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水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汲水門 |
---|
|
汲水門(Kap Shui Mun,原稱急水門)是香港海峽之一,位於大嶼山東北及馬灣之間,為香港維多利亞港西面的出口,與東面的鯉魚門相對。
這個海峽是由南中國海往珠江流域的重要水道之一。汲水門的水流頗為湍急,所以過去被稱為急水門。但由於這個名稱被認為不利,所以取其諧音改名為汲水門,以示汲水無波之意[1]。
鑑於汲水門道窄浪急,政府於2002年將汲水門劃定為「特別區域」,凡超過10米的船隻如利用汲水門航道只可往維港方向航行[2]。
歷史
文獻記載
據明末清初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官富山在新安急水門東,佛堂門西……」官富山是指今日九龍半島以北群山,佛堂門即位於新界西貢區東南部,急水門則是早時汲水門之稱呼。清朝文牘當時亦把維多利亞港稱為「中門」,直到開埠才用英國當時在位的維多利亞女王命名。
汲水門為進出香港其中一個主要水道,清初時已有士兵駐守位於汲水門側的馬灣小島,目的是抗衡當時肆虐的海盜 。
九龍關
於1875年 (同治14年),清朝與英國簽訂《煙台條約》,要求清廷增加通商口岸,訂立通商章程及鴉片稅務。到1886年,雙方又簽訂《管理香港洋藥事宜章程》(亦稱《香港鴉片協定》),容許英國人可以在九龍邊境地區設置海關,為「九龍關」,是由洋人管理的中國粵海關屬下之分關,負責收稅、邊境巡邏及打擊鴉片走私活動等事宜[3]。
於1897年 (光緒23年),汲水門稅廠落成並立「九龍關」石碑紀念[4] 。不久於1898年馬灣就隨《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予英國99年,中英邊界北移至深圳河,稅關亦隨之關閉[5]。昔日汲水門稅廠的位置旁,是馬灣鄉事委員會現址,會側仍存有「九龍關」碑石 。
另一塊「九龍關借地七英尺」石碑之成立,事緣英軍向村民開路,想築路通往北灣,以聯繫青衣及青龍頭兩汛,方便共同徵稅和緝私;但村民認為民地會被佔用,經調解後終答允借地,然而路寬只限於七英尺,因此官民立碑作據。
鎮流碑
在馬灣的北面,面向汲水門的馬角嘴,還有一塊刻上「南無阿彌陀佛」的石碑。因為汲水門水流急湍,相傳船隻在馬灣一帶經常發生意外,村民於是請了高僧作法寫了三塊「鎮流碑」,立於兩岸的大嶼山及馬灣,祈求海上平安[6]。馬角嘴的是在馬灣兩塊中的其中一塊,另一塊則在南面對住汲水門的龍蝦灣,而這一塊已倒塌,並埋藏於龍蝦灣沙灘之中。至於餘下一塊鎮流碑就在對岸大嶼山北面的的二轉灣海旁。
防衛
此地為由香港入廣東省城的要隘,如果大量軍艦集結於此可封鎖虎門,舊日歸屬廣州府新安縣大鵬協右營駐防。
影片
參考文獻
- ↑ 坐言集之馬灣簡史 (PDF). [2018-07-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6-09).
- ↑ 汲水門道窄浪急 只准單向行. 明報. 2015-10-26 [2018-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1).
- ↑ 《知情識趣遊香港 3》. 【山城縱走】你沒看過的香港:馬灣. 友晟出版社. 2017-01-14 [2018-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1).
- ↑ 坐言集之九龍關:九龍關借地七英尺 (PDF). [2018-07-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6-11).
- ↑ 香港島嶼 (二) 馬灣. 香港地方. [2018-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3).
- ↑ 阿群帶路. 香港故事:《馬灣的石碑》. 2013-06-07 [2018-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