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段禕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段禕琳,分子微生物學家。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1948年出生於上海。1982年獲復旦大學微生物學學士,1990年獲美國普度大學生物化學博士。現任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科學家(Scientist):對真實自然及未知生命環境、現象及其相關現象統一性的客觀數字化重現與認識、探索、實踐的人士[1]。如英國物理學家牛頓波蘭物理學家居里夫人,美籍科學家愛因斯坦,黑洞[2]之王霍金等。

研究方向

研究微生物代謝調控以及酶的結構功能關係與反應機理,開發相應的微生物和蛋白質工程生物技術。主持若干微生物基因組和功能基因組研究,完成對重要致病菌?問號鈎端螺旋體的全基因組測序和注釋,鑑定若干關鍵代謝途徑和基因功能,為深入研究致病機理提供新的思路。主持SARS分子流行病學和SARS冠狀病毒進化研究,為認識該病毒的動物源性及其從動物間傳播到人間傳播過程中基因組、特別是關鍵基因的變異規律奠定了基礎。

突出貢獻

段禕琳研究員在美國進修期間,研究大腸桿菌色氨酸合酶結構功能分子生物學,完成了多個大腸桿菌突變鑑定,並深入研究由β亞基「鉸鏈區」點突變trpB8所編碼β(B8)突變亞基蛋白,首次報道由OmpT蛋白酶切割點。回國後,他主持了核糖核酸酶抑制蛋白等產品生產,指導完成了GL-TACA酰化酶基因工程菌頭孢菌素基因缺失株的構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放線菌次生代謝產物生物合成調控的分子機理」的研究。他自1998年起參與主持中國科學院人類基因組特別支持項目,並建立基因資源與基因組工程研究室。他發表了學術論文16篇;培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10人。

積極研究

段禕琳1969年1月離開家鄉上海,在安徽省蒙城縣插隊落戶近10年。1978年,他考入復旦大學生物系,1983年赴美國攻讀博士。留學10年,他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酶的結構與功能的關係,獲得多個發現。1992年,段禕琳回到祖國。從1996年開始的第九個五年計劃,是中國生命科學研究特別是基因組研究快速發展的起點。在「科教興國」的旗幟下,國家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推進創新工程。在這樣的氛圍影響下,1998年,時任中科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的段禕琳開始投身人類基因組的工作。當時,他主持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微生物學領域的一個「九五」重點項目,分管「863」計劃蛋白質工程主題。從微生物代謝和蛋白質工程研究轉移到一個並不熟悉的領域,是十分困難的決策。 1997年至1998年,中國提出了參與人類基因組研究的兩個1%計劃,即完成人類基因組1%的序列測定和識別人類表達基因的1%,並特別關注人類疾病基因組的研究。2003年4月中旬,中國和其他5個發達國家正式宣布:人類基因組序列草圖測定完成,一本人類遺傳信息的天書已經寫就。躋身人類基因組測序這一核心工程,意味着中國在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進展中占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融入中國基因組研究的大軍,段禕琳經歷着科研上的豐收:他與他的同事們先後開展了克隆乳光牙II型疾病基因、克隆家族性白內障基因的工作。2003年4月,以中國科學家為主、有法國和美國科學家參與的一個團隊在《自然》雜誌上公布了鈎端螺旋體基因組測序、功能注釋以及進化、生理與致病機理分析的成果。他是這項歷時3年研究工作的領軍人物。他又參與了真菌、日本血吸蟲和家蠶基因組的研究。

無私奉獻

2003年,為了研究中國非典流行過程中SARS冠狀病毒的進化規律,段禕琳和他的同事們,多次冒着被感染的危險奔赴疫區,調查情況,開展研究。科研的對象從細菌到真菌、寄生蟲,又推向病毒,段禕琳的工作一步步地推進着,中國「感染性疾病基因組」的工作也一次又一次提高到新的層次。作為一個十分繁忙的科學家,段禕琳仍希望能有更多的精力指導學生,組織一批年輕的科學家儘快成長起來。和緊張豐富的工作相比,段禕琳的生活十分簡單,他的妻子現在香港嶺南大學教學,他們倆都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到工作中。段禕琳幾乎拿不出時間坐在辦公室內接受採訪,會議的間歇、趕路的車上、晚上11點之後,都被他用於回答提問。基因組研究,好比是一把打開未知世界的金鑰匙,更是一場關係全人類未來的激烈角逐。在一次採訪中,段禕琳疲憊得入睡了,記者沒有打擾他;因為,為了把握世界基因組研究領域的最新脈搏,不斷發出來自中國的聲音,中國的科學家們沒有一刻懈怠。

面對或許即將誕生的人造生命形態,世界充滿好奇、疑惑和擔憂。

視頻

段禕琳 相關視頻

「科學情 強國夢」中國科學院70周年院慶科學家精神視頻
學習科學家精神喜迎建黨百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