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永靖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永靖鄉

圖片來自chcg

永靖鄉位於台灣彰化縣中部偏東南,北、東北鄰埔心鄉員林市,東鄰社頭鄉,南鄰田尾鄉,西鄰溪湖鎮。鄉內地勢平坦,無山嶽、湖澤,人口約3.6萬人,密度每平方公里多達1,760人,是臺灣本島人口密度最高的鄉,也是全國人口密度第二高的鄉。[1]

地名的由來

永靖地名自1813年(嘉慶18年)由楊桂森命名後,曾經歷數次改動,除歷史可稽外,還有不同於歷史記錄的說法:

一、廣東省潮州府的墾民於1813年(嘉慶18年)在地建立街市,當時的墾民命名為永靖,意在期勉本地區與附近居民能和平共處(當時閩粵械鬥事常發生),久安。永靖二字本為永靖街市的名稱,大約是今日的永東、永西村,後來以街市名為鄉鎮名。

二、日治時代初期改為關帝廳,代表本區之地名。關帝廳之名在1813年(嘉慶18年)與道光年間均有文獻(道光版《彰化縣志》第十一卷/雜記志/兵燹:「員林一帶粵人(潮州人),紛紛搬入大埔心庄關帝廳等處...」)提及。

三、1920年(大正9年),日本實行地方行政區域改革,將三字地名改為二字,命名回舊名永靖,但寓意已改為「水患頻仍,以求止息水患,永保安寧」

四、本地區以前火災頻繁,舊屋常被燒毀而蓋新屋。當地居民苦於火災之患,故改地名為「永靖」,其意為「永久安靖」,並於永靖街與中山路的交叉口種榕樹,以及在永靖街中間建「永安宮」兩端則建立「永奠宮」及「永福宮」,火災才逐漸減少。

五、據長者聽說在火災頻繁尚未命名為「永靖」前,地名為「新厝」。

歷史

  • 清領時期,永靖在行政區域上屬於武西堡
  • 1813年(清嘉慶十八年),廣東省潮州府的墾民於此地建立街市。
  • 日治初期,永靖大部份歸屬關帝廳區;永靖西區歸屬羅厝區或海豐崙區。
  • 1920年,重新劃分區域為台中州員林郡永靖庄』,永靖的行政區就此定型下來。
  • 1945年,改為台中縣員林區『永靖鄉』。
  • 1950年,改為彰化縣永靖鄉至今。

地理

地形

彰化縣北邊為彰化隆起海岸平原,南邊為濁水溪沖積平原,北邊為坡度5%至55%的八卦山脈,永靖鄉居於這三者之中的彰化平原。地勢與八堡圳溪流流向相同,由東南向西北緩降。永靖鄉平均海拔約在二十公尺上下。土壤以粘板岩老沖積土為主,少部份為粘板岩新沖積土。土質呈中性反應。

水文

因濁水溪沖積平原地下水豐富,飽和層離地面甚近,地面與地下水位的深度只二至四公尺,致使鄉內較低窪的地區有湧泉現象,往往土質過於鬆軟,農民雙足陷入泥中,深及至膝蓋或大腿,耕作不便。

水利發展

永靖鄉主要灌溉的水源是十五庄圳,於1721年(康熙六十年)由武西堡大埔心庄(今埔心鄉)黃仕卿倡築。源頭在二水鼻子頭附近(八堡圳口左側),引濁水溪入圳,使水順勢西流,灌溉圳岸兩側的村莊。流經永靖鄉的村落有湳港西莊、關帝廟(廳)庄、獨鰲庄、同安宅庄、崙子尾庄、福興庄及竹仔腳庄等。

1862年(同治初年),民眾出資搶修十五庄圳,並推舉代表人吳郡山、魏尚瑩(日治時期曾任永靖庄長)、魏精仁(魏尚瑩之子)輪流管理。

1907年(明治四十年)十五庄圳併於八堡圳,原八堡圳改稱為八堡圳第一圳,十五庄圳改稱為八堡圳第二圳。現今永靖鄉內主要的水道,如:湳港舊圳、浮圳、陳厝厝排水路、湳港西排水路、崙子尾排水支圳、四塊厝支圳等均屬於第二圳。

永靖鄉的水源來自於合歡山南麓的濁水溪,水流含有多量的「粘板岩」,故溪水呈黑灰色。

教育

高級職業學校
國民中學
國民小學

交通

鐵路

臺灣鐵路管理局

公路

省道

旅遊景點

參考文獻

  1. 永靖鄉,ch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