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威懾戰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核威懾戰略 |
中文名稱: 核威懾戰略 手段: 以核力量的非核使用為手段 目的: 迫使敵人放棄發動核進攻 核心: 相互確保摧毀 |
核威懾戰略,指以核力量的非核使用為手段,迫使敵人放棄發動核進攻,從而達到國家的政治、軍事目標安全的方略。這裡所說的"核力量",包括戰略、戰術核力量;"非核使用"是指以核力量的研製、生產、部署、調動、演習等非核爆炸方式顯示核武力,或以核武器的使用相威脅,迫使敵人不敢輕舉妄動。核威懾戰略與核實戰戰略一樣,是核戰略必不可少的兩個組成部分,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最理想的境界;只要核戰爭沒有爆發,核威懾戰略就行之有效。實質上,核威懾戰略是一種"攻心術",它給敵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由此遏止核戰爭的爆發。當然,核威懾戰略不是萬能的、永恆的,它不能保證永遠奏效,永遠不發生核戰爭。但在今天"相互確保摧毀"的核均勢下,核威懾戰略還是行之有效的。 [1]
基本介紹
在冷戰時期,在使用核武器方面的威懾理論作為一種軍事戰略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在這段期間裡,它具有獨特的意義,因為一個相對弱的(擁核)力量可以憑藉其極端的破壞力量阻止另一個更強大的對手,只要其能夠在第一波突發襲擊中存留下來。威懾是一種策略,旨在嚇阻其對手採取尚未開始的行動,或阻止他們做出其他國家期望的事情。伯納德·布羅迪在1959年寫到,可靠的核威懾力量必須始終處於準備使用的狀態,但不能已經被使用。
在托馬斯·克羅姆比·謝林於1966年的經典威懾著作中,提出了軍事戰略不再被定義為軍事勝利學的概念。相反,有人認為,軍事戰略現在同樣強調威脅和威懾,即使不是全部,也占其大部分。謝林闡釋,傷害另一個國家的能力現在被用作防止其作出某種行為的一種因素。為了達到威懾另一個國家的效果,其本國軍事力量必須非常強大
所謂戰略,往往是指作戰的方略,策略等,是一個國家或者集體發展為鞏固自己的防禦甚至日後作戰的考量。也延伸到國家的軍力等,而當中也包含了發展研製武器等項目,而具體研製與製造稱為軍工,有軍工企業等。具體聯繫學科還包括國際關係、大戰略。
美國核戰略主要內容
美國核戰略主要包括全面核戰爭戰略、相互確保摧毀戰略、確保生存戰略、攻防兼備戰略。
全面核戰爭戰略 "大規模報復戰略"的核心內容。基本點是:準備與蘇聯打核戰爭,側重打全面核戰爭。認為,在美、蘇對抗中要以常規武器為盾,以核力量為劍;一旦美、蘇之間爆發戰爭,必須在戰爭初期實施先發制人的核突擊,一舉摧毀敵工業中心和各種軍事基地,使其喪失還擊能力。1955~1956年,美國重新修訂的未來戰爭計劃強調,只要發生美、蘇直接對抗的戰爭,美國就要動用核武器,大戰以外的小戰也可視情使用核武器。美國採用全面核戰爭戰略的主要原因是其擁有絕對核優勢,足以實行核壟斷。
全面核戰爭戰略具有雙重目的,既強調核武器在戰爭中的主導作用,同時更加重視核武器的威懾作用,認為公開聲明對蘇聯的進攻實施大規模報復,恰恰可以懾止蘇聯的進攻和避免實際使用核武器;核報復的核武器能力越強,決心越大,戰爭爆發和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越小。核報復不是為了進行戰爭,而是為了遏制戰爭,從而在戰略思想中全面引進了核威懾概念。由此開始,核威懾理論在美國戰略思想中紮根,發展核武器和維持核優勢是美國歷屆政府追求的目標。
相互確保摧毀戰略
"靈活反應戰略"的核心內容。20世紀60年代,由於美國和蘇聯都有了可靠的第二次核打擊能力,雙方出現了一種"相互威懾"的"恐怖平衡"。美國認為只要保持這種平衡,就可使雙方都不敢輕易發動核戰爭。為此美國國防部長R.S.麥克納馬拉於1964年提出了"確保摧毀核戰略"。主張側重打擊城市目標,即在實施報復性打擊中,摧毀對方的全部城市,以此相威脅,使蘇聯不敢對美國發動核襲擊。他認為,美國只要擁有在第二次打擊時摧毀蘇聯20%-25%的人口和50%的工業生產能力的核力量,即可達到確保摧毀的要求。
其戰略意圖是保持對蘇聯的"相對核優勢",即要求建立一支遇到對方核突擊後,仍能"確保摧毀"對方的"第二次打擊力量"。這一戰略側重打擊蘇聯的城市目標,以此威懾對方,迫使對方不敢對美國發動突然核襲擊。為實現這一戰略設想,要求建立一個能打擊城市目標的"第二次打擊力量",以遏制蘇聯的戰略攻擊。在"確保摧毀"核戰略的指導下,美國加強了"三位一體"進攻性戰略核力量的建設,大力發展陸基洲際導彈、潛射戰略導彈和新型戰略轟炸機,加緊核彈頭的生產,使20世紀60年代美國戰略核武器在數量和質量上均擁有明顯的優勢。確保摧毀核戰略,不僅對美國20世紀60年代軍事戰略制定起了作用,而且一直是冷戰結束之前,美國核戰略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
確保生存戰略
"新靈活反應戰略"的核心內容。
其基本點是:建立攻防兼備的核戰略力量體系和天戰反擊體系,反擊敵核戰略進攻,以確保美國生存與安全。
主要內容包括:在核打擊目標方面,由重點打擊城市轉向重點打擊軍事目標;推進核力量現代化計劃,大力提高進攻性戰略核力量的生存、突防能力和命中精度,更新戰術核武器,增強核威懾的有效性;有能力對全面核戰爭和有限核戰爭作出反應,並在對方實施多次核襲擊後,仍能打贏核戰爭;推行"戰略防禦倡議",建立攻防兼備、能夠打贏各種核戰爭的戰略力量體系;利用在太空上的優勢,抗擊蘇聯的戰略核進攻,確保美國的生存與安全。
攻防兼備戰略
其基本點是在指導思想上,由"相互確保摧毀"轉向"謀求絕對優勢",強調核力量的攻防一體化;在目標選擇上,由針對單一對象轉向全方位威懾,強調核威懾的目標多樣化;在力量構成上,由主要依賴進攻性核力量轉變為核進攻、導彈防禦和常規打擊能力並舉,強調核戰略的手段多元化;在軍控政策上,由注重多邊、雙邊軍控談判,轉為單方面行動,強調核裁軍的自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