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殷墟 - 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殷墟 - 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

中文名稱:殷墟

外文名稱;Yinxu、은허、Иньсюй

地理位置;安陽市殷都區小屯村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8:00~18:30(4月~9月) 8:00~17:00(10月~3月)

景點級別;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門票價格:70.00元

占地面積;約 36 km²

著名景點;殷墟王陵遺址、殷墟宮殿宗廟遺址、

洹北商城遺址、甲骨窖穴

建造年代:前1319年-前1046年

歷史地位;被證實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都城

代表文物:甲骨文、司母戊方鼎等

保護等級:世界文化遺產

保護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所屬國家;中國

所屬城市;河南省安陽市


殷墟,原稱"北蒙" ,是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現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20世紀初,殷墟因發掘甲骨文而聞名於世,先後出土有字甲骨約15萬片。

1961年3月被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7月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20年3月20日,安陽殷墟景區恢復對外開放

序言介紹

殷墟是中國奴隸社會商朝後期的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區西北小屯村一帶,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歷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銅器而馳名中外。商後期叫北蒙,又稱殷,公元前14世紀盤庚遷都於此,至紂亡國,共傳8代12王,前後達273年。周滅殷後,曾封紂之子武庚於此,後因武庚叛亂被殺,殷民遷走,逐漸淪為廢墟,故稱殷墟。

殷墟占地面積約24平方公里,大致分為宮殿區、王陵區、一般墓葬區、手工業作坊區、平民居住區和奴隸居住區。古老的洹河水從市中緩緩流過, 城市布局嚴謹合理。從其城市的規模、面積、宮殿的宏偉,出土文物的質量之精、之美、之奇、數量之巨、可充分證明它當時不僅是全國,而且是東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987年在古老的洹水岸邊修建了殷墟博物苑。它占地100多畝,就建在殷墟的宮殿區遺址上。它是依照甲骨文的「門」字形,用幾根雕有商代紋飾的木柱和橫樑結構而成。苑中建築由著名的古建築家設計,嚴格地構築在原建築的遺址上。每座建築都採用了重檐草頂,夯土台階,檐柱上雕以蟬龍等紋飾圖案。 殷墟博物苑不僅展現了殷代王宮殿堂的布局與建築,而且還具有園林特色。同時,它也是集考古、園林、古建、旅遊為一體的勝地。

1928年,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主持,開始殷墟的發掘工作,主要參加者有李濟梁思永等人。從1928年10月到1936年6月,共進行了15次發掘。發掘面積共約4.5萬平方米,發現了許多重要遺蹟:在後崗首次發現了晚商文化、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3個地層的疊壓關係;在西北崗西區和東區發掘了13座大墓和大批祭祀坑,證明這裡是王陵區;在小屯發掘出一批宮殿和宗廟遺址。出土遺物中最重要的是甲骨,共發掘出土24794片,其中包括著名的「大龜四版」、「大龜七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殷墟的發掘工作繼續進行。1950年春,發掘了武官村大墓。其後,在小屯西勘探出一條南北長1100米,折向東西長650米的濠溝,環繞宮殿區西側和南側,與洹河共同構成宮殿區的防禦設施;在苗圃北地發掘出一處面積在1萬平方米以上的鑄銅作坊遺址;在後崗發掘出圓形祭祀坑。1971年冬,在小屯西地發現21枚牛胛骨,其中10片有刻辭。1973年在小屯南地一次發掘出4829片有字甲骨和一批無字卜骨。1976年發掘婦好墓,在武官村大墓南側,發掘出一批祭祀坑。1969~1977年,在殷墟西區發掘出900多座平民墓。1978年春,在殷墟王陵區1217號大墓東墓道之北,發掘甲字形大墓1座,是這一帶新發現的殷墟早期墓葬之一。其後,又發掘了相傳曾出司母戊鼎的大墓,墓道內發現不少殉葬的奴隸頭骨。1989年,在小屯北側發掘出一處大型宮殿基址,三排房呈凹字形連成一體,面積約5000平方米。

2017年3月,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陽考古站在殷墟宮殿區以東的大司空村進行考古發掘。18座保存完整的匈奴墓葬在殷墟大遺址保護區內的首次發現,豐富了殷墟文化的內涵。

地理位置

殷墟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小屯村周圍,地理坐標為114°18′50″E,36°07′36″N,海拔約80m,長寬各約6公里,總面積約36平方公里,遺產地保護區核心面積414 公頃,緩衝區面積為720公頃。

殷墟總體布局嚴整,以小屯村殷墟宮殿宗廟遺址為中心,沿洹河兩岸呈環型分布。現存遺蹟主要包括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殷墟王陵遺址、洹北商城、後岡遺址以及聚落遺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鑄銅遺址、手工作坊等。

