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武宣縣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武宣縣博物館武宣縣歷史悠久,秦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置中留縣;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名武仙縣,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武仙改稱武宣,「仙城」別名由此而得。仙城武宣,其風光之秀美、歷史人文之豐富,在武宣縣博物館可窺一隅。

現址始建於2009年,2013年進行修繕,目前該館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

博物館館藏

博物館館藏文物1000多件,珍貴文物180多件,其中有10件是二級文物,100多件是三級文物。」武宣縣博物館副館長王操年說,「有一半文物是從東鄉、三里一帶出土的。」館內所藏文物不但有化石、石器陶器[1]、瓷器、錢幣、銅鼓以及刁經明、陳步高等武宣歷史名人的戰盔、朝服等文物,還有近代民國時期的女士潮流手鐲等,每一物件無不飽含歷史信息。

武宣博物館藏品西漢銅鼓

在三樓展示廳里的一面西漢銅鼓,是1988年在東鄉鎮石崖村出土。王操年告訴記者,當年一位村民在挖池塘時挖出了這面銅鼓,博物館的人得知後趕去和村民溝通,順利收購了銅鼓。「這是目前為止我們保存得比較完整的銅鼓。」

王操年介紹,這面銅鼓很有歷史價值,是世界八大銅鼓類型之一,名為廣西藤縣蒙江冷水沖型銅鼓。它的特點是體形高大而輕薄,鼓面不出或略出沿,胸徑略大於面徑或相當於面徑,腰上部內收成筒形,足部高,耳寬大或間半環小耳。面沿多鑄大蛙四隻,鼓腰上有羽型紋。出土地點多集中於廣西鬱江、邕江以北和黔江、潯江沿岸。「這面銅鼓是二級文物,可以說是我們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不過,這面銅鼓並非武宣出土的唯一銅鼓。曾有漁民在黔江無意中撈出了江底的銅鼓,也有人在田埂邊挖出了一面銅鼓,這兩面鼓都比館藏的銅鼓更大更好,但由於收購價格無法協商統一,導致徵集失敗。其中一面被收藏在柳州市博物館內;另一面至今下落不明。「武宣境內出土的銅鼓本應由本地博物館收藏、保護,然而卻流落不見,我們痛心不已。」王操年感嘆道。

百年文廟成國學教育基地

文物並非都能被收進博物館,具有代表性的武宣文廟就是其中之一。

武宣文廟,又稱黌宮,是紀念和祭祀孔子等先賢的祠廟,也是武宣縣最早興學立教之地,所以又常稱為孔廟[2]

據記載,武宣文廟建於明宣德六年(1431年),至今已有580多年歷史,占地面積4760平方米,是廣西現存規模最大的孔廟,也是自治區級重點文保單位。它具有南方建築特色,以獨特的建築工藝,被譽為武宣的故宮。歷經數百年,依舊香火旺盛,這是儒家文化仍然留藏在當地的最佳輔證。

2012年,武宣縣投資1000多萬元,啟動文廟修繕工程,對禮門、義路、東西碑亭、鄉賢祠、大成殿、祟聖祠、後門樓等進行修繕,並對儒學門、齋房、明倫堂、碑廊、水池、院門圍牆、木作構件防蟲防腐、庭院地面和院門等學宮重建。次年修繕工程竣工。

如今,文廟成了武宣縣開展國學經典、鄉賢教育的重要基地,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打造地方文化品牌。

古莊園保存量是廣西之最

古莊園是武宣縣又一個絢爛的文物景觀。「自治區民族文化館的領導到武宣考察時曾說,武宣的古建築文化全區有名,是全區保存數量最多、保存較好的地區。」王操年說,全縣散落分布各鄉鎮的古莊園有50多個,包括劉炳宇莊園、黃肇熙莊園、郭松年莊園等,這些莊園都是歷史名人的故居,或建於清朝,或建於民國,有着悠久的人文歷史底蘊,是鄉賢文化涵育文明的內在動力和寶貴財富。有少部分莊園已經成為全區獨具特色的旅遊景點。圖片

館藏文物和館外古蹟將武宣三萬多年的歷史有機地串聯起來,生動再現武宣的歷史風貌。人們在欣賞每件文物的造型、紋飾或建築構造、特色的同時,也感受着武宣豐富的文化內涵,領略其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視頻

武宣縣博物館 相關視頻

廣西武宣文廟
兩千年前西漢銅鼓首次亮相,鼓上青蛙傳說是他的女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