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江州景德寺新戒壇記

江州景德寺新戒壇記》是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曾鞏的作品之一。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並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1],世稱「南豐先生」。

目錄

原文

江州景德寺戒壇,作於熙寧九年某月某甲子,成於十年某月某甲子。其費出於太子賓客陳公諱巽,其主而成之,出於寺之僧智暹。壇成,是歲同天節,度僧若干人。

初,景德寺屋壞幾廢,智暹慨然以經營爲己任,不舍其晝夜之勤,凡二十年,爲佛殿、三門、兩廊、鐘樓與戒壇,總爲屋若干區,總費錢二十餘萬。智暹食淡衣粗,所居屋壞不自治,所得於人惟資治其寺。以其故,人皆信服,凡所欲爲無不如志。今年六十有七矣,其經營寺事,不懈如初,而其強力蓋有餘也。余嘉其意,故爲之記雲。熙寧十年五月乙亥記。

散文特點

人事雜記類:曾鞏的人事雜記類所占篇數最多,也最能表現出他記體散文內容的特點。在人事雜記類中,記事類作品相對要多一些,這些記事類作品大都有借記事發議論的特點,在內容上就表現為說理很多。

工程營造類:在曾鞏39篇記體散文中,記敘城池的興廢和水利工程的營造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內容。曾鞏強調經世致用的觀點,認為文章應該為現實服務,反映並解決現實的問題,這符合"文以載道"的觀點。他在《王子直文集序》中有言:「文章之得失,豈不繫於治亂哉"?便是最好的證明。而曾鞏的這部分作品正體現了他的這種文學思想。據上文統計,共有6篇工程營造的記體散文,分別是:《繁昌縣興造記》、《擬峴台記》、《瀛洲興造記》、《廣德軍重修鼓角樓記》、《齊州北水門記》、《襄州宜城縣長渠記》。

寺院記和學記類:曾鞏歷來被稱為"醇儒",他對儒道極其推崇和恪守,因而他常常在文中表達復興儒道的思想。通過對曾鞏記體散文內容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曾鞏的記體散文與其儒家學者的思想緊密聯繫。曾鞏希望通過詳盡的說理達到"文以明道"的功效,希望通過對道德高尚文人地讚頌讓世人明白道德修養的重要,希望詳實地記載工程營造以達到"文以載道"的作用,更希望通過反佛和興學實現他儒學復興的理想。

作者簡介

曾鞏(1019年~1083年),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2]後,熙寧二年(1079)先後在齊、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頗有政聲。元豐四年,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著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曾鞏的散文創作成就很高,《唐論》是代表作,可與歐陽修的《朋黨論》媲美。著名有《墨池記》、《越州趙公救災記》、《寄歐陽舍人書》和《福州上執政書》。曾鞏也擅長寫詩,有四百餘首傳世。曾鞏培養了一批名儒,陳師道王無咎、曾肇和曾布受業於他。

視頻

江州景德寺新戒壇記 相關視頻

高長山教授主講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第一集
11-15古文觀止·黃州快哉亭記·曾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