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留蘭香 (唇形科薄荷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留蘭香 (唇形科薄荷屬植物))

留蘭香 (唇形科薄荷屬植物)

留蘭香(學名:Mentha spicata Linn.),又名綠薄荷、香薄荷、荷蘭薄荷、青薄荷、香花菜、魚香菜。是一種唇形科直立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 紫色或白色花,花期7-9月。溫度適應範圍大,喜濕潤、喜光,適宜弱酸性土壤。莖、葉經蒸餾可提取留蘭香油,可入藥也可食用。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留蘭香
  • 拉丁學名:Mentha spicata Linn.
  • 別 稱:綠薄荷、香花菜、香薄荷、青薄荷、血香菜、狗肉香、土薄荷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  :管狀花目
  • 科  :唇形科
  • 亞 科:野芝麻亞科
  • 族  :塔花族
  • 屬  :薄荷屬
  • 分布區域:豫、冀、廣、桂、滇、貴、新等地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40-130厘米,無毛或近於無毛,綠色,鈍四稜形,具槽及條紋,不育枝僅貼地生。葉無柄或近於無柄,卵狀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3-7厘米,寬1-2厘米,先端銳尖,基部寬楔形至近圓形,邊緣具尖銳而不規則的鋸齒,草質,上面綠色,下面灰綠色,側脈6-7對,與中脈在上面多少凹陷下面明顯隆起且帶白色。

輪傘花序生於莖及分枝頂端,呈長4-10厘米、間斷但向上密集的圓柱形穗狀花序;小苞片線形,長過於花萼,長5-8毫米,無毛;花梗長2毫米,無毛。花萼鐘形,花時連齒長2毫米,外面無毛,具腺點,內面無毛,5脈,不顯著,萼齒5,三角狀披針形,長1毫米。花冠淡紫色,長4毫米,兩面無毛,冠筒長2毫米,冠檐具4裂片,裂片近等大,上裂片微凹。雄蕊4,伸出,近等長,花絲絲狀,無毛,花葯卵圓形,2室。花柱伸出花冠很多,先端相等2淺裂,裂片鑽形。花盤平頂。子房褐色,無毛。花期7-9月。

顯微鑑別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被齒疣,有時具毛。四角有明顯的棱脊,向有十數列厚角細胞,內緣為數列薄壁細胞,細胞間隙大。愷氏點清晰可見。維管束於四角處較發達,於相鄰兩角間具數個小維管束。韌皮部狹窄。形成層成環。髓部由薄壁細胞組成,中內常有空洞。莖的各部細胞內有時含有針簇狀或扇形橙皮甙結晶。

生長習性

* ①溫度適應範圍大

當日平均氣溫高於5℃,土溫達2℃以上時,留蘭香的根、莖、鱗、芽開始萌發,生長期最適溫度為25-30℃在氣溫高於30-40℃時也能正常生長;立冬前後種植,地下根莖可安全越冬。

* ②喜濕潤

留蘭香在生長初期和中期需要較多水分,但在現蕾期需要充足的陽光和乾燥的氣候,以利於油腺細胞的增長,因此,適宜在中國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生長。

* ③喜光

留蘭香是喜光植物,其葉片既是光合作用的器官,又是貯藏精油的主要場所。若種植密度過大,株間通風透光不良,會導致分枝節位高,分枝少,葉片易脫落,從而影響精油產量和質量。

* ④適宜弱酸性土壤

留蘭香對土壤要求不高,以沙質、土質鬆散土壤為優,酸鹼度以中性土壤為宜。由於留蘭香地上部分生物量較大,需肥量尤其是氮肥需求量大。

原產南歐,加那利群島,馬德拉群島,蘇聯。中國河南、河北、江蘇、浙江、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有栽培或逸為野生,新疆有野生。模式標本采自歐洲。

繁殖方法

由於種子繁殖變異較大,生產上多採取無性繁殖。

  • ①根莖繁殖。早春3月將留蘭香的地下根莖翻起,選健壯、色白、節密、無病蟲害的新鮮根莖,切成6-8厘米長根段,擺在開好的種植溝內,溝深6-8厘米,溝距25厘米左右,擺放時,每段根莖應首尾相連,擺好後隨即覆土,壓實,並澆透水。每畝大田需栽根莖100千克,每畝母本田的根莖可移栽8畝大田。
  • ②分株繁殖。早春,在上年的留蘭香地中,待留蘭香新苗長至8厘米左右時,連根莖一同挖起,分株移栽,每穴栽2株,行距25厘米,株距10厘米。
  • ③扦播繁殖。5-6月份,選健壯的地上莖,切成6厘米長的小段,在苗床上扦播,生根成活後移栽。無論哪種方式繁殖,栽前都要精細整地,施足底肥,大田吐寬1.3米左右,以便排灌和管理。

病蟲防治

症狀

植株下部葉片首先發病,葉片上出現不規則水漬狀暗綠色或黃褐色或深褐色病斑。3-4天後,濕度大時在病斑上可看到不明顯的輪紋,上面布滿蠶絲狀灰白色霉層(菌絲),病葉變黑褐色腐爛;濕度小時在病斑上未見到輪紋,上面布有白色霉點(菌絲),病葉發黃萎蔫萎縮。7-10天後,環境不適則莖稈表皮破裂萎縮,上部葉凋萎發黃,中、下部葉黑褐色萎謝;環境適宜則病葉腐爛發黑脫落成光杆,莖杆發黑枯死。

防治措施

以藥劑保護為主,輔以藥劑治療。在短時間降雨(如雷陣雨)後,及時施藥預防1次;連陰雨期間,每隔7天防治1次,連續2-3次;在發病高峰(或大發生)的初期治療2-3次,每次施藥間隔5天。藥劑每畝可選用40%多菌靈膠懸劑150毫升、甲基托布津70%WP75克或75%百菌清WP150克,防效在70%以上。20%三唑酮EC50毫升,防效65%。

