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杜陵(理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杜陵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杜陵》中國當代作家理洵的散文。

作品欣賞

杜陵

杜陵在長安城東南約二十公里處,是漢宣帝的陵墓。如果從字面上看,「杜陵」現在至少有三種意思,一是地名,指杜陵塬一帶;二是指漢宣帝的陵墓;還有一種就是具體指詩人杜甫,緣於他曾生活在這一地帶,自稱「杜陵野老」。可以看出,「漢宣帝的陵墓」是其本意,因為在漢代,此地舊稱為鴻固塬,後來為杜陵塬所替代了。

漢宣帝的成長故事比較狗血。他原名劉病已,據說小時候經常害病,才起了這麼一個名字。他還在襁褓中,這時正是漢武帝劉徹晚年,西漢王朝發生了一個重大的宮廷政治事件,就是巫蠱之禍,最終的結果,大致有四十萬人受到牽連。所謂巫蠱,就是利用迷信思想,製作象徵真人的木偶人埋於地下,請巫師施以巫術進行詛咒,加害他人。權臣官宦之家相互構陷,「真人」直指漢武帝,連太子劉據亦牽連進去,父子反目,兵戈相見,長安城中頓時陷入混亂之中。幾天之後,這場混亂以劉據及其母后衛子夫雙雙自殺方才平息了下來。劉據的長子,也就是漢宣帝的父親劉進,與妻子王翁須亦在這場混亂中遇害了。也就是說劉病已這時成了孤兒。但事情還沒有完,漢武帝還要「清場」,於是劉病已就被收繫於長安府邸臨時設置的官獄中了,由女囚看管。過了幾年,在廷尉監邴吉的斡旋下,劉病已在大赦中被放了出來,並得到了武帝的認可,姓名上了皇族宗室的簿籍,而後被送到祖母史家寄養。

劉徹死後,少子劉弗陵即位,史稱漢昭帝,這時他才八歲,由霍光、桑弘羊等人輔政。又過了十三年,劉弗陵卻因病死了,連後代也沒有留下。霍光等人商議之後,在山東的劉徹之孫劉賀被徵召入朝,年十九歲,被立為皇太子,很快即即皇帝位。不過不太理想,據說此公荒淫無道,一個月之內就干出了一千多件荒唐的事情,即位二十七天後,就被霍光等人廢掉了,又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史稱漢廢帝。這時命運之神光顧到了劉病已,霍光等人把他從長安城南的住處尚冠里迎入宮中,先封為陽武侯,隨後即皇帝位,這時他才十八歲。由於他特殊的成長經歷,所以後來的人也都稱他為平民皇帝。他很聰明,也許是看到了劉賀的結局,因而在與霍光等人的糾纏中,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智慧,既妥協又鬥爭,隱忍蓄勢,大致有八年左右,霍光死了,終於笑到了最後。在霍光死後,霍氏勢力也被徹底清除了。執政二十五年,他的政績也是後世所認可的,劉詢時代,被認為是四海賓服、國富民強、文化昌明的盛世,史稱孝宣之治,國勢不亞於文景之治時期。

話題須回到杜陵。在漢代,事死如事生,一般皇帝即位,也會立即着手修建自己的陵墓,但劉病已沒有,也許是出於政治上的考量,等霍光死後,自己親政時才開始修建,並把自己的名字改為劉詢,說是為了避免百姓上書時沖犯自己的名字而獲罪。除此而外,杜陵的選址也是比較特殊的,它沒有進入渭河以北咸陽塬上的皇室墓葬區,而是選擇了長安城南。《三輔黃圖》上說,「帝在民間時,好游鄠、杜間,故葬此。」這應該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當然還有其他說法。有說是與昭穆制度有關,古代宗廟的排列次序是很嚴格的,皇室墓葬區不一定能有較為理想的位置;還有說是宣帝成長於民間,家世又有着很大的變故,不願列於其中,因而另為選址;還有說是效仿漢文帝劉恆修建霸陵的,因為從政經歷仿佛。不過有更為感人的一個說法是,他對於原配許平君的痴情。許平君是漢宣帝還在民間時的夫人,他們結婚後第二年就生下了兒子劉奭,亦即後來的漢元帝,劉奭不滿百日時,劉病已就被選中當皇帝了。畢竟夫婦情深,在選立皇后的問題上,他得罪了霍光,《漢書·外戚傳》上是這樣說的:「公卿議更立皇后,皆心儀霍將軍女,亦未有言。上乃詔求微時故劍,大臣知指,白立許倢伃為皇后。」這即是「故劍情深」的典故。許皇后自然引起了霍氏家族的嫉恨,他們也終於等到了下手的機會。在許平君做皇后的第二年,她又生了一位公主,分娩時,被霍光的妻子霍顯差人暗中下藥,毒死了,這樣很快,霍氏女兒霍成君就做了皇后。許平君死後葬於城南,陵墓人稱小陵,古時「小」、「少」想通,亦作少陵,方位即在杜陵東南方向七、八公里處,按照這種說法,它的位置直接影響了杜陵的選址。

