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果樹(劉來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果樹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果樹》中國當代作家劉來穩的散文。

作品欣賞

果樹

南方的果樹,到秋來,也是一處佳景。最有韻味的當屬銀杏樹。銀杏從不矯情,家前屋後、斜波野地,它都能隨處而安,一頭紮下根並頑強地成長起來。初秋的時節,銀杏樹是綠中帶黃,黃中透綠,黃綠交織着讓你分不出半點邊界,交融得不留痕跡。隨手摘下一片葉子,可見扇形的葉子分為兩邊,從中間分裂來,在葉柄處合併為一,每片葉子是那樣的對稱,葉子的形狀就像一個模子倒出來的,一模一樣的,仿佛複製而成,銀杏有花語為「諧和」,也許就是基於此。銀杏果兒初秋時節不仔細看是看不出來的,它靜靜地站立在葉兒當中,保持着同樣的色調,整株數是那樣的諧和。秋風是魔法師,隨着它幾度施法撫摸,銀杏葉慢慢地染黃,銀杏果也隨之漸漸地變色,在某個清晨起來,你會發現,一夜之間,滿城盡帶黃金甲,金燦燦杏葉合着金燦燦的果兒預示着盛秋的到來,「唯有銀杏不負秋」,這是銀杏向秋的執着道白和擔當。當棕色的板栗、透紅的石榴、金色的羅漢果展示他們成熟的韻味時,江南的水果季便開始熱鬧起來,五顏六色、色彩斑斕、美不勝收水果紛紛地來,把秋兒鬧騰得不可開交,累累碩果的秋便是一年中最成熟的時節,也是一年中最佳的季節。

對於秋,古今中外的文人雅士、騷人墨客,如描繪北方的秋,大多有着萎靡的情緒。尤其那些詩人,像戰國時宋玉在《九辯》中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開啟了國人悲秋的先河,引起了歷代文人與秋的不解之緣,成就中國詩人悲秋的傳統。但國外的詩人,又何嘗不是呢?屠格涅夫的《秋天》中「有如悲傷的目光一樣,我喜愛秋天」便是代表,為何悲秋,我想這是他們沒有體會過江南的秋天。而在江南,又是另一番渾然不同的感受,杜牧「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在杜詩人眼中,江南之秋,哪裡有半分蒼涼和蕭條,簡直與春天相差無幾啊,有的只是悠閒快樂的生活對於秋的情感。在文學大師們的作品裡,無論古今無論中外,都不乏秋的影子、秋的氣息,尤其寫秋的部分那是最為的經典,也是文人們最為用心最為感人的地方。文人們如此,市井民眾一樣喜歡在秋高氣爽的日子高歌,在秋雨綿綿的時節憂愁,看來無論是蟬兒的吟唱,人們的情思,對於秋總能觸摸到那些悠思而深邃的東西來。

在中國,文學典藏里不泛大文豪們詠秋的作品,像唐·白居易《憶江南江南憶》與宋·林逋的《秋日西遊閒泛》等,就感覺中國的文人,與秋的淵源之深切。但這秋的韻味,尤其是中國的秋天的韻味,定要在江南,才夠感受到徹底。北方的秋,當然也有其獨特的地方,比如額濟納的胡楊,棲霞山的紅葉、禾木的白樺林、蒼岩山的橋樓殿等等,可是色彩太濃,韻味不永。比起江南的秋來,就像是川菜之與粵菜,東北燒刀子之與上海石庫門、美人蕉之與木蘭花。

秋天,我愛這江南的秋天,如果季節可以變換,我願把我餘生的春夏冬,只換作一季,只過餘生的二分之一,活在這江南的秋天裡。

[1]

作者簡介

劉來穩,中國散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