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寧波耶穌聖心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江北天主教堂)
前往: 導覽搜尋

寧波耶穌聖心堂俗稱江北天主教堂、江北岸天主堂,是中國浙江省寧波市的一座哥特式教堂,曾被譽為「浙江省教堂之魁」。教堂位於江北區中馬路2號,新江橋北堍,由浙江代牧區法籍主教蘇鳳文主持建造,建成於同治十一年(1872年),當時稱為聖母七苦堂,1876年成為主教座堂。自建成至1953年,教堂由法國神職人員管理,1953年後改由中國神職人員管理。1963年,教堂停止宗教活動,1980年12月24日更名為耶穌聖心堂並復堂:2805。1989年12月12日,教堂被公布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江北天主教堂由浙江代牧區第四任代牧蘇鳳文於1871年主持修建於寧波江北岸,次年竣工,定名聖母七苦堂。1876年,教堂正式成為主教座堂並新建主教公署、藏經樓等設施。蘇鳳文於1883年病逝,墓碑藏於江北天主教堂內。

繼蘇鳳文後擔任浙江代牧區主教的是法國遣使會士趙保祿。1884年正式上任時,正值中法戰爭期間,寧紹台道薛福成將寧波城內法國人遷往江北岸,名為保護,實為監視。在趙保祿任上的1899年,教堂增建鐘樓,形成現在的外觀。同年,教堂以江北岸修建公路需要讓地為由,要求清政府將新江橋至輪船碼頭(今寧波美術館)及附近水面納入教堂特權範圍,當時稱為「白水權」[1]。教堂將這一段甬江江岸出租,用於修建碼頭,獲取收益。趙保祿先後擔任浙江代牧區和浙東代牧區代牧,時間長達41年,曾在草馬路附近先後買地70餘畝,建立大小修道院、普濟院和毓才中學等機構,因其對教會拓展影響力和創辦慈善事業貢獻卓著,獲得教宗、清政府、中華民國政府和法國政府頒發的榮譽,其權勢亦超過寧波當地主要官員,時人有「道台一顆印,不及趙主教一封信」之說,民國《鄞縣通志》更稱其為「宰割一府生靈而官無力制止之」。1926年趙保祿死後,靈柩從巴黎運至寧波,亦葬於江北天主教堂。

趙保祿的繼任者為法國神父戴安德,1926年擔任浙東代牧區(後為寧波代牧區)代牧。次年8月,由於江北岸亟需拓寬道路(即今江北區境內的外馬路),缺乏資金,且受到五四運動後的愛國思潮影響,當時的寧波市長羅惠僑計劃收回教堂「白水權」,但國民政府外交部對此只是原則同意,因而未能成事。至1931年,鄞縣縣長陳寶麟着手就此事向天主堂交涉獲得成功,至此教堂對甬江沿岸的特權被地方政府收回。抗日戰爭爆發後,1941年,寧波被日軍占領,日軍將同盟國神父遷往上海首善堂。抗日戰爭結束後的1947年,寧波代牧區改為寧波教區,戴安德成為首任主教:2804。1949年前後,國軍多次轟炸中國大陸沿海地區,教堂成為普通百姓躲避空襲的地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戴安德因涉間諜案,於1953年被捕,次年被驅逐出境。1958年6月,寧波教區遷移到今海曙區境內的聖母升天堂,寧波市天主教愛國會也在該堂成立,江北天主教堂於1963年停止宗教活動:2805,2806,建築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舟嵊要塞區後勤部占用。文化大革命期間,教堂受到紅衛兵衝擊,管風琴被毀:2456。改革開放後的1980年,軍隊將教堂交還教會,1993年歸還主教公署。1980年12月24日,教堂改名為耶穌聖心堂並復堂,再次成為主教座堂,寧波市天主教愛國會也搬遷至此:2805。次年12月,經過維修的江北天主教堂重新開放,成為浙江省內文化大革命後首座開放的天主教堂。2001年,教堂周邊房屋被拆遷,附近建成外灘公園。

2014年7月28日凌晨,教堂發生火災,建築主體屋頂坍塌,鐘樓毀壞,附屬建築群未過火,實際過火面積約500平方米,無人員傷亡,但教堂無法繼續使用。次年1月,教堂修繕方案獲得國家文物局批准。此次修復除修復教堂主體建築外,還翻修了趙保祿墓,新建了露德聖母亭。2016年10月29日,教堂完成修復並重新開放[2],當日舉行了復堂慶典彌撒。

建築

江北天主教堂建成時是浙江省內等級最高的教堂。教堂建築主體為單鐘塔哥特復興式建築。除主體建築外,教堂範圍內還包括主體建築、主教樓、神甫樓和備修院組成,此外還有20世紀80年代修建的藏經樓和修女樓。神甫樓和備修院已不歸教堂管轄,而是分屬於兩間私人會所。

視頻

寧波耶穌聖心堂 相關視頻

中世紀哥特教堂建築
江北城的前世今生之教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