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田蚡公孫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漢武帝田蚡公孫弘》出自宋代文學家洪邁的《容齋五筆》卷四。《容齋五筆》是洪邁編著的一部史料筆記。
《容齋隨筆》分《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書未成而作者過世,故《五筆》僅為十卷。這部書內容範圍頗廣,資料甚富,包括經史百家、文學藝術、宋代掌故及人物評價諸方面內容。它對後世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四庫全書總目提要》[1]推它為南宋筆記小說之冠。
容齋四筆·序
始予作《容齋隨筆》,首尾十八年,《二筆》十三年,《三筆》五年,而《四筆》之成,不費一歲。身益老而著書益速,蓋有其說。嚷自越府歸,謝絕外事,獨弄筆紀述之習,不可掃除。故搜采異聞,但緒《夷堅志》,於議論雌黃,不復關抱。而稚子櫰,每見《夷堅》滿紙,輒曰:「《隨筆》、《夷堅》,皆大人素所遊戲。今《隨筆》不加益,不應厚於彼而薄於此也。」日日立案旁;必俟草一則乃退。重逆其意,則衷所憶而書之。櫰嗜讀書,雖就寢猶置一編枕畔,旦則與之俱興。而天嗇其付,年且弱冠,聰明殊未開,以彼其勤,殆必有日。丈夫愛憐少子,此乎見之。於是占抒為序,並獎其志雲。
原文
尚論古人者,如漢史所書,於武帝則譏其好大喜功,窮奢極侈,置生民於塗炭;于田蚡則詆其負貴驕溢①,以肺腑②為相,殺竇嬰,灌夫;於公孫弘則云:「性意忌③,外寬內深,飾詐釣名④,不為賢大夫所稱述。」然以予考之,三君臣者,實有大功於名教⑤。自秦始皇焚書坑儒,六學散缺,高帝初興,未遑庠序之事⑥,孝惠高后時,公卿皆武力功臣,孝文好刑名⑦,孝景不任儒。至於武帝,田玢為丞相,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以百數。帝詳延天下多聞之士⑧,咸登諸朝,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舉遺興禮⑨,以為天下先。而公孫弘以治⑩《春秋》為丞相,天下學士靡然向風鄉。弘為學官,悼道之郁滯,始請為博士官置弟子,郡國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請著為令。而《詩》、《書》、《易》、《禮》之學,彬彬並興,使唐、虞、三代以來稽古禮文之事,得以不廢。今之所以識聖人至道之要者,實本於此。史稱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號令文章,煥焉可述」,蓋已不能盡其美。然則武帝奢暴,固貽患於一時;蚡、弘之為人,得罪於公論,而所以扶持聖教者,乃萬世之功也。平帝元始詔書,尚能稱弘之率下篤俗,但不及此雲。
注釋
①負貴驕溢:仗勢驕傲。
②肺腑:外戚。
③性意忌:性格狹隘。
④飾詐釣名:生性狡詐,沽名釣譽。
⑤名教: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為主要內容的封建禮教,魏晉南北朝時期該名稱出現。
⑥未遑庠序之事:無暇顧及文化教育事業。庠序,代指學校教育。
⑦刑名:刑律。
⑧詳延天下多聞之士:廣招天下博學多才之士入朝為官。
⑨舉遺興禮:舉遺才,興禮樂。
⑩治:研究、治學。
譯文
談論古人,就像漢代史書所記載的那樣,對武帝則諷刺他好大喜功、窮奢極欲,致使人民生靈塗炭;對田蚡則詆毀他仗勢驕傲,以外戚為相,殺竇嬰、灌夫;對公孫弘則說他:「生性狹隘,表面寬厚,內心促狹,矯飾沽名,為賢大夫所不贊成。」然而在我看來,這君臣三位,實際上對名教都有大功。自秦始皇焚書坑儒,《詩》、《書》、《禮》、《樂》、《易》、《春秋》六藝散缺,高帝建國初起,無暇顧及文化事業,惠帝高后時代,公卿都是些武官功臣,孝文帝好刑名之學,孝景帝不喜歡儒生。至於武帝,用田蚡為相,罷黜黃老刑名百家之學,招攬文學儒生上百人。武帝廣招天下多才之士到朝廷,命令禮官鼓勵儒學,講論學術,興禮樂,舉遺才,作為天下的表率。公孫弘於是以治《春秋公羊傳》而登上丞相的寶座,天下學士蜂起響應。公孫弘為學官,對於學術荒廢感到痛心,請求皇上為博士官置弟子員,地方郡國有秀才異等要上報中央,並請求把這些內容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詩》、《書》、《易》、《禮》之學於是彬彬興起,唐、虞、三代以來的典章制度得以傳播下來。現在能夠認識聖人之道的基本精神,全靠這些人的努力。史書記載武帝「罷黜百家,表彰儒家《六經》,於是儒學煥然明白」,已經不能把好處全部記述。然而武帝奢侈暴虐,的確給一代人帶來災難;田蚡、公孫弘的為人處世,得罪了社會輿論,但他們扶持聖教,則是萬世之功。平帝元始年間的詔書,還能稱讚公孫弘率領下屬篤正風氣,只是沒說到這一點罷了。
作者簡介
洪邁(1123~1202年),字景盧,號容齋,又號野處,南宋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學士、資政大夫、端明殿學士,宰執、封魏郡開國公、光祿大夫。卒年八十,諡「文敏」。配張氏,兵部侍郎張淵道女、繼配陳氏,均封和國夫人。南宋著名文學家[2]。主要作品有《容齋隨筆》《夷堅志》[3]。
視頻
漢武帝田蚡公孫弘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好書推薦】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搜狐,2018-06-21
- ↑ 洪邁—南宋著名文學家,搜狐,2018-12-19
- ↑ 《夷堅志》白話故事:啞巴告官 ,搜狐,2018-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