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欸乃》(漢語拼音:ǎi nǎi),是一首古琴曲,亦稱漁歌、欸乃歌,為了與另外一首曲子《漁歌》區別而也稱北漁歌。其琴譜最早見於明朝的《西麓堂琴統》,現存版本多達二十餘,流傳最廣的是管平湖依《天聞閣琴譜》打譜[1],刪減為八段的版本。此曲有時會以柳宗元的《漁翁》詩作琴歌,二者或有密切関系。欸乃為船夫號子,在曲中反覆出現,而樂曲表達的也是船夫或縴夫勞動的場景及心情。

目錄

曲情

「欸乃」一詞,自唐代詩人元結【樂府十二首·欸乃曲】始入詩。元詩云:「誰能聽欸乃,欸乃感人情。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所嗟豈敢道,空羨江月明。昔聞扣斷舟,引釣歌此聲。始歌悲風起,歌竟愁雲生。遺曲今何在,逸為漁父行。」後相繼引用於詩詞曲賦中。宋代朱熹《九曲棹歌》中的《五曲》詩中有:「五曲山高雲氣深,長時煙雨暗平林,林間有客無人識,欸乃聲中萬古心。」清人趙翼的《陽湖晚歸》有:「詩情澄水空無滓,心事閒雲淡不飛。最喜漁歌聲欸乃,扣舷一路送人歸。」現代文學家茅盾在描寫烏鎮的枕河人家時有:「午夜夢回,可以聽得櫓聲欸乃,飄然而過。」聽漁家之槳櫓欸乃之聲,成為文人生活之情趣。由此可見,琴曲《欸乃》乃是古人用音樂的形式表現這樣一種隱逸山水、寄情自然的文人化情趣。

此曲為十八段,首段以吟唱性旋律為基調緩緩鋪開[2],撫琴之勢如同展開一張立軸的山水長卷般,既松且靜,清風一推,盪開波浪層層婆娑細紋,如緩風習習,一派閒適悠然的氣息。悠長婉轉,節奏平穩,不躁不訥,不漾不墜,毫無簇擁堆積之感,似行舟平盪,青山相隨,心境開闊無礙。在第四段中,古琴用散音奏出深沉有力的音調,旋律典雅持重;而當第八段再現時,則採用泛音彈奏,水聲淋漓,鼓盪飄逸,顯示出一種飄逸的意趣。行至中段,樂曲由一轉位作以轉折,繼而情緒更為輕盈,如行舟順暢,迎風而立,心情如水路迎舟,款款如歌。又有音色玲瓏,似水花偶濺衣裾,剔透清涼,更添意趣;經過變化反覆後,琴聲愈加流暢自如、通達豁然,山水之秀,盡收視野,雲水相融,情致愈濃。樂曲的尾聲是一個C徵調,空曠且餘韻裊繞,告輕舟已遠,言諸世事已瞭然,感慨萬端,難以盡述。只是待要重尋來時蹤影,早已杳無痕跡,空留青山碧水作追憶。

樂曲曲調流暢自然,琴韻悠長,意境深遠,讓人聽後有種空靈的感覺。在樂曲中「欸乃」聲以不同形式先後出現,巧妙地表達了一種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意境,歌頌了大自然秀麗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賞,寄情山水、高歌欸乃的心緒。欸乃無心,方顯山之綠,真意難得,置身喧雜污濁外,天地之清幽盡現無遺。

視頻

欸乃 相關視頻

戴曉蓮:《欸乃》
欸乃——龔一古琴演奏法

參考文獻

  1. 管平湖:談談《欸乃》 ,搜狐,2019-09-20
  2. 【聽琴】《欸乃》 吳景略 ,搜狐,2018-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