉冬青、皂莢樹等為珍稀保護植物。有鳥類139種,魚類80多種,其中,白鸛、黑鸛、中華秋沙鴨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白額雁、大天鵝、小天鵝、白瑟鷺、松雀鷹、草鴞、紅角鴞、斑頭雁為國家二級保護鳥類。另有獐、虎紋蛙,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民族

根據2010年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沙洋縣共有民族29個,即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水族、納西族、柯爾克孜族、土族、羌族、毛南族、仡佬族、塔吉克族。

旅遊景點

後港黃歇冢

在距後港鎮東南面8公里處的黃歇村,有一高12米.最大直徑80米,周長200米的冢子,名黃歇冢。該村也因此而得名。荊門州志載:「春申君墓在州東南140里,名黃歇冢,當晴空時,西山煙絲縷縷如雲,後有楚人祭祀台。」墓主黃歇(?一前238年),生於沙洋長期之濱。是戰國晚期楚國名臣,楚考烈王時的楚國(令尹)宰相又名春申君,與同時代的齊國的盂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共稱為戰國時期的四君子。黃歇年輕時四處遊學。因其見聞廣博,能說會道,為楚頃襄王所賞識,任為左徒,是諮詢決策和進行外交的心腹大臣,楚頃襄王讓他出使秦國,說服秦昭王停止伐楚,並與楚國結盟。[1]

沙洋潘集湖國家濕地公園

潘集湖國家濕地公園位於沙洋縣曾集鎮孫店、太山、龔廟三村交界處,是江漢平原典型的人工庫塘濕地。公園總面積539.93公頃,濕地面積470.96公頃,包括淺水、灘涂、半島、季節性洪泛草地等不同濕地生態類型。這裡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1種(野大豆),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5種(白尾鷂、普通鵟、游隼、紅隼、小靈貓),湖北省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55種。

2013年1月,潘集湖國家濕地公園獲准開展試點建設,沙洋縣將潘集湖國家濕地公園建設成為「環境靚麗、功能齊全、古韻悠長」的生態園區。[2]

城市榮譽

2017年9月,榮獲全國綜治最高獎「長安杯」,並被中央綜治委授予「2013-2016年度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稱號。

2019年12月6日,入選「2019年投資潛力全國百強縣(市)」,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2020年6月,被命名為第二批「湖北省食品安全示範縣(市、區)」。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命名名單。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