出長安城往東南方向上雁翔路,在和西影路臨近的地方就能明顯感覺到地勢的高低起伏,「塬」的姿態便顯露了出來。快到杜陵的時候,就能遠遠地望見一個土塬橫在眼前,長滿了青綠的草,中間斜坡上的土路明晃晃的,在陽光下閃着光。造成視覺上這種效果的緣由,據說是因為它處在少陵塬的源頭上。待走得近了,卻看不見土塬了,視線被它周圍的綠植遮住了。西門口是一個環島形的停車場,進門向南,是筆直的混凝土路,兩邊是樹木,密密匝匝,林間有土路,亦設亭榭之屬。走盡頭東向,亦為混凝土路,兩邊仍為林木,約一半路程,北向有砂石甬道,直通杜陵,亦即剛才遠望所見的土塬,實為杜陵封土,荒草萋萋,中間斜坡上仍有土路,明晃晃的,大致四邊均能看到。走近了,見陵前有鐵圍欄,圍欄內分列十餘方碑石,大多已是模糊不清了,畢沅所書「漢宣帝杜陵」碑最為顯目。封土呈覆斗狀,底邊長在一百七十餘米,頂邊長五十米,高約三十米,如此規制,遠遠看來,也是小山一座了。古來多有文人騷客來此,登高望遠,發思古之幽懷,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篇。沒有上去,沿着陵前的土路東向,走到頭,向北,再向西即可走回進門的地方。路途中幽林道狹,銀杏、柏樹、紅杉等各種苗木相互輝映,寂靜得有些怕人,鳥鳴清脆,更加添加了陰森的色氣。封土東南方約二百米為寢園遺址,東北向約四百米為陵廟遺址,現在均為林木覆蓋,不見痕跡。另有皇后陵墓,周圍陪葬墓也比較多,據說已發現有一百餘座。陵園以殿為大門,殿有配殿,四周環繞有夯土圍牆,牆基在九米左右,可以想見原來的規模,大致現在,亦只能從牆基的部分遺址以及出土的文物想象它的宏達的氣象了。

陵區而今已經被封閉了起來,稱之為杜陵文化生態景區,占地在一百二十畝左右。十餘年前的一個黃昏,那時景區還沒有封閉,和陳菊遊玩過一回。登上塬頂,又靜靜地坐了一會兒,抽支煙,說說心事,周圍是三三兩兩的遊人,放風箏的亦不在少數。當時林間的農家樂現在還留有幾家,想來人氣也應該不如從前了。在漢時,依舊制,建陵的同時,杜陵的西北方向就近還辟出新區建有一個杜陵邑,遷徙高官顯貴在此居住,如張湯、張安世蘇武等,鼎盛時期人口有三十萬之多,現在也是不見痕跡了。不過,這地方現在屬於曲江新區的地盤,正處於開發期,周邊到處都是正在興建中的高樓大廈,往後輝煌的日子,亦應該不比舊時差吧。說是秋天裡來這裡最好,僅是黃燦燦的銀杏,落葉鋪地,黃金漫天,就足以讓人陶醉半日了。 [1]

作者簡介

理洵,字安父,別署新雨堂,書評人,作家,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