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民間記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民間記者

中文名: 公民記者

理 念: 參與式新聞

又 稱: 民間記者

中心語: 記者

所謂「公民記者」,是指在新聞事件的報道和傳播中發揮記者作用,卻非專業新聞傳播者的普通民眾。「公民記者」背後所體現的是「參與式新聞」的理念,即「民眾在收集、報道、分析和傳播新聞和信息的過程中發揮主動作用」。[1]


釋義

公民記者,又稱民間記者,為主流傳媒以外的人,或自身為主流傳媒的記者,但以獨立身份發聲的人,所作出的報導和評論。這個風氣沿自部落格和民間獨立媒體的盛行。


從構詞的角度看,「公民記者」的中心語在「記者」,「公民」在前只是起一個定語的作用。既如此,按照矛盾的普遍性與一般性的關係來理解,「公民記者」應該算作「記者」這一「普遍」里的「特殊」,故「公民記者」必然要具備「記者」這個群體的基本特徵,否則二者無法共存。


從學理上講,記者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記者,是指新聞傳媒內部與新聞信息有着直接關聯或間接聯繫的新聞從業人員,它甚至包括報紙的校對、廣播電台的錄音人員、聽審人員和電視畫面的剪輯人員,等等。狹義的記者,是專指從事採訪新聞信息和報道新聞的人。」 同樣地,公民也可作兩種不同的理解。從政治學、法學的角度看,公民往往被界定為具有一國國籍、被允許參與社會活動、享有權利 並承擔義務的自然人;從職業新聞傳播者的角度看,公民應指以往沒有充分機會參與媒體專業運作的普通人,即非職業新聞傳播者。


因此,公民記者以其大眾的出身,以及並不專業的身份,又被稱為民間記者。


歷史淵源

公民記者的概念,國內認為始於1990年代的美國,伴隨公民新聞概念的傳播而誕生。1998年,美國人德拉吉的個人網站先於所有傳統媒介曝光克林頓性醜聞事件,這使得德拉吉獲得全球最早的「公民記者」稱號。德拉吉的影響也因此深入政壇,克林頓的太太希拉里在參與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活動的時候,毫不顧及克林頓的感受對德拉吉禮遇有加,其目的無非是希望他「網下留情」,多幫忙,少添亂。公民記者在美國的地位可見一斑。另一個和德拉吉不相上下的美國公民記者是嘉勒夫,他善於寫博客,並能通過博客影響成千上萬的美國人,美國白宮不敢小覷他的影響力,為他頒發了全美首個博客記者採訪證。


德拉吉和嘉勒夫都是普通的美國人,但他們一個擁有自己的網站一個擁有自己的博客,不附屬任何一家媒介,自由進出新聞現場,憑一己之力便敢和美國政要叫板,為眾多媒介大鱷所欣羨。其實在德拉吉和嘉勒夫之前,美國就存在一種自由撰稿人,他們也不附屬於任何一家媒介,也能夠自由進出新聞現場包括白宮,但他們卻從未被冠以「公民記者」的稱號,究其原因只在於他們不屬於web2.0時代。德拉吉和嘉勒夫的力量是web2.0賦予的。如果說互聯網的web1.0時代屬於門戶網站的話,web2.0時代就屬於BBS、博客、播客、甚至手機媒體…… 。在這些新型的技術平台上,公民從被動的信息接受者成為了主動的信息傳播者。


具備條件

在研究新聞傳播的專家看來,作為「公民記者」應該具備以下條件:首先,身份是非專業新聞傳播者的普通民眾;其次,在新聞事件中發揮了記者的作用。也就是說,得具備發現線索、記錄事件和傳播信息三個條件。


一般市民可以在自己的部落格中撰寫獨立於主流傳媒的報道,同時,網上的獨立媒體亦會鼓勵市民成為民間記者,以報導形式介入社會諸多議題。民間記者採訪的動力來自自己的生活,興趣和對社會的關懷,不計報酬,是一種自我的實踐,並透過採訪進入他人的生活處境,了解別人的狀況和思想。所以民間記者的新聞所觸及的議題多種多樣,寫作時亦不會扮客觀中立,而是帶有感性和主觀的色彩。這種感性是來自經驗和內心的,而不是社會上既有對立的情緒。


