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椎骨 |
椎骨vertebrae又稱脊柱骨(backbone),有33塊,根據它們在人體的位置可分為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5塊骶椎和4塊尾椎。在成年人5塊骶椎癒合成一塊骶骨,4塊尾椎癒合成一塊尾骨。頸椎、胸椎和腰椎終生不愈
基本信息
- 中文名;椎骨
- 外文名;vertebrae
- 包括頸椎;7塊
- 胸椎;12塊
- 拼音;Zhui Gu
解剖結構
典型的椎骨主要包括四部分;
(1)椎體,短圓柱形,上下兩面澀,接椎間纖綿軟骨,體的中份稍細,是支持體重的主要部分。
(2)椎弓,與椎體連接的部分叫椎弓根,有神經橫過形成上下切跡,兩椎骨上下切跡對在一起即成椎間孔。椎弓背側稱椎板。椎弓與椎板相合成的孔稱椎孔,所有椎孔連成椎管,內容脊髓。具有保護脊髓的作用。
(3)棘突和橫突,椎弓向後下方突出一個棘突。從椎弓根與椎板連接處向兩側伸出兩個橫突,用以附着肌肉。
(4)關節突,起於椎弓的上方和下方,鄰近的上下二關節突相接成關節,構成一條縱貫身體的脊柱。其決定運動的方向。
椎體在前,椎弓在後。椎體與椎弓圍成椎孔,所有椎孔連貫即成椎管。椎管內藏脊髓。
椎弓由椎弓根和椎弓板構成。椎弓根為椎弓連於椎體的細而短部分,它的上、下緣各有一個凹陷分別稱椎上切跡和椎下切跡。兩個相鄰椎骨的上下切跡圍成椎間孔,有脊神經和血管通過。
椎弓後方的板狀結構為椎弓板。從椎弓上發出7個突起,向後一個突起稱棘突;向兩側的一對突起稱橫突;向上和向下的兩對突起分別稱上關節突和下關節突。
分型
根據所在部位不同,椎骨又分頸椎骨,特點是椎體小,椎孔為三角形,棘突短,橫突中央有孔等:胸椎骨,較頸椎大,較腰椎小,其特點是椎體象心形,兩側有關節面接肋骨頭,椎孔較小,棘突長而多斜下,橫突斜向後外側等;腰椎骨較大,特點是椎體兩側無關節面,橫突向外側,沒有橫突孔及關節面等;骶骨是由五節骶椎骨合成,特點是底向上前與未節腰椎合成骶骨岬,分前、後及外側面。五塊骶椎的分界線為橫嵴,嵴的兩端叫骶前孔,後面正中線有縱嵴,是骶棘脊突聯合而成。嵴外側有孔叫骶後孔,第五骶椎向尾側伸出兩突起叫骶骨角,接尾骨之尾骨角;尾骨是由四至五節尾椎聯合成的,其特點是沒有椎弓、棘突和椎孔,尾骨角接骶骨。
常見疾病與治療
1、23塊椎骨均有骨折發生,有研究數據表明,單個椎骨骨折173例、占76.9%,兩個或兩個以上椎骨合併骨折52例、占23.1%。以頭頸、頸胸、胸腰、腰骶結合處多見,尤其是在胸腰結合處(T11~L2)最為多見(105例,46.6%)。這與胸椎相對固定而腰椎活動度大,特別是受傷時上腰段的軸向及屈曲乃至於側傾、旋轉暴力交集處的剪切應力大有關。一個節段是一個脊柱功能單位,是反映脊柱生物力學性質的最小功能單位,脊柱胸腰段(T11~L2)是脊柱應力集中的部位,其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變化顯著,容易發生損傷,尤其骨折時多伴神經損傷和腦脊液漏的發生。
2、由於只是單純切除一側關節突關節,TLIF對脊柱穩定性的影響遠較PLIF小。另外,對於再次手術患者採取TLIF技術可以減少因為瘢痕粘連而使椎管內組織損傷風險。TLIF技術通過前方椎體間融合和後方椎弓根內固定,重建了後柱張力帶對抗張力的功能和前柱的支撐作用,其穩定性效果較好;而且還避免了前路手術可能造成的損傷及併發症。TLIF適用於腰椎的所有節段,不需牽拉神經根及硬膜囊,通過TLIF技術,保留了後方張力帶結構,恢復了椎間隙高度和節段生理性前凸,有效避免了椎間融合器及植骨塊後移。
3、術後出院指導:腰椎脊髓損傷常導致患者下肢癱瘓皮膚感覺消失和排尿障礙,還有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深靜脈血栓、嚴重壓瘡等併發症是導致病人死亡及致殘的重要因素所以不僅要熟練掌握專業知識,更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切實做好手術後各種治療、護理科學合的康復訓練才能提高治癒率、降低致殘率提高患者自主生活能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