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民居建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民居建築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民居建築

建築類型: 四合院、窯洞、安徽民居、客家土樓

文化意義: 是中國古老、傳統的文化象徵

民居建築是指中國傳統的人民居住的房屋建築。包含了建築的風格和形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和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變化。中國民居是各地居民自己設計建造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家住宅。在中國的民居中,最具特點的民居有北京四合院廣東鑊耳屋、西北黃土高原窯洞安徽古民居潮汕下山虎福建廣東等地的土樓、蒙古的蒙古包等。

客家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杆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我國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之一。[1]

簡介

中國歷史悠久,疆域遼闊,自然環境多種多樣,社會經濟環境不盡相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築形式,這種傳統的民居建築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環境的烙印,生動地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係。最有特點的是北京四合院、廣東鑊耳屋、潮汕下山虎、西北黃土高原的窯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土樓、蒙古的蒙古包、廣西的"杆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

贛派建築

贛派建築又稱贛派民居、江右民居。是漢族江右民系的傳統建築。主要分布在江西一帶,布局簡潔,樸實素雅,是贛派民居建築的主要特色。民居以磚木結構為主,有的是以磚砌牆體或土牆作為承重的磚木、土木混合結構。外看,多為長方形平面,用空半磚牆圍合,清一色的青磚灰瓦,高峻的馬頭牆,半掩半露的雙披屋頂共同構成了贛派建築的外觀。

四合院建築

四合院建築,是中國古老、傳統的文化象徵。"四"東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徵。四合院建築之雅致,結構之巧,數量之眾多,當推北京為最。 北京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羅棋布,或處於繁華街面,或處於幽靜深巷之中;大則占地幾畝,小則不過數丈;或獨家獨戶,或數戶、十幾戶合居,形成了一個符合人性心理、保持傳統文化、鄰里關係融洽的居住環境。

它的布局,是以南北縱軸對稱布置和封閉獨立的院落為基本特徵的。按其規模的大小,有最簡單的一進院、二進院或沿着縱軸加多三進院、四進院或五進院。

陝北窯洞

陝北,山大溝深,萬壑縱橫。這裡深厚的黃土和豐富的砂石,為建造窯洞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陝北建造窯洞,最早應該始於周代,半地穴式。秦漢後發展為全地穴式,就是現在的土窯。明朝中葉,開始用石塊做窯面牆。清末民初,當地人仿土窯模式建起了石砌窯洞。陝北窯洞在各地樣式略有差別,體現了不同的風格。但就用料而言,大體分四種:土窯、石窯、磚窯、接口窯。土窯是靠山挖的黃土窯洞。石窯 磚窯是在平地上用石塊和磚塊砌成的窯洞。接口窯是在土窯洞口,再從底到頂用一層石塊或磚箍窯面的窯洞。這種窯洞看起來整潔,結實。在陝北,許多農戶住的就是這種窯洞。

蔡氏建築群

位於福建南安官橋漳里村,距泉州市區 20 公里,2001年06月25日,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永定土樓並稱為福建的兩朵民居奇葩。

蔡氏古民居建築群由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於清同治年間(1862)至宣統三年(1911)興建。現存較為完整的宅第共16座,依次前後平行排列有序地分布於大約3公頃 (40多畝)的長方形地塊中,東西通長200多米,南北通寬100多米。前后座之間鋪寬10多米的石埕,山牆之間有兩米寬的防火通道。夏季南面日曬不入室內,冬季北風被後牆擋住,為閩南地區民居的最佳朝向。

建築群座座屋脊高翹,雕樑畫棟,門前牆磚石浮雕,立體感強,窗梭鐫花刻鳥,裝飾巧妙華麗,門牆廳壁書畫點綴,別有一番情趣,篆隸行楷,各具韻味,留下較多當時名流的書畫。書畫如墨、彩、金、素等色彩斑讕;匾額如書、卷、扇、菱等別具一格;門窗如圓、拱、菱、方等形式多樣。隨處可見的木雕、泥塑、磚雕及石雕,工藝精美,多數採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內容豐富多彩,有禽獸,花鳥、魚蟲、山水人物,圖案古樸,而東北角最後一座附建的書軒,梳妝閣,為二層小樓,憑欄遠眺,令人油然而生幽幽古情。古民居精美的雕飾,不僅集中表現了閩南成熟的雕塑藝術,而且反映了受印度教、伊斯蘭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築藝術的影響,譽為閩南建築的大觀園。同時古民居以其宏大的規模、嚴整的布局、精美的雕飾、豐富的內涵,從而被譽為一座地地道道的清朝閩南建築博物館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