工作模式

只需要申請一塊部落格,或者到獨立媒體的網站加入作民間記者,就可以寫民間報導。民間記者可以寫一些貼近自己生活的題材,例如當學生的寫師生關係,教育制度問題,教育新聞;當社工的寫社會福利政策,或社工所面對的問題,採訪周遭的人。


世界上,有些獨立媒體會為一些在民間記者欄內比較有經驗和活躍的民間記者發出證件,但未必每個獨立媒體都會這想做。


觀點定位

(一)不必中立,世界上極難有絕對中立的傳媒,相反有不少傳媒故意裝出中立的樣子,卻充滿先入為主的意識形態。但必須清晰讓讀者知道你的立場和根據,使讀者可對你的立場作思考和判斷。


(二)報道性的文章要尊重事實,作者要為自己的言論負責(道德和法律上)。


(三)着重文章資訊的透明度,清楚交代自己在所報道事件中的角色或位置,例如一場遊行里的參與者,或遊行時在商店裡的旁觀者。引用或參考自別的資料時,儘量保留原出處的連結或資料。


(四)不得發表和散播歧視性的言論,包括種族、性別、婚姻狀況和性取向等。


(五)不能進行沒有根據和侮辱性的人身攻擊。


(六)文章不應作涉及商業性和政治人物的宣傳,不能以報導和文章謀進私利。


博客,一種新銳的傳播力量。博客,通常稱為「網絡日誌」,是指在網絡上以日記的形式發布的流水記錄。博客作為新時代「信息爆炸」所催生的產物,他的誕生與發展有着其必然性,媒體新聞到大眾新聞,博客可謂是一劑強勁的催化劑,博客在大眾傳播中所起到的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博客是公民記者最易發揮作用的平台。


手機媒體

手機媒體是指通過手機終端,進行各種(文字、音頻、視頻等形式的)媒體內容的傳播。手機具有「全民傳播」的特點,這是任何傳統媒體都無法比擬的。正是這一特點,手機才在社會事件中扮演着分外重要的角色,甚至影響事件的發展趨勢,也是公民記者便捷利用的一個平台。


手機媒體彌合了傳統媒體照顧不到的信息空位,讓傳播滲透到社會的點點滴滴,無論是信息的汲取還是傳播,都已經深入到點對點的模式,完全將傳統媒體的盲區覆蓋。


公民新聞網

OhmyNews是韓國的一個新聞網站。2000年2月22日,OhmyNews在韓國問世。創辦者是36歲的吳連鎬。5年以後,OhmyNews躍居成為韓國最具影響力的新聞媒體之一,英國衛報》認為它是「世界範圍內對本國事務影響最大的新聞網站」。現在,OhmyNews網站的日均訪問量已達700萬人次,頁面日均點擊率高達2500萬,占據了韓國網絡新聞市場份額的33.62%。


創始人吳連鎬有這樣的夢想:使每個公民都是記者。現在,在韓國已經有3.7萬個市民記者。他們每天為OhmyNews網站提供來自各地發生 的新聞。從綜合新聞、政治經濟到電影、體育,OhmyNews幾乎涵蓋了傳統媒體的全部欄目。市民記者可以在承擔責任的基礎上自由發表言論,每篇報道後面都會有大量跟貼,形成了網站鮮明的個性色彩。同時,OhmyNews還充分利用互聯網即時性、互動性、分眾化的特點,巧妙地與傳統媒體及其在線版本形成了錯位定位。在OhmyNews上經常出現足以影響韓國輿論的重量級評論。


