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松山市(まつやまし)是日本四國愛媛縣最大的城市,也是愛媛縣的縣廳所在地。松山市是四國地方人口最多的城市,屬於中核市。松山市是以松山城為中心發展而成的城下町,因道後溫泉而自古就是著名的溫泉療養地,擁有眾多古蹟。[1]
並且俳句家正岡子規、種田山頭火及文豪夏目漱石[2] 都曾在松山生活過,加上松山是小說《少爺》、《坂上之雲 (小說)》的舞台,使得松山也是一座頗為著名的文學之城。松山憑藉眾多的觀光資源被指定為「國際觀光溫泉文化都市」,城市的宣傳標語就是「溫泉和文學之城」。松山市奉行緊湊城市理論,商圈和大多數文化設施的位置都較為集中,使得松山市市中心地區是一座職住接近的宜居城市,也便於觀光客使用公共交通觀光。以松山為中心的松山都市圈集中了愛媛縣超過四成的人口。松山市也是野球拳運動的故鄉。
歷史
古代松山
松山市轄區內歷史最古老的遺跡有伊台惣部遺跡和束本遺跡,其歷史可追溯至舊石器時代。其中在束本遺跡發掘了自舊石器時代到彌生時代的文物,是松山市較為大型的遺跡。繩文時代時,松山市農耕文化已經開始發展。古墳時代時,松山已經受到大和王權的控制,這一時期的大型遺跡則有古照遺跡。
進入飛鳥時代之後,已有聖德太子到訪道後溫泉的記錄。在松山市東部的來住台地還發現了久米官衙遺跡群,顯示飛鳥時代松山已有城鎮出現。大寶令施行之後,松山屬於伊予國。由於伊予國沿瀨戶內海,島嶼眾多,因此海盜勢力強大。平安時代後期至鎌倉時代,在伊予國的眾多海盜勢力中,以河野氏的勢力最為強大。南北朝時代時,河野氏在今松山市道後町修築湯築城,並以此為居城,控制了松山一帶。1585年(天正13年),豐臣秀吉在四國征伐中攻下湯築城,河野氏覆滅,兩年之後豐臣秀吉封福島正則為湯築城主。
城下町松山
1595年(文祿4年),福島正則移封尾張。加藤嘉明成為松山新的藩主,並在五年之後因在關原之戰的戰功被加封至20萬石。1603年(慶長8年),加藤嘉明興建松山城並將居城搬到松山城,此為「松山」地名之始。加藤在修築松山城的同時也興建了松山城下町,將家臣團的屋敷集中在城南、商人集中在城西、寺院集中在城北,並以松山西部海岸的三津濱 (松山市)為水軍的根據地。
1627年(寛永4年),加藤嘉明被轉封到會津若松,蒲生忠知成為新的松山藩主。然而蒲生忠知只擔任松山藩主8年就過世。1635年(寛永12年),伊勢國桑名城主松平定行轉封至松山,此後直到明治維新為止,松平家都是伊予松山藩的藩主。1784年,松山城天守閣在遭到雷擊後被燒毀,直到1854年才得以重建。江戶時代是松山城下町較為平穩的時代,俳句等松山獨特的文化特徵也是自這一時期開始萌芽。
近現代松山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政府實施廢藩置縣,松山藩也在1871年7月改為松山縣,松山隨之成為松山縣的縣府。松山縣在成立之後的4個月的1871年11月和今治縣、小松縣、西條縣合併,並在1872年2月改名石鐵縣。1873年2月,石鐵縣和神山縣合併,現在的愛媛縣宣告誕生,松山也仍然是新成立的愛媛縣的縣廳。1889年12月,松山市正式誕生,是日本第39個市。明治時期是松山開始近代化的時代。
隨著武士階級的消失,松山城外側的武士居住區被縣廳、市政府等公共設施取代。商業地區和文教地區也開始集中到松山城的外側,松山在城下町路網未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開始近代化。1888年,松山到三濱津之間的鐵路開通,是日本第一條輕便鐵路和四國的首條鐵路。最能代表松山的兩大文豪正岡子規和夏目漱石也是在1890年代曾在松山度過一段共同生活的時光。
