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水稻套作規範化栽培新模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水稻套作規範化栽培新模式附子/水稻套作規範化栽培新模式,針對毛茛科烏頭屬植物烏頭的子根炮製品——附子嚴重的連作障礙導致的種植面積下降、產區土壤生態環境惡化以及病害頻發等問題,研究形成的技術體系。通過該技術,創建能有效克服附子連作障礙為核心的新栽培模式及配套關鍵技術為目標,建立了附子/水稻[1]套作規範化栽培新模式關鍵技術體系,並進行示範應用。將附子與水稻套作(兩個作物共生30-40天)以實現年內水旱輪作,有效克服道地附子連作障礙問題。有效改善附子田土壤養分狀況、緩解土壤酸化、降低產區附子重金屬含量,提高了附子產量、品質及其穩定性。並有效提高附子抗逆能力、減少病害、提高附子產量與品質。

技術要點及參數

1.產地環境

選擇前作是無公害栽培的水稻田,耕層深厚、疏鬆肥沃、有機質含量豐富、中性或微酸性、灌排條件良好的土壤。

2.整地

前作水稻收穫後(10月初)翻耕曬田,立冬前深旋土地,深度不小於20cm,然後將田塊耙平整細。小雪前作廂,按溝心距93cm 拉直線,沿直線方向踩廂溝,溝寬20cm,溝深18cm。

3.基肥施用

不施化肥、雞糞、羊糞、牛糞,施用符合NY525-2012標準的有機肥15000~25000kg/hm2。

4.選種及種子處理

選用產於青川、北川、平武、安州等海拔1000~1600m陽坡地的無病種根,品種以南瓜葉型最好。單個種根重量 7~25g。栽種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浸種20~30min。

5.栽種

11月中下旬栽種。每廂雙行錯窩栽培,行距24cm用專用打窩器打窩,窩距13~15cm,窩深14 cm,每窩栽1個,芽頭向上,將溝內細土摟至廂面蓋好耙平。用種量15.0萬~18.0萬個/hm2。

6.田間管理

耬廂、清溝:幼苗出土前(立春前後),將廂上的大土塊扒入溝內,整細後培於廂面,並將溝底剷平。

補苗:待幼苗全部出土後,將弱株、病株、異常株帶土拔除並燒毀,用石灰消毒後,用健壯預備苗帶土補栽。

除草:2月下旬至收穫期,不定期進行人工拔除雜草,不使用除草劑

追肥:追肥3次。2月下旬追施N含量20%左右,P2O5含量5%左右,K2O含量10%左右的複合肥300kg/hm2;4月上旬第一次修根時追施N含量15%左右,P2O5含量5%左右,K2O含量20%左右的複合肥300kg/hm2;5月上旬第二次修根時追施N含量10%左右,P2O5含量5%左右,K2O含量20%左右的複合肥300kg/hm2。

病害防治:農藥施用應符合 DB51/337 的要求,主要病蟲害包括霜霉病、葉斑病、軟腐病、白絹病等。

灌溉排水:根據墒情進行灌溉,雨澇時及時排水

修根留絆:全生育期進行2次。

去頂摘芽:第 1 次修根 7 d 後打頂,此時全株留葉8~9片,打頂後出現腋芽應及時摘除。

7.附子採收

夏至前後採收。將植株整株挖起,切除地上部分莖葉,抖去泥沙,將附子與母根分開,去掉鬚根,按等級分裝。

8.水稻栽培技術

(1)品種選擇及育秧

水稻品種宜選用生育期150 d左右的優質中熟品種。4月上旬進行旱育秧適當控制施肥量,防止秧苗過壯。

(2)水稻移栽

5月中下旬,秧齡 45 d 左右進行移栽。按株距約 30 cm 單株栽植於附子廂邊套作。

(3)田間管理

按當地水稻栽培田間管理普遍方法進行。

(4)收穫

9月底,當全田穀粒 95%黃熟時及時收穫。

技術示範推廣情況

核心技術「附子/水稻套作規範化栽培新模式」於2014-2017年在江油5個鄉鎮進行應用,累計推廣應用面積達6800畝。2014-2015年推廣應用面積800畝;2015-2016年推廣應用面積2000畝;2016-2017年推廣應用面積3500畝;2017-2018年推廣應用面積4000畝達江油市附子總種植面積的80%。根據附子/水稻套作模式連續種植4年的田間定位試驗結果,附子平均產量776.4 kg/畝,比傳統附子單作增產31.2%,附子外觀品質顯著提高,6種主要生物鹼含量符合《中國藥典》規定。2014-2017年,技術推廣累計增產附子2285.91噸,增加附子農產品[2]產值4571.82萬元,累計加工獲得的收益為5092.21萬元。該技術獲得2017年度綿陽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並通過2018年度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公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