公民記者與傳統記者是互為補充、相互促進,甚至可以為傳統媒體設置某些議程。公民報道者的出現,帶來了新的傳播模式,它有助於受眾形成立體事實圖像,更趨於事實真相。


第一,傳播是具有雙向性的,傳播者不再僅僅只是傳播者,受眾也不再僅僅滿足於接受,傳播者與受眾直接的界限被打破,或者說多了更多的交流。在新聞事件真相到受眾頭腦中形成關於事實的圖像這一過程中,有受眾與普通公民、職業新聞工作者及所在媒體的相互反饋。第二,現實中往往存在這樣的情況,普通公民與受眾實際上是重合的,他可能直接經歷或參與相關事件,既是傳者也是受者。第三,普通公民並不是必須通過自媒介進行新聞傳播,他同樣可以藉助傳統的媒介如電視、報紙等進行新聞傳播。現實中的向報紙報料、向電視台提供個人拍攝的DV片段等即屬此類。


雙向傳播基礎上的公民新聞促進了民間話語體系的崛起,顛覆了「輿論一律」的傳播格局,是一種民主化的媒體形式。因為有了大眾的參與和影響,主流媒體的報道將會變得更加客觀,更加理性。新聞將不再是幾家媒體的發言,而會成為全社會共同的聲音,公民新聞勢必會帶來新聞業的一場革命。


網絡監督

公民記者產生的公民新聞


和一般網民相比,「公民記者」對於實踐公民權利有着更高的訴求和願望。同時,一個令人注目的現象是,加入這個群體的人,正隨着時間的推移,不斷多樣化。更多的知識精英,也在不同的場合扮演了公民記者的角色,他們的言論具有更多的理性和思辯色彩。


面對公民記者帶來的網絡監督,執政者做到理性對待,建立良好的對話空間,就能達成雙贏。這種理性對待,表現為對網絡監督的重視。在網民數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一的中國,貪腐可能就會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為眼尖的公民記者發覺。執政者應該順勢而為,將公民記者當成網絡紀檢員,對他們通過網絡遞交的「公開材料」認真審讀,這種理性對待,還包括對網絡監督的及時反饋。


公民記者帶來的不僅僅是網絡監督,還有網絡參政。他們會通過報道新聞,討論公共事務,要求行政作為。對此,執政者同樣可以順勢而為。當然,公民記者本身是一個不確定的群體。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目擊某個新聞事件的發生,見證某個新聞現場,並發表新聞變身公民記者。公民記者在發表言論時往往容易受到情緒的干擾,說出的話不好聽。但這並不代表他們的話不真實。在這樣的情況下,執政者需靜下心,以負責任的心態面對通過網絡反映出的社會問題和民間呼聲。


發展前景

公民記者的局限性


任何一樣新生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公民記者也有其自身無可迴避的問題和弊端。首先公民記者存在着以下幾個問題:


1、公民記者報道的真實性及穩定性問題


與公民記者相比,專業記者往往在其專業素養和技能上更勝一籌,在對責任、客觀、公正、真實等新聞準則和基本價值觀方面的認同度也會更高。而公民記者的廣泛來源性在某種情況下,會令人很難辨別他所提供的新聞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實性;同時,公民記者往往高度個人 化地介入新聞事件,往往會讓新聞的客觀性大打折扣。因此,如何保證公民記者報道信息的真實性,這一問題讓人甚為棘手。


此外,公民記者來自於普通的公民群體,其在時空上具有分散性。同時,由於公民記者的非職業化的傳播者,他們進行新聞採集報道多為自願,因此公民新聞都是公民記者「碰」來的。因此,公民記者的分散性和「碰」新聞的不確定性決定了公民記者很難像專業記者那樣會持續穩定地採訪新聞並予以發表,因此有人說公民新聞網站和公民記者博客的生命力或新聞資源競爭力不強,也是其原因所在。可以起到一定緩解作用的做法是給公民記者一定象徵意義的稿費,OhmyNews部分稿件便是採用的此種方法。


2、公民記者的素質差異和非專業性容易導致報道淺層化


公民記者來自各行各業,各種階層,其素質水平參差不齊,並不像傳統媒介的專業記者那樣大都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專業素養。這就導致了公民記者的新聞報道水平存在很大差異,通常情況下,公民記者的報道都較為淺層化,行文較為隨意,缺乏深度和嚴謹度。同時,也不能像專業記者那樣帶着非常成熟的經驗和思辨水平去將一個新聞事件深層「揭露」。儘管全民做記者並不一定要強求新聞文體如專業記者那般精緻,但是過於隨意和缺乏深度的報道會直接影響公民新聞的質量,令公民新聞缺乏可讀性,進而影響公民媒體的口碑和生命力。


