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觀隱士(史飛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樓觀隱士》是中國當代作家史飛翔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樓觀隱士
樓觀者,老子說經之地,高士演道之所,歷時久遠,名聞遐邇。古人言:「關中河山百二,以終南為最勝,終南千峰聳翠,以樓觀為最名」,故樓觀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美譽。樓觀作為「天下道林張本之地」,立三千年廟戶不絕,歷代名流高士多在此修悟真諦,以成正道。
樓觀隱士首推老子。老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稱作「隱君子」的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之久,見周之衰,遂乘青牛西去,至函谷關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老子做過周守藏室之史,博覽群書,深諳興衰存亡之道,故能清虛自守,無為而治。作為中國隱士的「鼻祖」,老子在隱逸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他以自己獨特的哲學表達為隱逸提供了理論基礎。老子在樓觀口述的《道德經》被道家奉為最高經典,樓觀也成為天下道家和道教的總祖庭。
老子的弟子尹喜堪稱是老子的「忘年交」,二人意氣相投。相傳,周康王時,尹喜為函谷關關令,於終南山中結草為樓,每日登草樓觀星望氣。一日忽見紫氣東來,吉星西行,預感必有聖人經過此關,於是守候關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雲衣,騎青牛而至,原來是老子西遊入秦。尹喜將老子請到樓觀,執弟子禮,請其講經著書。老子在樓觀的高崗上為尹喜講授《道德經》五千言,後飄然而去。試想,如果沒有尹喜的「先見之明」和「強為我著書」,今天我們就無法讀到博大精深的《道德經》。從這個意義上講,尹喜是一位有功於中國文化的「大隱」。
自老子、尹喜之後,樓觀不僅成為「神明之奧區,列真之會府」,同時也成為歷代高人雅士朝覲之聖地。樓觀派的創始人梁諶乃扶風人,師事鄭法師,博通古今,善陰陽占候之術,他是見於史書記載的第一位樓觀道士。梁諶撰寫的《樓觀先師傳》是樓觀道自創一派、自立一宗的主要標誌。梁諶之後樓觀道的代表人是岐暉。
岐暉是北朝至隋唐間的道士,京兆有扈人。北周武帝天和五年(公元570年)出家入道,隋開皇三年(583年)師事樓觀道法師蘇道標,後任樓觀監院道長。隋朝末年,煬帝暴政,百姓塗炭。李淵父子在太原起兵,其女平陽公主在戶縣響應,轉戰至周至,兵困樓觀北部司竹(今司竹鄉)。這時,岐暉用觀內所屯糧草百擔接濟,並選派八十多名道士充軍助戰。唐朝建立後,高祖李淵封岐暉為「金紫光祿大夫」,其他道士為「銀青光祿大夫」,賜田十頃,並大修樓觀。岐暉對樓觀道在隋末唐初的大盛做出了重要貢獻。
王重陽,祖籍陝西咸陽大魏村,後遷至終南縣劉蔣村。王重陽出生於庶族地主家庭,曾中進士,47歲時棄絕功名,慨然入道,在樓觀附近隱居修道。金大定元年(1161年),王重陽在終南山南時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號「行菆」,自居其中,潛心修持。幾年後,王重陽獨自乞食,東出潼關,前往山東布教,創立「全真道」。以道為主,兼修儒佛;提倡性命雙修,內外丹兼修;全真保性,不事黃白燒煉,出家絕塵緣。全真道對傳統道教進行改革,為道教注入了新的活力,創立不久即受到朝廷的重視,明令予以保護和提倡。當時,樓觀派已處於衰敗,於是改奉全真道,歷經元明清至今,一直信奉,遂使樓觀成為著名的十方叢林之一。
樓觀歷史上有一位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那就是「財神」趙公明。趙公明,姓趙名朗,字公明,終南山下周至趙代村人。趙公明家境貧寒,年青時為木材商打工,為人誠實守信,仗義勇為,深得工友信任。木材商十分讚賞,多次獎勵。趙公明攢下錢財以後,又借貸工友錢款,憑藉自身勇氣、膽識和誠信,自任木商,進行經營。趙公明目光遠大,胸懷寬廣,客戶自然信賴他,爭着和趙公明做生意,故積累了巨額財富。有人借趙公明百金做生意,不想遭遇天災虧了本,一時無力償還債務。趙公明知道後就讓其僅還一雙筷子,以抵消其所欠債資。為富行仁,義利雙收。趙公明不但周濟貧困,出手大方,而且資助國家的軍事行動,親自參軍打仗,十分勇敢。趙公明一邊經營商業,一邊到終南山樓觀拜訪道家學者,精研道理修得正道。趙公明馴養了一隻曾經騷擾平原百姓的黑色老虎,人們視為奇蹟,稱為趙公明的「黑虎坐騎」。趙公明講信用、扶貧助困、學道修行、和美處事、善於隱諱。集眾多美德於一身,後人才將趙公明敬為「財神」。
樓觀歷史上的隱士高人遠遠不止這幾位,其中既有王嘉、孫徹、馬儉、尹法興、牛文侯、王道義、「田谷十老」這樣的宗教性人物,也有漢鍾離、呂洞賓這樣的廣為民間稱道的神話性人物,直到今天仍有任法融這樣貫通天地的「當代大隱」。由此可見,樓觀隱士綿延不斷、代不乏人。 [1]
作者簡介
史飛翔,中國作協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陝西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特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