範圍布局

殷墟的範圍和布局已基本搞清。宮殿區在小屯村東北,已發掘出建築基址53座,分為甲、乙、丙3組。乙組面積最大,甲組次之,丙組最小。甲組基址有15座,分布在遺址的北部,靠近洹河,多東西向,年代最早;乙組基址21座,分布在遺址中部,門多向南,年代晚於甲組;丙組基址17座,分布在遺址南部稍偏西,門多向南,還有一些向東或向西,年代最晚。這些建築基址平面多為長方形,也有近正方形,還有凸字形、凹字形等。修建時,有的先挖基槽後填土夯築;也有的僅把原來的文化層堆積挖掉,再回填淨土夯築。皆用石柱礎,有的在石礎上還墊有銅礎。在基址下或門側處,經常用人「奠基」。乙八基址規模最大,南北長約85米,東西寬約14.5米。其西與乙七基址相接。在乙七正南,發現3組排葬坑。坑內少者1~3人,多者10~13人,有俯身、仰身、跪式葬以及砍頭葬,出土有青銅禮器、兵器和車馬。此外,還有葬獸坑。這些大規模人祭遺存,說明乙七、乙八基址可能是用於祭祀的宗廟類建築。1989年發掘的大型宮殿基址,使殷墟宮殿宗廟建築向南延伸了130多米,向東擴展了50多米。此外,在大司空村、高樓莊、花園莊、王裕口、四盤磨、白家墳、梅園莊等地都發現了居住遺址。王陵區在洹河北岸的侯家莊、西北崗、前小營和武官村之間。已經發掘出13座大墓和1400多個祭祀坑,可分為東西兩區。西區有8座大墓(其中1567號墓為未竣工使用的「假墓」)。這些大墓分別有4個、2個和1個墓道,平面呈十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墓葬規模很大,如西區的1001號墓,南北長18.9米,東西寬13.75米,深10.5米。墓葬總面積為712.75平方米。西區的1217號墓更大,總面積達1200平方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發掘的西北崗東區217座祭祀坑皆為長方形豎穴,每坑掩埋人骨8~10具,多為青壯年男性,也有少數女性和兒童,總數達1387具。處置方法有砍頭、肢解、腰斬、活埋。這是多次人祭的遺存。

宗廟遺址

宮殿宗廟遺址位於安陽市洹河南岸的小屯村、花園莊一帶,總面積達71.5公頃,是商王處理政務也是殷墟最重要的遺址和組成部分。自1928年以來,在這裡先後發現宮殿宗廟建築基址80多座。這些宮殿宗廟建築,採用黃土、木料等建築材料,夯築高大厚實的台基,房架用木柱支撐,牆用夯土版築,被中國古代典籍稱為「茅茨土階,四阿重屋」,對中國古代早期建築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

殷墟的宮殿宗廟建築以黃土、木料作為主要建築材料, 其建築多坐落於厚實高大的夯土台基上,房基置柱礎,房架多用木柱支撐,牆用夯土版築,屋頂覆以茅草,造型莊重肅穆、質樸典雅,具有濃郁的中國宮殿建築特色。主要建築規模巨大、結構繁複、互相連屬;多重院落組合有序,左右對稱,反映出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特有的均衡感、秩序感和審美意趣,開創了中國古代廳堂建築的獨特風格。殷墟的宮殿建設格局、建築藝術、建築方法、建築技術,代表了中國古代早期宮殿建築的先進水平

1937年以前發掘的53座建築基址群,被考古學者劃分為甲、乙、丙三組基址。本世紀70年代以來,又陸續發現了著名的54號基址和婦好墓等。在宮殿宗廟遺址的西、南兩面,有一條人工挖掘成的南北長1.1千米,東西長0.65千米,寬10-20米,深5-10米的巨型防禦濠溝,其東、北兩端與洹河的河曲相通,將宮殿宗廟遺址環抱中間,構成了嚴密的防洪、防禦體系,與宮殿宗廟遺址渾然一體,起到了類似宮城的作用。

甲組基址位於宮殿宗廟遺址的東北部,東、北兩面瀕臨洹河,其範圍南北100米,東西90米,共發現15座夯土基址,以東西向的長方形房基為主,個別為凹字型,呈現出東西成排分布的特點。按其分布位置,可分為南北兩區。北區包括甲一至甲十等10座基址;南區包括甲十一至甲十五等5座基址。南區中甲十一、甲十二、甲十三等3座基址面積較大,北區中大多數面積較小。這些建築是宮殿宗廟遺址內建設時間最早、使用時間最長的建築,被認為是商王室的宮室、寢居之所。位於甲組基址東南部的甲十一基址,是甲組基址中最大的建築基址,也是宮殿宗廟遺址最具代表的建築之一。它南北長46.7米,東西寬10.7米,面積達500平方米。共出土柱礎34個,其中銅柱礎10個,這種以銅為礎的建築形式,在中國乃至世界上極為罕見。

乙組基址位於甲組基址西南部,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00米。共發現夯土基址21座,以東西較長的長方形房基為主,門多南向。房基以子午線為軸,呈對稱布局東西分列,而且多數結構繁複,面積巨大,互相聯屬。其中,朝南向的17座,朝東向的4座,在基址的南面分布着密集的祭祀遺蹟。這些建築被認為是殷王室的宗廟建築。乙組基址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為乙一和乙八基址。乙一基址位於乙組基址的最北部,整體近方形,南北長11.3米,東西寬11.8米。其南北中線與子午線相一致,是乙組基址的核心。乙八基址位於乙組基址中部,南北長85米,東西寬14.5米,面積1,233平方米,由四部分組成,共出土柱礎石153個,是宮殿宗廟遺址內規模最宏大的建築。

丙組基址位於乙組基址西南部,共發現夯土基址17座,這些基址呈對稱排列,面積較小。其中,丙一基址是丙組基址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南北長17米,東西寬20米,北部有柱礎石8個。丙組基址被認為是商王室的祭壇建築。

54號基址位於乙組基址東南,發現於20世紀80年代初。該基址瀕臨洹水西岸,整體呈凹字形,缺口向東。包括南、北、西三組基址,這些房基構成半封閉狀的建築群,面積達5,000平方米,結構嚴謹,構思精巧,已具備了中國 「四合院」的雛形,被認為是中國傳統「四合院」的濫觴。該基址也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宮殿宗廟遺址內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建築基址。

相關視頻

雪後安陽殷墟,殷墟是中國商朝晚期都城遺址,古稱北蒙

參考資料

  1. 殷墟商代後期都城遺址 , 360搜索 2018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