化學成分

對唇形科薄荷屬植物留蘭香的活性部位進行系統研究。採用溶劑法和各種層析方法。結果:分離得到7個化合物,分別鑑定為烏索烷(ursane),3-甲氧基-4-甲基苯甲醛(3-methoxy-4-methylbenzaldehyde),藜蘆酸(veratric acid),5-羥基-6,7,3',4'-四甲氧基黃酮(5-hydroxy-6,7,3',4'-tetramethoxyflavone,trimethoxyflavone,thymonin),香葉木素(diosmetin),5,6,4』-三羥基-7,8,3'-三甲氧基黃酮(5,6,4'-rihydroxy-7,8,3'-trimethoxyflavone,thymonin),胡蘿蔔苷(daucosterol)。

主要價值

[1]

藥用

植株含芳香油,含油率0.6-0.7%,其油稱留蘭香油或綠薄荷油,主要成分為香旱芹子油菇酮(含量為60-65%),此外亦有檸檬烴、水芹香油烴等,主用於糖果、牙膏用香料,亦供醫藥用。葉、嫩枝或全草亦入藥,治感冒發熱、咳嗽、虛勞咳嗽、傷風感冒、頭痛、咽痛、神經性頭痛、胃腸脹氣、跌打瘀痛、目赤辣痛、鼻衄、烏療、全身麻木及小兒瘡癤。

全草(留蘭香):辛、甘,微溫。祛風散寒,止咳,消腫解毒。用於感冒,咳嗽,胃痛,腹脹,神經性頭痛;外用於跌打腫痛,目赤紅痛,小兒瘡癤。

食用

嫩枝、葉常作調味香料食用。可添加於調味品中增加料理風味,個別或混合其他香藥草作為提神茶,印地安人也拿薄荷來驅蟲殺跳蚤。

化工

約含190餘種成分,主要有葛縷酮(達50%-70%)、苧烯(20%-30%)及二氫葛縷酮、二氫葛縷醇、新二氫葛縷酯、乙酸二氫葛縷酯、順式-乙酸葛縷酯、薄荷酮、乙酸橙花酯、香葉醇、乙酸異龍腦脂、胡薄荷酮、蒎烯等。產油含葛縷酮量較低,但含有較高的桉葉素和芳樟醇。由唇形科植物留蘭香(綠薄荷)的新鮮莖葉用水蒸氣蒸餾而得。中國和歐美各國皆有生產。留蘭香油常用於牙膏、香皂、口香糖的加香及醫藥等。

留蘭香和薄荷的區別

薄荷別稱野薄荷、夜息香、銀丹草等,是中華常用中藥之一,留蘭香又名綠薄荷、香薄荷、荷蘭薄荷、青薄bai荷、香花菜、魚香菜等,莖、葉經蒸餾可提取留蘭香油,可入藥也可食用,在中藥里二者是不能混用的。

一、薄荷和留蘭香的莖葉區別

1、薄荷:莖直立,高30-60厘米,下部數節具纖細的鬚根及水平匍匐根狀莖,銳四稜形,具四槽,上部被倒向微柔毛,下部僅沿稜上被微柔毛,多分枝,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3-5厘米,寬0.8-3厘米,先端銳尖,基部楔形至近圓形,葉柄長2-10毫米,腹凹背凸,被微柔毛。

2、留蘭香:莖直立,高40-130厘米,無毛或近於無毛,綠色,鈍四稜形,具槽及條紋,不育枝僅貼地生,葉無柄或近於無柄,卵狀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3-7厘米,寬1-2厘米,先端銳尖,基部寬楔形至近圓形,邊緣具尖銳而不規則的鋸齒,草質,上面綠色,下面灰綠色。

二、薄荷和留蘭香的花果區別

1、薄荷:薄荷輪傘花序多花,花小淡紫色,唇形,花後結暗紫棕色的小粒果,具小腺窩,花期7-9月,果期10月。

2、留蘭香:留蘭香輪傘花序生於莖及分枝頂端,呈長4-10厘米、間斷但向上密集的圓柱形穗狀花序,紫色或白色,花期7-9月。

三、薄荷和留蘭香的成分不同

[2] 1、薄荷:薄荷新鮮葉含揮髮油0.8~1%,干莖葉含1.3~2%,油中主成分為薄荷醇(含量約77~78%),其次為薄荷酮(含量為8~12%),還含乙酸薄荷脂、莰烯、檸檬烯、異薄荷酮、蒎烯、薄荷烯酮、樹脂及少量鞣質、迷迭香酸。

2、留蘭香:留蘭香植株含芳香油,含油率0.6-0.7%,其油稱留蘭香油或綠薄荷油,主要成分為香旱芹子油菇酮(含量為60-65%),此外亦有檸檬烴、水芹香油烴等,主用於糖果、牙膏用香料,亦供醫藥用。

四、薄荷和留蘭香的功效不同

1、薄荷:薄荷味辛,性涼,歸肺、肝經,有發散風熱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止癢等功效,適用於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無汗、風火赤眼、風疹、皮膚發癢、疝痛、下痢及瘰癧等症,外用有輕微的止痛作用,用於神經痛等。

2、留蘭香:留蘭香味辛、甘,微溫,歸肝、脾、胃經祛風散寒止咳消腫解毒,用於感冒、咳嗽、胃痛腹脹神經性頭痛等症,外用於跌打腫痛目赤紅痛小兒瘡癤等。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留兰香 (唇形科薄荷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相關視頻

留蘭香種植基地


相關視頻

帶你認識「留蘭香」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