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橫龍古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橫龍山,海拔1318M,森林三角點,為加里山的支脈,位於苗栗縣泰安鄉。與上島山、虎子山三足鼎立,形成「龍」(橫龍山)、「」(虎子山)、「鳳」(鳥嘴山)三獸磐據的態勢,故有「水雲三星」之雅稱。自龍山口站左轉上橫龍古道 的產業道路每500M會有里程牌,上行過4.5里程牌後,看到電線桿上編號[85-D9216-CD17]即抵達橫龍山登山口,若再前行到路底5.4K處可抵橫龍古道登山口。橫龍古道上下約二個小時,除後段稍陡外,是一條好走的健行路線。

橫龍山產業道路,全長5.4公里,道路狹窄又彎陡,僅能通行小車,且最好具備四輪傳動功能。橫龍古道登山口停車場僅可停6~7部車。大車僅能在龍山口站下車步行,步行至橫龍山登山口約2.5小時,採步行上山者難度得再增加1.5分。山上無水源,應自備行動水及午餐。橫龍山古道及橫龍山等地區遍植楓樹,寒秋楓紅季節也算是一條很好的賞楓路線。[1]

苗栗縣泰安鄉的龍山部落,位於汶水溪北岸的橫龍山山腳下,泰雅族語稱為「斯瓦細格」(Swashake)。

住在這裡的泰雅族人,屬於霞喀羅群,祖先來自新竹五峰的石鹿。

這支部族幾經遷徙,最初遷往北坑溪的雪見,後來部份族人再遷居苗栗南莊的鹿場; 日據時期,一部份族人再越過加里山, 遷至泰安的汶水溪上游,即今日的龍山部落。

這條由鹿場越嶺加里山,沿著橫龍山稜線至龍山部落的山間小徑,原是泰雅族人走出來的獵徑, 後來也成為龍山部落的泰雅人與鹿場族人之間往來的探親道路,稱為「斯瓦細格古道」,現在則以「橫龍古道」而聞名。

明治41年(1908年),日本政府為鎮壓新竹五峰石鹿地區的泰雅族人,沿著汶水溪,依循這條山路,修築「加里山理蕃道路」, 由橫龍山通往加里山,再延伸至樂山、鹿場大山及新竹鵝公髻山, 沿途設有日警監督所及隘寮。這條隘勇線,至今剛好滿一百年的歷史。

歷經百年的歲月,泰雅族人的武力抵抗已成雲煙,而日本政府亦早已結束其殖民統治。隘勇線上, 昔日的監督所及隘寮僅存部份地基、駁坎及矮牆工事遺跡,供後人憑弔懷古而已。昔日煙硝擾攘的警備道路,如今化身為踏青賞楓的古道幽徑。 如今,從山腳下的龍山部落,已闢建一條「橫龍山產業道」,可開車通往橫龍山附近山腰的古道登山口。

從登山口出發,橫龍古道長約1.6公里,是一條約1個小時路程的健行步道。 登山口豎立一塊直立碑石,寫著紅紅的大字「橫龍古道」。

步道石階路呈之字陡上,穿越林間, 周遭為闊葉混合林的環境,混雜著不少竹林。約五、六分鐘上稜,抵達一量計裝置站。石階至此消失, 轉為傳統山徑,緩緩上坡,循著稜線北向加里山而行。 穿過細瘦的竹林,變為林貌較原始的混合林,不久,就來到了一處約莫百坪的林間空曠地, 四周有高約半公尺多的石砌矮牆。

這裡是昔日隘勇線上一處隘勇監督所,設有警部、警部補、巡查、巡查補及隘勇等,至少擁有三間以上的房舍。 據說當年還曾設有砲台。

日本警備部隊如此深入斯瓦細格,設立武裝據點,自然引起泰雅族人的反抗, 一度偷襲監督所,割去三個首級,迫使日本人一度撤離。然而,剽悍的泰雅族人,傳統的弓矢獵槍, 終究抵擋不住日本政府的現代武裝力量,而不得不繳械歸降。

過了隘勇所遺址,山徑明顯變為寬闊且平緩,很明顯的隘勇路,循著平緩的山稜前行。這已進入橫龍古道的菁華段。 古道已在海拔1400公尺以上,中海拔的闊葉混合林,間雜幾許槭樹,可惜槭樹葉紅的季節未到,沿途仍是一片綠意森林的景象。

深秋初冬,山風沁涼,陽光穿進林間,暖和拂照,走在這樣海拔高度的古道上,身心舒適,一路愜意。不久,遇一小段箭竹林, 箭竹比人高,又擠迫山徑,形成一小段箭竹隧道。穿過箭竹林,古道又恢復為平緩坦途。山徑覆灑不少落葉, 踏踩過時,沙沙作響,古道更見幽意。

騰龍山

海拔1665公尺,又稱「橫龍山北峰」,有一山字森林三角點。 這裡是橫龍古道的終點。這裡是南莊鄉與泰安鄉的交界處,山頂展望佳,觸目所見,層巒疊嶂。後續仍有山徑可通往加里山,遙迢漫長, 路程約6小時,可以想像當年隘勇巡防這條警備道路的辛苦及危險。 [2]

橫龍山

為「水雲三星」之一,海拔高度1,318公尺,為三座中最矮的一座,從登山口到山頂約不到20分鐘,可遠眺虎山、汶水溪河谷。 汶水溪谷兩側的山峰、遠方的馬拉邦山都可清楚看到,下山後還可到附近的泰安溫泉泡湯,實在是條優質的步道!,泰安水雲三星在山嶽界是很受喜愛的路線,特別是虎子山及鳥嘴山(上島山)。 [3]

視頻

20140822泰安橫龍古道健走

橫龍古道.騰龍山.橫龍山

2018-10-20~騰龍山、橫龍山-全紀錄

2016.11.20 台灣用走的最美 橫龍山 騰龍山

泰安湯悅溫泉--橫龍山古道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1] 輝哥的天空網
  2. [2]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644)
  3. [3]健行筆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