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江海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江海區江門市轄區。位於市境南部,北瀕蓬江,東臨西江。總面積111平方千米。總人口16萬人(2010年)。轄江南、滘北、滘頭、外海、禮樂5個街道。區政府駐滘頭街道。

境內河涌縱橫,東、北兩面江水環繞。水路距香港95海里,距澳門53海里。盛產桂花魚、羅氏沼蝦。名勝古蹟有白水帶旅遊風景區、茶庵寺、辛亥革命元勛陳少白墓、陳少白紀念館、龍溪第一泉[1]等。

歷史沿革

1985年為江門市城區。1994年4月因江門市擴大市區範圍調整市轄兩區行政區域,以河為界,分南北設區,城區更名江海區。【1994年8月10日,民政部批覆(民行批[1994]119號)江門市城區更名為江海區,郊區更名為蓬江區】

江門市區原分為29個保345個甲,人口67000多人。1950年10月把市區劃分為6個段,每段建立××段冬防委員會,下以10戶到30戶建立冬防治安小組,各段受江門鎮冬防委員會領導。各冬防組織作為團結好人、管制壞人及傳達上級指示的群眾性組織形式暫時代替舊的保甲制。

1952年3月在民主改革的基礎上先後建立人民政權,設街道辦事處,按人口及地方情況劃分為水上、河南、北街、堤東、太平、圩頂、倉後、羊橋、沙仔尾9個辦事處(北街圩原屬石沖鄉現劃歸市區)。辦事處屬下有6至7個居民委員會,每一居委會轄內有300至600戶。居委會屬下有17至22個居民小組,每一居民小組管理13至15戶。1957年下半年辦事處合併,由9個並為5個,堤東並太平為堤東,倉後並圩項為倉後,沙仔尾並羊橋為沙仔,水上並河南為水上,北街不動,共為5個辦事處。1958年10月間水上歸併倉後為倉後辦事處。

1960年人民公社化時於5、6月間將街道4個辦事處改為4個分社,即北街為北街分社,堤東為堤東分社,倉後為中區分社,沙仔為沙仔分社,各居委會、居民小組按原來不動。1961年4月將4個分社合併為兩個公社,北街、堤東並為東區公社,倉後、沙仔並為西區公社,下設管理區,共有9至11個管理區,各居委會、居民小組仍未變動。1963年3月左右,將2個公社合併為街道人民公社,各管理區取消,恢復1957年時的5個辦事處,即北街、堤東、水上、倉後、沙仔尾5個辦事處,下屬共有43個居委會。

1969年3月8日由市革委會民事組劃出成立江門市民事戰線改為江門市民事戰線革命委員會。戰線屬下5個辦事處,改為「××區革命委員會」居委會改為「××居民委員會革命領導小組」。1969年下半年民事戰線撤銷,街道5個區革命委員會復為江門市街道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領導。

1975年初街道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撤銷,街道5個區革命委員會改由「中共江門市委街道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領導。1978年3月中旬成立「江門市革命委員會辦公室街政科」代替「中共江門市委街道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領導街道5個區的革命委員會。

1979年11月后街道5個區革命委員會改為「××街道辦事處」,即北街、堤東、水上、倉後、沙仔尾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革命領導小組恢復稱「××居民委員會」。1983年4月革委會辦公室街政科改為江門市街道工作辦公室,領導屬下5個街道辦事處[2]

1996年,江海區面積107.4平方千米,人口13.9萬人。轄3個街道、2個鎮:江南街道、滘頭街道、�滘北街道、�外海鎮、禮樂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江海區總人口189024人,其中:江南街道37610人,滘頭街道17366人,滘北街道9911人,外海鎮59471人,禮樂鎮64666人。

2002年,江海區轄江南、滘北、滘頭3個街道和外海、禮樂2個鎮。2005年,江海區轄滘頭、江南、滘北、外海、禮樂5個街道。

2009年末,江海區面積111平方千米,轄滘頭、江南、滘北、外海、禮樂5個街道,共有22個社區、34個行政村。區政府駐東海路338號。

視頻

江海區 相關視頻

飛閱江門2016江海區短片外海面
逛一逛江門市街景,江海區江南路至蓬江區迎賓大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