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蒙古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蒙古包蒙古語ᡣᡝᠷ西里爾字母гэр滿語ᠮᠣᠩᡤᠣ
ᠪᠣᠣ
轉寫monggo boo)是滿族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這類住房形式不限於蒙古族,而是在中亞地區遊牧民族中很常見。古代突厥契丹、蒙古等遊牧民族的住房。遼國上京的宮城裡的宮帳被稱為斡耳朵,也是一種形式的蒙古包。   漢語中的蒙古包一詞始於清代。「包」(滿語ᠪᠣᠣ轉寫boo),滿語是家、屋的意思。也稱為穹廬、氈帳或氈包等。

外形結構

呈圓形,有大也有小,但其基本構造都是一樣的,由網狀編壁「哈那」、條木楞子「烏尼」、圓形天窗和門等構成,外面蒙上氈子,再用鬃毛繩子勒緊即可。蒙古包規格的大小,是由每頂包所用編壁(一般高一米五六,長2米多)的數量來決定的,如4扇、6扇、8扇、10扇、12扇、18扇、24扇等等。普通牧民一般多住6至8扇編壁的。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先選好地形,鋪好地盤,然後豎立包門、支架編壁、系內圍帶、支撐木圓頂、安插椽子、鋪蓋內層氈、圍編壁氈、蒙包頂襯氈、覆蓋包頂套氈、系外圍腰帶、掛天窗簾、圍編壁底部圍氈,最後用毛繩勒緊系牢即可。

內部結構

門一般朝向東南方向。包內中央為烹調和取暖用的爐灶,煙筒從天窗伸出。爐灶的周圍鋪滿牛皮、毛氈或地毯。正面和西側是長輩的起居處,東面是晚輩的起居處。周圍擺設的家具主要有木質的碗櫃、板櫃、板箱、方桌等,其他特點是小、低,占地少,搬挪方便,不易損壞。蒙古包看起來外形很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除天窗外,編壁牆底部還有一層圍氈,夏天可掀開通風,冬天放下保暖),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

結構特點

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搭建時將哈那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折卸時將哈那摺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勒勒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個小時就能搭蓋起來,非常適合於經常移場放牧的遊牧民居住和使用[1]

蒙古包的結構、材料等有新的發展。出現了鋼架結構的蒙古包,蒙古包的前後加開了窗戶,使採光和通風性能更好。室內還增加了床、電視機、收音機等各種現代生活用品。

適合環境

蒙古人用羊胃形容自己的氈包,因為十三世紀的蒙古包其形如此。蒙古包頂上圓中有尖,中間寬大渾圓,下面可以算作「准圓」這種形式特點,使草原上的沙暴和風雪,受到蒙古包的緩衝以後,會在它後面適當的距離,形成一個新月形的緩坡堆積下來。這是因為蒙古包沒有菱角,光滑溜圓,呈流線型形狀。包頂是拱形的,承受力最強(如橋樑之拱形)形成一個強固的整體。大風來了,承受巨大的反作用力。上面的沙子流走了,下面的沙子在後面堆積起來。搭蓋堅固的蒙古包,可以經受冬春的十級大風。

蒙古包還能經得住草原上的大雨,這歸功於它的形態構造。雨季蒙古包的架木要相對搭得「陡」一些,再把頂氈蓋上,雨雪很難侵入。包頂又是圓的,雨水只能從頂氈上順着流走。但是,雨天蒙古包的壓力會增加,而且蒙古包承受二千---三千斤的壓力,是很尋常的事。蒙古包能承受這麼大的壓力,是因為蒙古人很懂得力學知識,架木製造的十分科學,把壓力都分擔了。

怎樣搭建蒙古包

第一步:搭建牆的骨架和加上門框

第二步:搭建屋頂的骨架

第三步:在屋頂的骨架上加上中央的通風口

第四步:加上屋頂內側的防水層

第五步:在屋頂和牆壁的骨架上蓋上內層的羊毛毯

第六步:最後在最外層蓋上布料[2]

視頻

蒙古包 相關視頻

蒙古包簡單介紹
教你怎麼搭建蒙古包

參考文獻

  1. 蒙古族住宿——蒙古包,欣旅通,2014-6-12
  2. 蒙古包及蒙古包的搭建 ,搜狐,2015-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