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棋緣(鳳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棋緣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棋緣》中國當代作家鳳彬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棋緣

應該寫點關於中國象棋的文字了,為那些曾經在象棋上消磨的太多的時光。

我這人愛好諸多,不一一列舉,過來不同人生境遇里,但凡騰出空來,這些愛好便輪番上陣輪流坐莊。單就下棋來說,也一度陷的深,近來又與文字交好,才想起寫關於象棋的文章,意圖讓二者有個呼應,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免得狗熊掰棒子顧此失彼。其實有點晚,三年沒下棋,說疏遠也好說淡忘也罷,總之是不在狀態。好在琴棋書畫算近鄰,兼容並蓄觸類旁通,寫起來亦無大礙。

說來話長,在我的所有愛好中,象棋地位特殊,主要表現在與之結緣最早,維繫時間最長。說早是因為在七八歲的年齡就會下棋了,不像打球跳舞書法寫作什麼的成年後才介入;說維繫時間久,一是因為下棋受年齡和體力限制小,不像別的體育項目運動生命短,到了中年就基本玩不動了;二是不受場地限制,隨便什麼地方都成,門市店鋪,街旁道邊,牆根底下隨處可下;三是這項活動普及廣門檻低群眾基礎好,人人會,很容易找到對弈者,比打麻將鬥地主要方便的多,因此維繫日久相伴長遠。

起初學棋是小時候在姥姥家,舅舅屋裡表哥長我兩歲,會下棋,一群孩子中算最厲害的,他教會我走棋步,並與我演練廝殺,「馬走日,象走田,炮打隔子一溜煙」的歌訣就是那時記下的。此後漫長的歲月里常與象棋為伴,深深地喜愛着它,哪怕是入伍後東奔西走輾轉南北也沒離開過它,走到哪裡就下到哪裡。

曾自以為象棋水平不低了,便引以為豪,人前總是顯擺賣弄,可每當棋逢對手將遇良才,行棋至關鍵的節骨眼上,卻又總是掉鏈子,往往敗下陣來。現在算是明白個中原委了,其實那時候自己就程咬金三斧子半:中炮、跳馬、出車,然後車占自家河沿或過河壓馬,再無別的韜略,後繼乏力,缺少應變着法和套路,攻防手段過於簡單。

事情發生轉機是我剛從部隊轉業回來那陣子,2000年入夏的一天中午,放學回家的小侄子,蹦蹦跳跳進屋,手裡拿着一本書,嘴裡嚷嚷着:「老伯老伯,我們學校今天來賣書的了,可便宜啦,我給你買了一本」,邊說邊順手扔了過來。當時我只是高興上小學的侄子還有這般心思,根本沒把那本小冊子放在心上,見封面寫着「梅花譜」幾個字,不知為何物,還以為唐詩宋詞呢。又過了幾天,實在無聊(等安置),很隨意的翻那書看,見都是棋譜,什麼馬二進三車四退五之類,看不太懂,好在有的是時間,就一個人在桌上攤開棋盤擺上象棋,一邊看書,一邊挪棋子,慢慢思忖揣摩,還真別說,功夫不負有心人,不但學會了讀棋譜,而且漸入佳境,越走棋越覺得有意思,越擺越覺得豁然開朗,很多以往實戰中碰到的難題,在這裡都找到了解決的辦法,真是別開洞天其樂無窮。

隨着時間的延長,我對這本小冊子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改變,簡直視若珍寶愛惜備至,像練武之人深山中獲得武林秘笈,像航海家汪洋中發現新大陸一樣興奮和陶醉,雖然按棋譜走棋(打譜)有照本宣科依葫蘆畫瓢之嫌,但仍舊樂此不疲不舍晝夜,可以說到了廢寢忘食物我兩忘的地步。

並且知道了《梅花譜》是清康熙年間,由王再越編寫的一部棋書,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象棋珍寶,它所載屏風馬八局,細微、深刻、精巧,如行雲流水奇妙之極。更為重要的是讓我找到了提高棋藝的方法,原來下棋也能像做學問一樣,可以通過讀書學習提高進步。

