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永遠的張寒暉(甄靈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永遠的張寒暉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永遠的張寒暉》中國當代作家甄靈靈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永遠的張寒暉

前幾日和朋友討論起家鄉英雄人物,首當其衝,我想到的便是張寒暉。說張寒暉定州的革命先烈,這個我是知道的,而且知道他是一個偉大的作曲家,那兩首耳熟能詳的革命歌曲《松花江上》和《軍民大生產》都是出自他手。為了紀念革命烈士,定州人民修建了張寒暉廣場,專門給他立了銅像。廣場設在定州中心位置,方便大家瞻仰和緬懷。

為了解他的生平事跡,我專門查閱了很多資料,然後一個活生生的革命先輩的影象赫然映入眼帘,我被他孜孜不倦為革命奉獻一生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甚至為我的後知後覺而後悔,一遍遍搜索有關他的文字,一遍遍收聽他作曲的歌曲,突然很想為他寫下一些文字。

張寒暉,他是一個視革命為生命的人,他的一生都是在為革命事業而奔走。1902年出生在河北定州一個沒落的書香家庭,他小受過良好的教育,上過大學,這在以前那個年代已是非常難能可貴。他是一個偉大的音樂家,戲曲家,長期從事黨內文字工作,在延安曾與聶耳冼星海並稱音樂三傑。他一生以文藝為武器,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進行了不屈不饒的鬥爭。其中《松花江上》一曲傳唱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使億萬中華兒女為之動情、為之奮起,踴躍投身於抗戰戰爭的滾滾洪流,與日本帝國主義英勇鬥爭。西安事變時,周恩來同志在百忙中學會了這首歌,曾多次在公共場合指揮東北軍將領演唱,並寫文章讚揚。

《松花江上》是張寒暉耳聞目睹了西安街頭幾十萬東北軍和人民流亡悲痛的聲音與慘景激起了他創作的念頭。歌曲以含着熱淚哭泣似的聲音,唱出了悲憤交加的情感,帶有北方婦女墳上哭訴的那種曲調,直抵人的內心深處,震撼人心。「尾聲長處呼天搶地似的旋律使歌曲達到高潮,在聲淚俱下的悲痛中,蘊藏着要求起來抗爭的力量」。這首歌曲催人奮進,強烈表達東北人民收復失地的願望,讓每一個中國人聽了都想拿起槍桿與日本帝國主義展開殊死搏鬥,那種「還我家鄉,還我河山」的氣魄油然升起。即使今日再讀歌詞,再聽歌曲仍能感受到這首歌曲給人帶來的強烈震撼:

「九一八,九一八,在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整天價在關內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哪年哪月才能夠收回我那無盡的寶藏,爹娘啊,爹娘啊!什麼時候才能歡聚在一堂?」

撕心裂肺的旋律,悲憤交加的音調,使每個中國人動容。據文獻中曾這樣記載:「1938年7月7日晚,武漢舉行了抗日周年的活動,十幾萬群眾分乘幾百條木船,舉着火把匯聚到長江之上。這時候,不知是誰領頭唱起了《松花江上》,立即引起大家的呼應,十幾萬人的歌聲掀起了巨大的聲浪,匯成了人間罕見的、血淚凝聚的交響。」可見這首歌曲在當時的影響力有多大,它產生的革命價值和歷史意義是不可估量的。

從一些流傳下來的張寒暉的珍貴照片可以看出他的確是長得斯文儒雅,資料中說:「他穿着一雙布鞋,衣裝較整潔,衣兜里別着鋼筆,留着長發,帶着眼睛,遠處看上去就知道他是個文人,他總是日夜兼程譜寫着一首首革命歌曲。」就是這樣一個書生氣質的人卻有着堅強的意志和偉大的熱情,他的胸膛里燃燒着火焰般的愛恨情仇,他把這些情感全部都凝聚到他的劇本和歌曲中去了,他傳播着一個又一個的革命火種,樂觀而堅強的他始終堅信日本帝國主義的尾巴長不了!

當時的革命環境中,生活條件艱苦,缺衣少藥,而那時的張寒暉已患有肺炎,並引起肺氣腫。張寒暉經常咳嗽,但他還是拖着病弱的身體在窯洞裡譜曲寫作。他的病情越來越嚴重,人們說,只要聽聽他的窯洞裡面有沒有咳嗽聲就知道他在不在家。

在延安革命後人鄭燕然的博文中不難看出他的家人和張寒暉有着深厚的友誼,他們兩家是鄰居,他的哥哥鄭雲燕當時還是一個6歲的小孩兒,經常去張寒暉的住處玩兒,張寒暉曾饒有興致向他介紹家鄉定州的中山國、定州塔、貢院,還有定州的燒雞等,並叮囑他長大以後到一定到定州去看一看,還說「我們定州的老鄉都是直心腸、熱心腸。你要是能教他們唱歌就好了!」可見張寒暉非常熱愛和思念自己的家鄉,也能看出他對歌曲的無比熱愛。他表示「生活不能沒有歌曲,歌曲引人向上,歌曲給人帶來希望和力量」。可見他對歌曲的熱愛之深,他用自己的熱情和勤奮實現了藝術的一生。 他生平忠實勇敢,埋頭苦幹,不慕名利,不講享受,度過了平凡而偉大的一生。

張寒暉於1946年3月11日因肺部感染引起水腫,心力衰竭,英年早逝,年僅44周歲。當他深知自己再也看不到革命勝利的那一天,也不能回到自己可愛的家鄉,不能見到家鄉的親人,想象他是多麼的不舍和無奈……如果他生活在如今這個時代,區區一個肺炎又怎麼會輕而易舉地要了他的命……我想到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話,我想也許這句話更能反應張寒暉最後的心境,壯志滿懷卻又無力回天。人們在扼腕嘆息、肅然起敬的同時,又是為他多麼地心痛和難過啊!張寒暉,他像蠟燭一樣燃盡了自己最後一滴血淚,像春蠶一樣吐盡嘴裡的最後一根絲,英雄已走遠……

在張寒暉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十幾部戲劇和小說,創作了70多首歌曲,為中國革命和歷史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永遠值得人民緬懷和紀念。

今天享受和平、接受陽光雨露沐浴的我們,仍舊不要忘記那些為解放事業鞠躬盡瘁和獻出自己寶貴生命的先輩們!家鄉人民也沒有忘記張寒暉,張寒暉的雕像屹立城市中央,也永遠屹立在定州人民心中。張寒暉的故事也被拍成了電影,全國公映。鄭雲燕的家人也曾親臨定州張寒暉廣場拜望,見證陝西人民的深情友誼。張寒暉的墓地建在延安,在陝西師大附中校園裡,也為他樹立了的雕像,銘記這位為民族抗戰做出偉大貢獻的人民音樂家。

我深深地被張寒暉的精神打動着,平凡務實,勤奮耕耘,無私忘我……昨天去定州又特意去張寒暉廣場重新感受了一下他的風采,重新細讀碑文上的每一個文字。我為家鄉有這樣一位偉大的英雄而驕傲和自豪!讓我們記住這位偉大的英雄,他像一顆閃亮的星星永遠閃耀在歷史的天空,他的精神、他的歌曲永遠值得我們繼承和傳唱…… [1]

作者簡介

甄靈靈,女,80後,河北定州人,喜歡詩歌和文字,偶有發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