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柿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柿霜, 呈白色粉末狀,質輕,易潮解。氣微,味甜,具有清涼感。 柿霜餅, 呈扁圓形,底平,上面微隆起,直徑約6cm,厚約6mm,灰白色或淡黃色,平滑。質硬,易破碎,易潮解。氣味同柿霜。均以色白或灰白色、味甜而具有清涼感者為佳。[1]  

名 稱

柿霜

拼 音

Shì Shuānɡ

英文名

Citrulli Degelatinatum

類 別

其他

入藥部位

為柿科植物柿的果實製成柿餅時外表所生的白色粉霜。

性味

甘;性涼。

①《本草匯言》:味甘微澀,氣平,無毒。
  ②《玉楸藥解》:味甘,性涼。
③《醫林纂要》:甘,寒。

歸經

心;肺;胃經。

①《本草匯言》:入手少陰、太陰經。

用法用量

內服:沖服,3-9g;或入丸劑噙化。外用:適量,撒敷。

植物形態

落葉大喬木,高達14m。樹皮深灰色至灰黑色,長方塊狀開裂;枝開展,有深棕色皮孔,嫩枝有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8-20mm;葉片卵狀橢圓形至倒卵形或近圓形,長5-18cm,寬2.8-9cm,先端漸尖或鈍,基部闊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主脈生柔毛,下面淡綠色,有短柔毛,沿脈密被褐色絨毛。花雜性,雄花成聚傘花序,雌花單生葉腋;總花梗長約5mm,有微小苞片;花萼下部短筒狀,4裂,內面有毛;花冠黃白色,鐘形,4裂;雄蕊在雄花中16枚,在兩性花中8-16枚,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子房上位,8室,花柱自基部分離。漿果形狀種種,多為卵圓球形,直徑3.5-8cm,橙黃色或鮮黃色,基部有宿存萼片。種子褐色,橢圓形。花期5月,果期9-10月。[2]

產地分布

多為栽培種。分布於華東、中南及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台灣等地。

主治功效

潤肺止咳;生津利咽;止血。主肺熱燥咳;咽干喉痛;口舌生瘡;吐血;咯血;消渴。治肺熱燥咳,咽干喉痛,口舌生瘡,吐血,咯血,消渴

①《滇南本草》:治氣膈不通。
②《滇南本草圖說》:消痰止嗽。
③《本草蒙筌》:治勞嗽。
④《綱目》:清上焦心肺熱,生津止渴,化痰寧嗽,治咽喉口舌瘡痛。
⑤《本草求真》:治腸風痔漏
⑥《隨息居飲食譜》:清肺。治吐血、咯血,勞嗽,上消。[3]

禁忌事項

凡脾胃虛寒,痰濕內盛,外感咳嗽,脾虛泄瀉瘧疾等症均不宜食。

1.《本草圖經》:凡食柿不可與同,令人腹痛大瀉。
2.《本草經疏》:肺經無火,因客風寒作嗽者忌之;冷痢滑泄,腸胃虛脫者忌之;脾家素有寒積及感寒腹痛、感寒嘔吐者皆不得服。
3.《隨息居飲食譜》:凡中氣虛寒,痰濕內盛,外感風寒,胸腹痞悶,產後、病後,瀉痢、瘧、疝、痧痘後皆忌之。[4]

採收炮製

取成熱的子,削去外皮,日曬夜露,約經一月後,放置席圈內,再經一月左右,即成柿餅,其上生有白色粉霜,用箒刷下,即為柿霜。將柿霜放入鍋內加熱熔化,至成飴狀時,倒入特製的模型中,晾至七成千,用刀鏟下,再晾至足干即成柿霜餅。宜置陰涼高燥處,防止潮解。[5]  

化學成分

含熊果酸(ursolic acid),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白樺脂酸(betulinic acid),三萜酸和糖類。另含柿萘醇酮(shinanolone)。[6]  

臨床應用

①治傷酒內熱、多痰、多嗽、多喘,及老人痰火為患:柿霜、黃芩(酒炒)、天門冬(去心,酒煮搗膏)、橘紅瓜蔞霜各一兩,海石(煅)、桔梗、真青黛各五錢,風化硝三錢。除天門冬搗膏外,余藥俱為細末,和入天門冬膏,煉蜜丸,彈子大。食後含化一丸。(《本草匯言》)

②治咽喉嗽痛:柿霜、硼砂天冬麥冬各二錢,元參一錢,烏梅肉五分。蜜丸含化。(《沈氏尊生書》柿霜丸)

③治臁脛爛瘡:柿霜、柿蒂等分。燒研敷之。(《衛生雜興》)[7]  

相關視頻

柿霜可以治療口腔潰瘍[8]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