回過頭來看簡直不可思議,之前我竟然在黑暗中摸着石頭過河,畫地為牢閉關自守閉門造車,經歷了長達二十年之久的荒蠻蒙昧階段。二十多年裡一直固執地以為,象棋就是推理思維加靈性和反應的遊戲,從未把它當作博大精深的藝術門類來認真地學習研究。人的固執和愚昧真是可怕,而更為可怕的是身陷其中竟渾然不覺。在這個漫長過程中,潛意識裡唯一對象棋想入非非的是盼望有朝一日路遇高人,為我答疑解惑點石成金,但這種情況卻一直沒有發生。

小侄子一次偶然的舉動,使我踏進了象棋世界的新天地,領略了古譜《桔中秘》及《梅花譜》開闢的象棋藝術炮馬爭雄新局面,裡面的內容可以說既恢弘又細微,真是精彩紛呈妙不可言,還知道了《金鵬十八變》是最早的象棋布局全書,其中的精華至今仍然放射着璀璨光芒。

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又不斷購買各類象棋書籍,包括布局、運子、陷阱、殘局、飛刀等內容,逐一系統地進行了自學,目前已粗略掌握了中炮對屏風馬、五七炮進三兵和進七兵、中炮對反攻馬、列炮雙方皆跳正馬、中炮對過宮炮、中炮對轉腳馬、順炮直車對橫車等幾個常見布局的基本走法與應變策略,常常在實戰中有上好的表現。對龜背炮、左疊炮、鴛鴦炮、單提馬等冷僻布局的攻防變化、見招猜招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對各種埋伏陷阱圈套略知一二,輕易不會上當。

棋譜里大師們的精湛技藝,讓我拍案叫絕拍手稱快,楊官璘、胡榮華、柳大華、李來群、趙國榮、呂欽、許銀川、徐天紅等大師更是身懷絕技技高一籌,「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欣賞大家的棋藝,學習前人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上就能取得更大的進步,僅一兩年功夫,自己的象棋水平有了長足的發展,較之前不可同日而語了。

人常說牌場如人生、酒場如人生,殊不知最如人生的莫過於象棋,人生如棋,世事如局、一着不慎滿盤皆輸、舉棋不定等都是基於此的說法。有的時候走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步步驚魂,有的時候一馬平川長驅直入順風順水,有的時候峰迴路柳暗花明轉絕處逢生,有的時候急轉直下四面楚歌身陷囹圄,福禍相依興衰沉浮風雲變幻,比喻人生恰如其分。

象棋更是江湖,叢林密布險象環生,什麼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圍魏救趙聲東擊西,瞞天過海調虎離山,三十六計都能派上用場。這個江湖上有小聰明有大智慧,有以大欺小有以強凌弱,有惱羞成怒有失魂落魄,有草草率率衝動行事,有沉着冷靜三思後行,有抱怨,有懊悔,有沮喪,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有運籌帷幄臨危不亂的大將風度,有虛懷若谷從容淡定的謙謙君子,有捶足頓胸暴跳如雷,有歡天喜地喜形於色,有拳腳相向大打出手,有推杯換盞魚肉相親,有形同水火老死不相往來,有高山流水友誼天長地久。

由此可見,「弈雖小術亦可觀其人」一點兒也不假。象棋的江湖裡人間百態形形色色盡在其中。

其實象棋有意思的方面很多,記得梁實秋先生曾寫過《下棋》一文,「一對下棋者久而無音,排闥視之,闃不見人,原來他們在門角後扭作一團,一個人騎在另一個人身上,在他口裡挖車呢。被挖者不敢出聲,出聲則口張,口張則車被挖回,挖回必悔棋,悔棋則不得勝」,憨態可愛滑稽可笑之狀畢現,不由令人掩卷捧腹。

不管怎麼說我還是喜愛象棋的,不能因噎廢食一葉障目。象棋,我國古代文化寶庫中的這顆明珠,集兵法、文化與智力於一體,千百年來經久不衰,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人生如棋,棋如人生,我願以此為樂與之結伴相隨流年。

[1]

作者簡介

鳳彬,河北人,早年從軍,後轉業地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