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沙市區是荊州市轄區,市政府所在地。位於湖北省中南部,長江荊江段北岸,東經112°13′-112°31′、北緯30°12′-30°25′。全區南北最寬相距26千米,東西最長相距29.7千米,市區沿長江自西向東呈帶狀分布。總面積469平方千米。總人口55萬人(2012年末)。全區轄6個街道、3個鎮、2個鄉:中山路街道、崇文街道、解放路街道、勝利街道、朝陽路街道、聯合街道(由荊州經濟開發區代管)、鑼場鎮、岑河鎮、觀音壋鎮、立新鄉、關沮鄉。區政府駐中山路街道文化宮路8號。
為長江古河灘,地勢平坦,海拔高度一般在30至36米間。地下水位較高;北臨長湖,最高水位□33.29米;南靠長江,最高水位45.22米。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名勝古蹟有萬壽寶塔、江瀆宮、關廟、文星樓、荊江分洪紀念亭[1]、周梁玉橋遺址、中山公園(內有楚令尹孫叔敖墓冢、春秋閣等)、定湘寺等。
歷史沿革
沙市一名,最早見於唐詩。著名詩人元稹在《和樂天送客嶺南二十韻》中有「江館連沙市,瀧船泊水濱」的詩句。唐代稱沙頭、沙頭市,簡稱沙市。意為沙洲頂端的集市。夏朝時期屬禹貢荊州之域。殷商時屬古南國和荊楚。西周時屬楚。春秋時楚文王於公元前689年遷都於郢(今江陵縣紀南城)後,沙市即成為其外港,初名江津(長江渡口),是交通要衝和江防重地。秦漢時名津鄉,屬郢縣。魏晉、南北期、隋,稱江津,屬江陵縣。
唐朝,初見沙頭、沙頭市、沙市等稱謂,意為古長江與沮漳河、夏水之間三角洲頂端的市鎮,系荊州的外港。五代十國,為沙頭鎮,屬南平國(又稱荊南國)荊州江陵縣。宋設監鎮,築沙市城,名為沙市鎮,屬荊湖北路荊南府江陵縣。元天曆二年(公元1329年),江陵縣治改設沙市(下轄沙市鎮)。明代沙市頗為繁榮。清代沙市先後稱沙市鎮、沙市巡司、沙市訊、下設五里,曰:一沙、二沙、三沙、四沙、五室。
民國時期,沙市面上稱沙頭鎮或沙市訊。1895年4月,沙市被闢為通商口岸。民國初期,稱沙市、沙市鎮、沙市汛。1945年8月,分設復興(後改為民族)、民權、建設(後改為民生)3個鎮。1949年月,沙市由江陵縣劃出,為省轄市。1956年改為荊州專區管轄,1979年復為省轄市。1994年10月改為荊沙市沙市區,1996年12月改為荊州市沙市區。
1950年8月10日~9月5日,全市共申報戶口20660戶,83579人(不包括郊區農村戶口);同年,全市建立居民小組137個。1951年10月至1952年2月17日,全市建立48個居委會。1953年2月,沙市市區設立5個區公所,28個居委會;同年7月1日(第一次人口普查),沙市共有22108戶87967人,其中,郊區有816戶3422人。1955年11月,沙市市將市區4個區公所改為民主街、勝利街、梅台巷、中山橫街、崇文街、解放路、通衢7個街道辦事處),將全市28個居委會劃分為46個;水上區和太師淵鄉的建制未變。1980年4月6日,將全市60個居委會劃分為80個;5月12日,將5個城市公社改為街道辦事處[2]。
1994年9月29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4]99號)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江陵縣,設立荊沙市(地級)。荊沙市新設沙市區、荊州區和江陵區。沙市區轄原沙市市的解放路、崇文路、中山路、勝利路、朝陽路5個街道辦事處和立新、關沮、聯合、鑼場4個鄉,區人民政府駐北京路。10月22日正式成立。12月3日,原江陵縣所轄的岑河鎮、觀音壋鎮及岑河農場劃歸沙市區管理。12月19日,沙市農場從沙市區劃歸市農場管理局管理。12月23日,沙市區轄的聯合鄉劃歸玉橋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沙市區總人口591572人,其中:中山路街道59924人,崇文街街道49746人,解放路街道101798人,勝利街街道75314人,朝陽路街道111735人,鑼場鎮10715人,岑河鎮51480人,觀音壋鎮46943人,立新鄉18583人,關咀鄉15846人,西湖管理區7238人,沙市農場14027人,荊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8223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沙市區常住總人口600330人,其中:中山街道57566人,崇文街道51208人,解放街道85584人,勝利街道75002人,朝陽街道58834人,聯合街道88308人,鑼場鎮9927人,岑河鎮47121人,觀音當鎮34010人,關沮鎮15841人,立新鄉55505人,岑河原種場7928人,沙市農場13496人。
視頻
沙市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你從小看着長大的「荊江分洪工程紀念碑亭」,她竟有這麼多的「故事」! ,搜狐,2017-08-01
- ↑ 街道辦事處屬於什麼機構,搜狐,202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