因此,在人人都能當記者的今天,如何保持公民新聞報道的深度和獨立思考精神值得我們深思。畢竟,如果公民記者的作用僅僅停留在「報道」和「告知」,那麼這些文字和資料很有可能變成無人問津的文字「垃圾」。


3、公民記者的報道聚合機制仍存在問題


公民記者採訪的動力主要來自個人愛好


公民新聞的傳播形式有很多,通過個人博客、論壇社區等占了很大一部分。然而就是因為如此,公民新聞的局限性就凸現出來:當個人發布的公民新聞就會因其瀏覽量的相對稀少而很難被發現並傳播開,一些重大的新聞報道有可能因此而被公眾所漏掉。當然,博主若是一直保持發布其原創的公民新聞並已經為自己「積攢」到一定的名氣或口碑,那麼他發布的新聞被轉載、被獲知的機率就會大很多。


在這一點上,通過公民新聞網站,就會有很大成效。但是,至少在中國,公民新聞網站仍然還是一個不成熟的機制,從國家政策到經營模式都處於起步階段。因此,公民記者所發布的新聞報道的傳播渠道和聚合渠道,依然是公民媒體所無法迴避的問題。對於當下以個人獨立博客站點為主要傳播平台的公民記者來講,如何巧妙的進行新聞信息輸出,問題顯得尤為緊要。


公民記者無法取代記者


自公民記者出現以來,關於公民新聞媒體與傳統新聞媒介關係的討論就未停止過,部分人所持的觀點是「公民記者必將取代傳統專業記者」。但是,要認識到得是公民記者並非完美萬能,它有其自身無法迴避的缺陷。傳統新聞媒介因其公信力及專業性在新聞報道的持續、深度及真實性上有其獨有的權威優勢,因此公民記者對於傳統新聞傳播生態只是起到一定程度的重構,而非完全侵占。


因此,公民記者之於傳統專業記者,並非「你死我亡』、「非此即彼」,二者之間並不存在誰顛覆誰、誰取代誰的問題。確切地說,二者是一種互相依存、互相融合、互為補充、共榮共生的關係。因此,公民記者並不會取代傳統媒介的專業一記者,公民記者與傳統專業記者互補共生將是今後傳媒發展之趨勢。


公民記者的啟示


在如今這樣的發展情境之下,給與人們的啟示很多:


對於傳統新聞媒介來講,要轉變思維模式,取長補短,認真吸收公民記者傳播精神的內核,重新審視自身之使命和新聞價值觀,改變精英觀念,拋棄話語霸權,參與公共生活,為草根發聲,還話語空間予公民,以便順應這場新聞傳播的變革,並在這場變革中重新找回公信力及重樹權威形象。


而對於政府來說,應對公民記者及公民新聞予以寬容和重視,以一種民主而開放的姿態尊重並推動公民新聞事業的發展,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對公民新聞和公民記者實施科學且民主的監管以便公民新聞可以保持其健康獨立發展之姿。


在中國,公民記者剛剛出現,其發展尚處起步階段,但各界對公民記者的關注卻已經到了一定的高度。公民記者作為一個以公共參與為最大特色的新興角色,其在中國的發展前景是機遇與挑戰並存。中國是人口大國,公民絕對數量的龐大是公民記者大展拳腳的絕佳舞台。國內傳統主流媒介因特殊原因仍然存在可以被公民記者填補的「盲點」,民生新聞和公共新聞在中國的火爆表明「新聞平民化」趨勢是正確的,這為公民記者打了一記強心劑。


然而,與此同時,公民記者在中國能否有長久的生存空間,更充滿變數與挑戰。在中國特殊的國情和政治體制下,主張公共參與的公民記者究竟能獲得多大作為空間還是未知。公民記者與傳統媒體以及政治因素的磨合,公民記者在尋求突破的同時又如何保證其獨立性是十分重要的。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