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棕背樹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棕背樹蜥
圖片來自easyatm

棕背樹蜥學名Calotes emma)為鬣蜥科樹蜥屬爬行動物

分布於印度緬甸泰國以及中國大陸廣東雲南等地,多棲息於熱帶密林中或林下開闊地。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80至1950米。[1]

形態特徵

頭長為頭寬1.5倍左右;尾細長,長於頭體長2倍。前額較平,額頂微凹;頰部內陷,顳部隆起。吻端鈍圓,略超出下頜。吻棱與上睫脊相連,形成銳棱。鼻孔大,呈圓形,位於鼻鱗後半部。眶後有一棘鱗或疣鱗,較矮。頭後兩側各有一叢枕棘,中央一枚最長。鼓膜裸露,後方有1列棘鱗;眼與鼓膜之間有1行大棱鱗。吻鱗與鼻鱗間有1枚小鱗。鼻鱗長橢圓形,位於吻棱下方。上唇鱗9-11枚,下唇鱗9-11枚。

肩褶明顯,呈三角形,褶部被細鱗。體顯著側扁,背部鱗片大小一致,起棱,覆瓦狀排列,略大於腹鱗。腹鱗亦大小一致,起強棱,末端尖出整齊成行直向後方。頸鬣發達,與背鬣相連,鬣鱗長度由前向後逐漸減小,在體後段呈鋸齒狀,至尾部消失。尾鱗具強棱。四肢中等大小;第三指、第四指幾等長,第四趾長於第三趾。第四趾趾下瓣26-31行,每一趾下瓣有2個向前下方尖出的棘。後肢貼體前伸時,最長趾端可達鼓膜後緣與眼眶之間。

雄蜥尾基部膨大,顳部明顯隆起。生殖季節出現暗紫色喉囊。上唇鱗、下唇鱗、吻背和下頜前部鱗片有鱗窩,窩內有白色分泌物。雌蜥鱗窩少,且小,無白色分泌物。

生活時,體背灰棕色或淺橄欖棕色,背部有6-8條黑棕色橫紋,橫紋在體側下部分叉。尾背有黑棕色橫紋12-19條。頭背綠棕色,下眼瞼有4條不甚清晰的黑色輻射紋,頰部有一黑色斑塊。上、下唇緣至鼓膜下方黃白色。體腹面淺棕色。

生活習性

棕背樹蜥棲息於環境潮濕的熱帶雨林內,常在海拔450-1600米的熱帶亞熱帶叢林或草叢、灌叢中活動。有時也出現於城市園林綠化帶。捕食林中昆蟲。以小型昆蟲為主食。相對濕度保持在75%的高潮濕環境,溫度保持在25-30℃。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