大正時期,松山市持續發展。隨著市內鐵路交通的發展,松山市在這一時期形成了以松山市站為核心的中心街區。但和私鐵相比,國鐵在松山發展緩慢。1927年,松山市才開通了國鐵線路,是日本所有都道府縣廳所在地城市中最晚開通國鐵線路的城市(不含從未開通過國鐵線路的那霸市)。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後,松山市的戰爭氛圍也與日俱增。1943年,日軍新設松山海軍航空隊。同年松山市在開始對學徒實行徵兵的同時。1945年7月26日,松山市遭到大規模空襲,市中心4.79平方公里的地區被轟炸,市中心幾乎完全被燒毀。全市14,300戶(相當於全部戶數的55%)、62,200人(相當於全市人口的53%)受災。
松山市在戰後開始了戰災復興計劃,是日本114個頒布復興事業中僅有的兩個完成復興事業的城市。松山市雖然眾多街道在復興計劃中得到擴寬,但城下町的街區格局基本得到保留。1951年,松山市成為國際觀光溫泉文化都市,同年松山城修理工程竣工,松山進入和平發展的時代。1960年代,松山市經濟快速發展,同時還開通了至東京的飛機航線,聯外交通因此一躍大幅改善。1970年代,松山市雖然經濟持續發展,但民眾對工廠造成的公害的不滿也浮出水面,迫使市政府和1974年和企業簽訂公害防止協定,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之間的矛盾開始表面化。1980年代,松山市人口超過40萬人,並被指定為國際觀光模範都市和國際會議城市,在1988年創下578萬人觀光客來訪的記錄。松山市在昭和平成之交時期也受到泡沫經濟的影響,曾創下一年地價升高25%的記錄。2000年,松山市升格成為中核市,並在2005年和北條市、中島町 (愛媛縣)合併之後成為四國首個人口超過50萬人的都市。
地理
松山市地處愛媛縣中部,一面臨海三面環山,西臨瀨戶內海(伊予灘和齋灘),北側和東側則是高繩半島高繩半島諸峰,南側是四國山地支脈之一的皿嶺連峰。松山市轄區的最高峰是明神森,標高1217米。松山市區的中心部分大部分位於道後平原。松山市的主要河川有石手川和重信川,而松山市區的中心部分大部分位於這兩條河流沖積而成的道後平原。
松山市最大的湖泊白鷺湖是石手川水庫蓄水形成的人工湖。 瀨戶內海中的忽那群島亦屬於松山市轄區。忽那群島擁有超過30個島嶼,其中9個是有人島。有人島的面積有44.75平方公里,2015年有人口約6000人。日本最長的斷層帶中央構造線東西橫貫松山市轄區,這一地質特點也使得溫泉得以自花崗岩裂縫湧出,道後溫泉即是因此形成。
由於江戶時代松山的城下町都市格局保存至今,松山城現在仍是松山市的核心。松山市的公共設施主要分佈在松山城附近。愛媛縣廳、松山市政府、法院、警察局等政府部分主要分佈在城山南側。城山北側擁有愛媛大學、松山大學等學校,是松山主要的文教區。企業則多集中在城山南麓的行政區的南側。松山市站附近地區和大街道商店街及松山銀天街則是松山市中心主要的商業區。為了保護松山的城下町景觀,松山市政府對建築的高度和外觀進行較多管制,市內建築高度不得超過松山城所在地城山的高度。
氣候
松山市屬於典型的瀨戶內海式氣候,全年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16.5°C)且降水偏少(約1,300mm)。和四國其他三縣不同的是,松山在春季至夏季降水較多,特別是以梅雨時期的6月降水最多。松山市全年日照時間約2000小時。由於轄區東南四國山地的遮擋,颱風對松山的影響較小,降水量也比南予和四國對角的德島市少很多。在出現冬季型氣壓配置的情況時,松山市會時有降雪。松山市年均降雪日數為12.9日,積雪日數為2.3日,最大積雪深度記錄是34厘米。
參考文獻
- ↑ 兩天一夜玩愛媛松山市!享受漫步在松山城、道後溫泉的午後,letsgojp
- ↑ 【愛媛縣松山市】來個夏目漱石文學地景巡禮吧!,ma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